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九章心理谘詢與治療(1 / 3)

當你感到“今天有點煩”的時候,會不會想到找一把心情的梳子,梳理你紛亂的思緒?學會宣泄是調節心理平衡的重要方法,但由於各人自身因素、環境因素的不同,每個人的調節能力都有差異,當你憑自己的力量不能擺脫心理負擔時,心理谘詢就是你應該選擇的方式。

心理谘詢就是要幫助人形成自己應對環境的方法和技能,它應該是既治標又治本的。心理谘詢不是簡單地為你“打理心情”,而是交給你一把梳理心情的“梳子”。

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很多時候是認不出自己的,是很難看清自己的。而這層“糊裏糊塗”的“麵紗”並不能給人帶來快樂。渴望了解自我是人天生的需要,因為隻有了解自我,了解了真正的需求與願望,才可以在現實中找到方向,明白生命的意義,才可以在走得很累很辛苦的時候,並不覺得委屈與懊悔;也隻有了解了自我,才可以撕去太多的因所謂“生活”而帶上的種種“麵具”,享受清新與安寧!一個人不能真正了解自身,縱使忙碌不

停,終是茫然痛苦;縱使優裕富足,終是難耐空虛……

心理谘詢就是與當事人一起去認識你自己,一起去探索心靈,感受真我,發現謎底,獲得成長、成功的力量。因為心理谘詢是一種心靈的對話,在這一時空中,你可以逐層褪下繁重的裝束,可以放心地沒有幹擾地去看自己、思考自己,不會遭遇嘲笑,不必忍受評價,有的隻是傾聽、關注、同感與挑戰,你可以全神貫注直抵心靈深處!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期會遇到不同的問題,因此心理谘詢對於每個人都是必需的,隻是尋求的方式不同罷了。

什麼是心理谘詢?

心理谘詢,是心理谘詢師通過語言、文字等媒介,給谘詢對象以幫助、啟發和教育,使谘詢對象的認識、情感和態度有所變化,解決其在學習、工作、生活、疾病康複等方麵出現的心理問題,從而更好地適應環境、保持身心健康的過程。

心理谘詢與心理治療有什麼區別?

心理谘詢著重處理正常人所遇到的各種問題,諸如人際關係問題、職業選擇問題、教育問題、婚姻家庭問題等;心理治療著重治療某些神經症、性變態、心理障礙、行為障礙、身心疾病、康複中的精神病患者等。

心理谘詢的對象主要是正常人、正在恢複或已康複的病人;心理治療的對象主要是心理障礙者。

心理谘詢用時較短,一般谘詢一次到幾次即可;心理治療耗時較長,從幾次到幾十次不等,需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治療時間。

心理谘詢在意識層次上進行,更重視教育性、支持性和指導性,著重改進或建議改進求助者的某些內在因素;心理治療則主要在無意識領域中進行,具有對峙性,重點在於重建患者的人格。

心理谘詢工作往往直接地針對某些有限的具體目標;心理治療的目標是使人發生改變和進步,比較模糊。

心理谘詢有什麼意義?

幫助人們正確認識自我和周圍的世界、擁有完善的認知體係,避免因為錯誤歸因而導致種種失敗。

教會人們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擁有積極穩定的情緒,避免罹患各種情緒障礙,如抑鬱症、躁狂症、歇斯底裏症等。

幫助人們完善人格,擺脫自卑、自戀、自閉等不良心態,從而更好地投入到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去。

幫助人們恢複愛的能力,學會幸福地工作、生活和愛。

幫助人們擺脫失業、失戀、離異等造成的痛苦,使人們學會應付生活挫折的方法。

矯治各種人格和神經症。

幫助人們度過人生各個發展階段的種種危機。

沒有心理問題的人是不存在的,心理問題隻有輕重緩急之分。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有可能遇到衝突、挫折,產生憤怒、焦慮,導致心理失衡,甚至釀成疾病。當人們產生了心理問題時,往往很難跳出自己的邏輯圈和情緒基調,家人、朋友、同事等因與當事人關係密切且認識水平有限,難以給予有效調解。此時及時進行心理谘詢,才是明智的選擇和正確的途徑。心理谘詢的專業工作者,接受過專業訓練,具有必要的心理學、醫學知識和綜合運用心理谘詢理論與方法的能力,能夠尊重、保護來訪者的個人隱私,更不會歧視來訪者。心理谘詢就像精神按摩一樣,是人們保持心理健康、促進心理發展的有效手段。

你了解心理門診嗎?

