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五章消費與廣告——廣而告之的學問(2 / 3)

消費流行引起消費心理什麼變化?

在消費流行的衝擊下,消費心理會發生許多微妙的變化,考察這些具體變化,也就成為研究營銷心理,搞好市場營銷的重要內容。

第一,認知態度的變化。按照正常的消費心理,顧客對一個新事物、一種新產品往往開始持懷疑態度。但消費流行的出現,會導致認知心理的變化,首先是懷疑態度的取消,其次是肯定傾向的強化,三是唯恐落後消費潮流。

第二,驅動力的變化。正常情況下人們購買是出於消費需求,購買動機是比較穩定的,但在消費流行的驅使下,購買的動力會產生改變,如求新、求美、求名、從眾等。

第三,價值觀念的變化。正常情況下,消費者要對商品比值比價,力求購買經濟合算、價廉物美的產品,但在消費時尚和流行浪潮的衝擊下,消費者會放棄這些基本原則,明知價格被抬高還是樂意購買,甚至以買高價格的商品為榮。

第四,心理動機的變化。在購買過程中,有些顧客具有惠顧和偏好的心理動機,即對長期使用的產品產生信任感而形成固定購買的習慣。但在時尚和流行趨勢的要挾下,消費者會放棄這種偏好的心理動機,轉而趨向於使用流行性商品以炫耀或表明自己是跟上潮流的,並非是墨守陳規的落伍者。

消費者行為有什麼規律?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來了解消費者行為的規律。

1.習慣養成理論。認為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實際上是一個習慣建立的過程。

(1)重複形成喜好與興趣。該理論認為消費者對商品的喜好是在重複使用該商品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在美國的中學,讓學生看他們完全不認識的漢字,被試者對重複次數多的漢字的喜好程度高於重複次數少的漢字。日常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對食品尤其如此。

(2)“刺激—反應”鏈的鞏固程度。這種觀點認為消費者對某種商品購買行為直接取決於“商品—購買”這一刺激—反應鏈的鞏固程度。也就是說消費者經常購買某種商品,就會形成一種習慣、一種條件反射。這種例子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屢見不鮮的。

2.認知理論。把消費購買行為看成是一個信息處理過程。從消費者接受產品信息開始直到產生購買行為,與信息的傳播、溝通、加工、處理直接相關。這成為廠家進行廣告宣傳的理論依據。

3.象征性社會行為理論。商品本身所具有的社會意義,使購買行為成為一種象征性的社會行為。任何商品都具有一定的社會含義,如名貴的家電產品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所以隻要達到一定的購買力,消費者都會產生購買某些名牌家電產品的欲望。

消費者購買行為有幾類?

劃分不同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可以有各種不同的標準,我們主要根據消費者的態度來劃分。

1.習慣型。這類消費者依據以往的經驗,對某些商品或品牌懷有特殊的感情,喜歡重複購買,長期惠顧,甚至不因環境而改變,不受時尚風氣的影響。

2.理智型。這類消費者頭腦理智,善於觀察、分析和比較,有較強的商品選擇能力,購買前會充分搜集產品信息、了解行情、權衡利弊,再自主做出決定。

3.經濟型。這類消費者有經濟頭腦,量力而行,統籌安排。對價格的變化十分敏感,往往以價格的高低決定取舍。

4.從眾型。這類消費者缺乏主見,常常受涉及群體的影響,既不敢過於時尚和新潮,又不願太落伍,怕被人嘲笑。所以“隨大流”就成為他們消費行為的重要特點。

5.衝動型。這類消費者個性心理反應激烈,情感變化快而且不穩定。沒有明確的購買計劃,選擇商品考慮不周。常常受外界因素和促銷活動的影響,匆忙做出決定,但很快就會後悔。

6.疑慮型。這類消費者的心理特征是優柔寡斷,過於謹慎,前思後想,舉棋不定。所以一次購買決策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十分痛苦的過程,而且,即使買了也會很長時間內反複比較,最怕吃虧上當。

7.想象型。這類消費者感情豐富,樂於逛商場、逛超市,購買決策過程中考慮更多的是商品的審美因素。對購物環境、商品款式、顏色、包裝等外觀因素的重視程度更強於產品的內在質量和功能。這是一個最具有開發潛力的消費者群體。

消費者購買的心理變化有哪些?

