一提起心理這個詞,許多人會眨眨眼、搖搖頭,“挺深奧的,不懂啊!”
說起心理學,一股神秘莫測的感覺便會傳遍人們的全身。人們會想起許多所謂詭異的東西來試圖勾勒心理學的大概模樣:魔術?算命?意念控製?乾坤大挪移?黑洞?……
心理和心理學對許多人來說,的確是一種神秘詭異的印象,人們覺得這些東西看不見、摸不著,離自己的生活很遙遠。實際上,這些都是人們的誤解。心理和心理現象是所有人每時每刻都在體驗著的,是人類生活和生存必需的。可以說,複雜的心理活動正是人區別於動物的一個本質特征。恩格斯曾將人的心理意識讚譽為“地球上最美麗的花朵”。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的學說,也是緊緊圍繞著我們的生活的。
心理活動雖然隱藏在人們的內心深處,但它可以通過行為、語言來表現,並且可以通過一定的方式、方法和途徑來猜測。心理活動對人體的影響是非同小可的。那麼,究竟什麼是心理呢?
什麼是心理?
心理是心理活動的簡稱,實質上是人腦的一種功能,即人腦對客觀事物主觀的反映。認知活動是心理過程的基礎。認知開始於感覺,之後是知覺、記憶和思維等活動或過程。比如眼前有一個蘋果,人腦對這個蘋果的顏色、氣味等個別特征的反映就是感覺;人腦對這個蘋果的顏色、形狀、質感、味道等多種特征的整體、綜合反映即為知覺。種種感覺、知覺的信息在人腦中的儲存就成為記憶。在記憶的基礎上,再借助語言,人腦就可以對客觀的事物進行抽象和概括的反映,即思維。上述過程就是人的整個認知過程。人在認知中所接受的信息經過大腦的加工,傳導至下丘腦及其邊緣係統,就產生了對這些信息的內心體驗,表現在外就成為了人的情緒。根據這些信息,大腦還會產生一個意誌過程,即建立意圖、編製活動程序、確定目標,然後調節和控製人體行為以實現目標。
人的心理的產生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大腦、客觀現實和人的實踐活動。其中,大腦是產生心理活動的物質基礎或者說硬件,客觀現實則是產生心理活動的決定性因素或者說軟件;而人的實踐活動則是把上述兩者聯係起來的橋梁。
什麼是心理學?
心理學用英文講叫“Psychology”,源於古希臘語,意思是“靈魂之科學”。心理學的曆史雖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代,但心理學作為一個專門的術語出現卻是在1502年。有一個塞爾維亞人叫馬如利克,在這一年首次用“Psychologia”一詞發表了一篇講述大眾心理的文章。此後過了七十年,一位名為歌克的德國人又用這個詞出版了《人性的提高,這就是心理學》一書。這也是人類曆史上最早記載的以心理學這一術語發表的書。
在希臘文中,“靈魂”也有呼吸的意思。因為古希臘人認為人的生命依靠呼吸,呼吸一旦停止,生命也就完結。隨著心理探索的發展,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由靈魂改為心靈,心理學也就變成了心靈哲學。在我們中國,人們習慣認為思想和感情來源於“心”,又把條理和規則叫做“理”,所以用“心理”來總稱心思、思想、感情等等,而心理學則是關於心思、思想、感情等規律的學問。總之,心理學是研究心理活動及其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人的任何行為都離不開心理活動,通常說的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象、情感、意誌以及個性特征等等都可稱之為心理現象。心理學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心理學家知道人們在想什麼?
“你是學心理學的,那麼你說說我正在想什麼?”當周圍人得知了你是學心理專業的時候,他們會馬上好奇地發出這樣的問題。人們總是以為心理學家和算命先生差不多,應該能透視眼前人的內心活動,其實這是一種誤解。
心理活動具有廣泛的含義,包括人的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情緒和意誌等,並非隻是人在某種情境下的所思所想。心理學家所做的就是要探索這些心理活動的規律——它們如何產生、發展?受哪些因素影響?相互間有什麼聯係?等等。心理學家通常是根據人的情緒表現和外在行為等來研究人的心理。也許他們可以根據你的外在特征或測驗結果來推測你的內部心理特征,但除非具有超感知能力,否則再老道的心理學家也不可能會所謂的“知心術”——一眼就能看穿你的內心世界。
心理學是“偽科學”嗎?
許多人認為心理學是“偽科學”,都是騙人的。這著實讓搞心理學的人傷心不已。為什麼會這樣呢?
首先,對於大多數人,所謂“科學”,應該有嚴格的實驗操作和嚴密的邏輯推理,比如物理學或數學。而人的心理看不見又摸不著,對它的操作和研究豈不是很玄?人的心理又是變化莫測,是個十分難以控製的變量,所以人們認為心理學研究是靠不住的。
其次,心理谘詢往往令人們很失望。由於人們對心理谘詢沒有一個正確和充分的了解,產生了瞬間治愈心理問題的希望,這樣當然會失望。沒有什麼藥能瞬間愈病,心理谘詢解決心理困擾同樣需要一個過程。而且,心理谘詢要想收到好的效果,谘詢者需要積極配合谘詢師的要求,不能隻由谘詢師一方努力,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諸多的原因,使許多人認為心理學是“偽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