心理谘詢門診,包括精神病院、綜合醫院、學校、科研機構所屬或私人開設的心理門診和谘詢、治療中心。門診心理谘詢具有較好的隱蔽性、係統性,是心理谘詢中最為主要和有效的方法。門診心理谘詢工作者主要是心理學家、受過心理谘詢訓練的醫生及社會工作者等,主要采用與求助者直接麵談的工作方式。谘詢對象主要是各種神經症、心身疾病、人格障礙、性障礙、情緒失調患者和存在心理困擾的正常人。門診心理谘詢可進行團體谘詢,比如由一位或兩位心理學專家主持、由多名成員參加的自助谘詢小組,定期進行聚會,借助於團體關係進行谘詢與治療。團體谘詢和治療的最大好處是,通過團體的情感支持、群體的相互學習和正性體驗,使團體成員消除心理病症和困惑。

你打過心理熱線電話嗎?

源自20世紀50年代的熱線電話的電話谘詢,也是心理谘詢的一種常見形式。心理谘詢電話號碼有專用號碼,有專門的谘詢人員24小時值班,有的還設有流動急診小組。電話谘詢在挽救生命、防止惡性事件發生等方麵有很好的效果。不過,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以心理谘詢為借口的收費電話服務,對此有關部門應加強規範。

那些問題可以現場解決?

現場心理谘詢是指心理谘詢工作者深入到學校、家庭、機關、企業、工廠、社區等地方,現場接待求助者。其中發展最深入的是家庭心理治療,把重點放在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上,以整個家庭係統為對象,發現和解決問題,已發展為一種獨立的谘詢治療形式。

你試過給心理谘詢師寫信嗎?

書信心理谘詢,就是谘詢師根據求助者來信中提出的問題和描述的情況進行疑難解答和心理指導的心理谘詢形式,適用於求助者路途較遠或不願暴露身份的情況。其優點是較少避諱,缺點是不能全麵了解情況,隻能提出指導性意見。一些心理谘詢機構在接到求助者的信件時,往往給求助者寄去心理谘詢的專用病史提綱,或者相應的心理或行為自評量表,讓求助者按規定的形式填寫後寄回,這樣可以規範書信心理谘詢。書信心理谘詢的效果難以統計研究,但實際工作表明,書信谘詢對於某些求助者是很有幫助的。

你看報刊雜誌上的心理專欄嗎?

專欄心理谘詢就是通過報紙、雜誌、電台、電視等傳播媒體開辟一個專欄,介紹心理谘詢、心理健康知識,或針對一些典型的問題進行分析、解答的一種谘詢方式。目前,我國已經有許多報紙、出版物開辟了心理谘詢專欄,許多電台、電視台也有相關節目。專欄心理谘詢覆蓋麵大、科普性強,但針對性不強,實際上其作用更重要的是普及相關知識,而非真正的心理谘詢。

你向朋友傾訴問題嗎?

研究發現,很多人在遇到心理困擾的時候,最先向朋友傾訴和尋找幫助,很少數人去尋求專業的幫助,心理學上稱之為朋輩心理谘詢,簡稱“朋輩谘詢”。近年來,朋輩谘詢逐漸受到重視和運用,成為高校心理輔導重要的形式之一。也讓在校學生改變了隻有專業心理谘詢師才開展助人活動的狀況,讓越來越多的學生自己成為高校心理谘詢的主體,充分發揮學生心理教育的主動性。例如,通過朋輩輔導員對高校“三困生”進行個案工作,可以擴大心理教育的服務對象,相對於專業谘詢而言,更能為這些有需要的群體和個體提供及時有效的社會支持和心理扶植。由於朋輩谘詢具有實施方便、推廣性強、見效較快的特點,在心理教育領域的應用逐漸受到重視。朋輩谘詢是由受訓或督導過的非專業人員提供具有心理輔導功能的幫助過程,相對專業心理谘詢而言,被稱為“準心理谘詢”(Paracounseling)或“非專業心理谘詢”(Paraprofessional Counseling)。

什麼是團體心理谘詢?