顧客產生了購買動機後,他會猶豫不決到底要買什麼產品以滿足他的需要,對某產品從引起注意到購買後滿足為止,其中的心理變化大致如下:

注意(喔!看起來真不錯!)→興趣(這東西不錯,拿起來摸摸看!)→欲望(想買!聯想使用時的感受!)→信賴(到底哪一個更好?)→決心(就是它了!)→購買(給我這個!付錢!)→滿足(買了物超所值的東西)。

注意階段。充分利用商品陳列的三原則(易視、易摸、易選擇對比),充分利用視覺效果使顧客清楚地意識到商品的存在。

興趣階段。保持應付顧客的狀態,不應該有“不在乎”、“雜談”或妨害顧客的行為;留意商品的提示及說明,使顧客能獲得充分理解;讓顧客能輕鬆地拿在手上看。

欲望階段。強調銷售重點(機能、功效、價格);不要阻擋對方的欲望,留意應對方式;請對方實際試用(試穿、試吃、試聞、試聽)。

信賴階段。以信心來接待顧客,絕對不要以曖昧、模糊的態度來應付;將商品內容以能使對方滿意的方式加以合理的說明;順從顧客的嗜好與想法來介紹。

決心階段。注意順從其心理動態的演變;絕不可以有強迫性的推銷行為。

購買階段。心平氣和,不要忽略結賬、包裝等動作;登記在顧客資料卡內。

滿足階段。

兒童有什麼消費心理?

兒童雖沒有收入,但他或她的“錢袋”卻很大。據一項最新調查表明,北京、上海、廣州、成都、西安五城市,0~12歲的兒童年消費總額為50億元以上。可見,如何給今天兒童提供他們所喜愛的商品和服務,已成為商家最重要的營銷任務之一。拋開家長的決定因素不談,兒童的消費心理大致有以下幾點。

1.對商品外表比較感興趣。由於兒童缺乏對商品性能等方麵的知識,所以他們看待某一個商品時,都是從商品的包裝來確定自己是否喜歡,所以大多數的兒童商品在包裝上是很下工夫的。

2.互相攀比心理。在兒童中間,“比”的心理是最嚴重的,而且他們會把攀比表現出來。

3.從眾心理。消費心理研究表明:同伴的影響滲透到兒童消費行為的各個方麵,如同伴的影響在5歲兒童挑選飲料和糖果的種類時是很明顯的,對7歲兒童選擇衣服和玩具也是顯而易見的,甚至在9歲兒童對汽車的欲望中這種影響也是很強烈的。

4.開始追求流行。這裏主要指的是7~14歲的少年,在少年期,由於對社會的接觸,參加集體活動等逐漸增多,他們的消費觀念的形成、消費決策的確定、消費愛好的選擇等不斷由受家庭影響逐漸轉向受集體、群體及同齡人的影響。

5.對品牌有一定認知。稍大一些的兒童在對商品的認識上,不再滿足於對具體的、個別的商品的了解,而開始認識商品的類型、產地、質量、商標。有的少年受社會各種因素的影響,開始形成“認牌購買”的心理與行為。如有的中學生對運動鞋、運動衣或某一類文具等都有認牌購貨的行為。

青年有什麼消費心理?

青年人的消費,受其內在的心理因素支配,同其他消費群體相比,具有鮮明的心理特征。

1.追求新穎與時尚。

青年人思維活躍,熱情奔放,富於幻想,容易接受新事物,喜歡獵奇,反映在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方麵,表現為追求新穎與時尚,追求美的享受,喜歡代表潮流和富於時代精神的商品。

2.崇尚品牌與名牌。

青年的智力發達,有文化,有知識,接觸信息廣,社交活動多,並且總希望在群體活動中體現自身的地位與價值。反映在消費心理與消費行為方麵,青年人特別注重商品的品牌與檔次。在他們看來,名牌是信心的基石、高貴的象征、地位的介紹信、成功的通行證,追求名牌要的就是這種感覺。

3.突出個性與自我。

青年人處於少年不成熟階段向中年成熟階段的過渡時期,自我意識明顯增強。他們追求獨立自主,表現出自己獨特的個性。這一心理特征表現在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方麵,則是青年人消費傾向由不穩定性向穩定性過渡,對商品的品質要求提高,尤其要求商品有特色,上檔次,有個性,而對那些一般化的、“老麵孔”的商品不感興趣。

4.注重情感與直覺。

青年人的情感豐富、強烈,同時又是不穩定的。他們雖然已有較強的思維能力、決策能力,但由於思想感情、誌趣愛好等還不太穩定,波動性大,易受客觀環境、社會信息的影響。反映在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方麵,青年人的消費行為受情感和直覺的因素影響較大,他們較少綜合選擇商品,而特別注重商品的外形、款式、顏色、牌子、商標,隻要直覺告訴他們商品是好的,可以滿足其個人需要,就會產生積極的情感,迅速做出購買決策,實施購買行為。

老年人有什麼消費心理?

隨著我國老年人口數量和比重的大幅度的提高,老年市場將成為眾多市場中一個極具魅力、潛力巨大的市場。把握好老年人這一消費主力,是每個商家的必修課。一般來說,老年人的消費心理可以從他們的特殊需求看出。

健康需求:人到老年,常有恐老、怕病、懼死的心理。

工作需求:離退休、病休的老年人多數尚有工作能力和學習要求,驟然間離開工作崗位難免會產生許多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