團體心理谘詢,由英文group counseling翻譯而來,group可譯為小組、團體、群體、集體,counseling亦可譯為谘商、谘詢、輔導,所以團體谘詢與小組輔導、集體谘詢、團體輔導概念相同。團體心理谘詢,顧名思義,它是一種在團體情境下提供心理幫助與指導的一種谘詢形式,即由谘詢員根據求詢者問題的相似性或求詢者自發,組成課題小組,通過共同商討、訓練、引導,解決成員共同的發展或共有的心理問題。從習慣上講,我國台灣地區多用團體谘商或團體輔導;香港地區多用小組輔導;大陸多用團體谘詢、集體治療。

心理谘詢按參加谘詢人員多少,可分為兩種形式,個別心理谘詢與團體心理谘詢,因而團體心理谘詢是心理谘詢的一種形式。所謂團體,即指超過兩個人的人群,都可稱為團體,例如家庭、學校、企業等都是團體。團體心理谘詢,就是由心理谘詢師運用心理學以及相關知識,遵循心理學原則,通過各種技術和方法,幫助求助者解決心理問題。相對於個別心理谘詢,團體心理谘詢是一種經濟而有效的方式。

心理谘詢中有哪些方法與技巧?

谘詢師溝通並幫助求助者自我成長的常用手段,是心理谘詢區別於一般社交谘詢的主要指標。但是,心理谘詢流派很多、爭議紛紜,因此這幾個方法隻是一般心理谘詢中常用的技巧,並不能代表心理谘詢中的所有技巧。這幾個常用方法包括:

傾聽。傾聽是心理谘詢的核心與先決條件。它要求谘詢師認真聽求助者講話、認同其內心體驗、接受其思維方式,以達到設身處地的效果;盡量克製自己插嘴講話的欲念,不以個人的價值觀念來評價求助者的主述。傾聽不是要求谘詢師放棄個人信念與價值觀,而是要讓他學會在不放棄個人信念與價值觀的條件下接受他人的信念與價值觀,以能夠更好地做出由衷的同感反應。傾聽不是被動的、消極的活動,而是主動的、積極的活動。學習心理谘詢的過程其實也是學習傾聽的過程。

探討。探討是谘詢師幫助求助者積極認識、思考成長中的挫折與障礙的過程,是心理谘詢的重要環節,其意義在於幫助當事人在解決困難當中認清個人的願望及克服困難的方法。它要求谘詢師多提問題、少加評論,多做啟發、少做說教,多鼓勵對方講話、少講個人意見。但少做說教並不意味著谘詢師在探討中要被動、消極地完全認同求助者所講的每一句話,實際上要求谘詢師學會以提問來表達自己的不同意見,以討論來加深求助者對困難與成長的辯證關係的認識,而啟發當事人加強自信、自我發展。

質問。質問是谘詢師對求助者的認知方式與思維方法提出挑戰與異議的過程,是心理谘詢的重要手段,目的在於推動求助者重新審視生活中的困難與挫折,克服認知方式中的片麵性與主觀性,以進一步認識自我、開發自我。質問的意義不在於否定對方、貶低對方,而在於開啟對方、激勵對方。質問要以尊重為前提,以同感為基礎。

自我披露。指谘詢師在求助者麵前有效地披露個人生活的有關經曆、行為與情感,以推動求助者認識自我、發展自我。谘詢師的自我披露已成為心理谘詢技巧的重要組成部分。自我披露可傳達谘詢師的關切,縮短與求助者之間的情感距離。自我披露也是接納與真誠一致的表現形式。但自我披露不宜過分使用,否則不但會混淆心理谘詢的核心與目標,還會使求助者對谘詢師產生不必要的誤會。自我披露其實是心理谘詢界最富爭議的一項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