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密斯的實驗(1 / 3)

史密斯的實驗

有趣的流沙現象引起了地質學教授史密斯博士的注意。他來到一個有流沙分布的地區。這裏的流沙沿著小溪分布,沙上長著斑駁的黃綠色苔藻,看上去和普通的沙地並無任何不同。他拾起一塊石頭,拋了上去。沙立刻顫動起來,好像活的一樣,頃刻,石頭被吞沒了。

史密斯謹慎地鏟了一桶流沙,帶回去做實驗。他把一些沙粒放在顯微鏡下,發現有些沙粒確實是圓的,但大多數是棱角狀的。他讓桶裏的沙繼續保持潮濕,苔藻照舊生長,但奇怪的是,桶裏的沙再也沒有活性了,放上去的石頭也不再沉沒。這是為什麼呢?

史密斯又重新回到了那塊沙地,他從附近的農民那兒了解到,這塊地有點“邪門”,有時流動,有時又很堅實。如果是8月份,就可放心在上麵跳舞。

8月是幹旱的季節,史密斯想,這樣看來還是水在作怪了。可是普通濕沙和幹沙一樣是能承載重量的,那麼,問題會不會不是水量大小,而在水流。

為了證實自己的推想,史密斯和他的助手們設計了幾種不同的實驗,讓水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從沙內流過。他用一隻大桶盛滿了沙,再在桶邊裝置幾個水管。水可以從上麵注入,由桶底流出;也能從下麵注入,上麵流出。他又找來一個塑料娃娃,在它體內灌入鉛,使它的比重和人體相仿。

這時發現,當沙桶幹燥時,玩偶能在沙上站立或躺臥,僅留下極淺的凹痕;若水從上麵注入,玩偶也不下沉;但當水從下麵注入,向上透過沙層流出時,玩偶會一直沉沒,直到沙淹沒了它的頸部,就和在水中的情形一樣。若讓它再背上一些重物,則會出現如前麵所說的匹凱特一樣的下場。

據此,史密斯認為流沙的形成,與上湧的水流有關。這時水流的上衝力會使沙粒互相膨散開來,沙粒不再互相疊接,而是被水托著,呈半漂浮狀態。因此,一旦有比重大於水的物體落在流沙上,便會像在水中一樣往下沉。沙粒越細,上湧的水流越大,所形成的流沙也越危險;反之,沙粒粗大,水流微弱,則形成的流沙危險性較小,叫慢流沙,萬一遭遇,還可能逃脫。

現在的問題是萬一遇到流沙怎麼辦?

首先最重要的是千萬不要驚慌,如果遇到的是慢流沙,隻要動作迅速是可以來得及跑出來的;如果誤入比較危險的流沙地,頭腦要十分冷靜,因為,流沙的形成是水在作怪,人是有可能浮在水上的,你可以迅速躺下來,並盡量減輕負重,以增加浮力,不要舉起雙手,更不要抬腿腳,以免削減浮力。如有人救援,最好是安地躺著,等待幫助;倘若無人救助,你可以用慢慢滾動的方式滾向堅實的地方,或是全身伏地,緩緩爬行,爭取脫離險境。琢磨不透的石獅與石球

在湖北省鍾祥縣客店鄉元台村五組退休幹部高濤家的一間約10平方米的廂房中,長出了一頭石獅。

60多歲的高濤說,這間房屋是他的前四輩老人修造的。由於當時感到很費力,沒有把地基上一塊小的石頭挖掉。350多年來,這塊石頭逐漸長成為長約360厘米、寬約230厘米、高約210厘米的大石獅,並且這具石獅仍在繼續長大。

這頭石獅還是當地的“義務天氣預報員”。一旦石獅身上“發汗”,就會下起雨來;如果“汗珠”滾流,則將有大暴風雨來臨。

為什麼這塊石頭會長大呢?並且還會預報天氣呢?人們未弄清原因。

貴州省蕙水縣雅羊鄉簡瓢村布依族村民羅大榮家,珍藏著一塊石頭。在其體積不變的情況下,重量競能上下增減2公斤。

這塊石頭呈橢圓形球體狀,軸長29.1厘米,短軸長25.9厘米,厚18.2厘米,周長88厘米。在羅大榮家當場測重,其結果是:11時13分,重為24.825公斤;11時43分和12時零8分兩次稱重均為22.825公斤;12時28分重量又升為23.875公斤。這塊石頭呈古銅色,其表麵有一清晰可見的像穿山甲的鱗甲一樣大的圖案,七隻如同手掌但大小不一的圖案也明晰可見,還有兩個像馬蹄形的圖案相對稱。

這個石球的重量隨著時間的不同而有所變化的原因是什麼呢?神農架山頂的“鬼市”

巍巍神農,雄偉奇麗。在這裏,不知隱藏著多少神奇誘人的自然奧秘,令人神往,令人驚歎。“鬼市”便是其中一道瑰麗的風景。

“鬼市”又叫“山市”、“山中蜃景”。清代的《興山縣誌》對神農架的“鬼市”有生動的記載:“神農山……為三邑(房縣、興山縣、巴東縣)界山,一名神農架。高塞,為三邑最幽深險阻,多猛獸,產白藥。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三月,邑(興山縣)凜生陳宏慶經彩旗(今神農架林區本名鎮彩旗村),遠望神農積雪,詢之,土人雲:山上常八月雨雪,至明年六月始清;又常六月飛霜。久雨初霽,峰巒隱現,有如城郭村落,相傳為山市;每歲元宵,中秋夜、除夕,時聞爆竹鼓角聲;又常見大人跡。”

在這段話裏,“神農山”即神農架的最高峰——海拔3105.4米的神農頂峰;“大人跡”即傳說中的“野人”的巨大足跡。《興山縣誌》中描述的詭譎奇異的“山市”,甚至在神農頂“時聞爆竹鼓角聲”,則給後世人留下了不解之謎。

那麼,何謂“山市”呢?《辭海》、《辭源》中都未收錄其名。在《漢語大詞典》中,“山市”被詮釋為“山中蜃景”,未予以詳細說明;在清代蒲鬆齡的《聊齋誌異·山市》中,有這樣的記載“奐山(位於今山東淄博市)山市,邑人景之地也。數年恒不一見。孫公子禹年,與同人飲樓上,忽見山頭上孤塔聳起,高插青冥。相顧驚疑,念近中無此禪院。無何,見宮殿數十所,碧瓦飛甍,始悟為山市……又聞有早行者,見山上人煙市肆,與世無別,故又名‘鬼市’。”

可見,古人早已目睹過神農架“鬼市”的神采。自七八十年代以來,神農架以它撲朔迷離的野人、奇幻神秘的“怪光”蜚聲海內外。成群結隊的遊客帶著美麗的幻想踏進這片奇異的土地,更多的人們有幸目睹神農架“鬼市”的奇觀。人們在驚歎大自然美妙絕倫的同時,不禁從心靈深處發出這樣的疑問:“鬼市”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

科學家告訴我們:正如“怪光”、“海市”等自然蜃景一樣,“鬼市”既不是所謂蛟龍、大蛤蜊之類的怪物噴雲吐氣而形成的,更不是什麼妖魔鬼怪故意製造的,而是一種奇特罕見的光學現象,它是大自然的傑作。當自然界的光線通過不同密度的空氣層發生折射(或伴有全反射)時,在空中或地麵上便會顯示出周圍的景物。這樣,人站在遠處,便能看到各種奇異的幻景。

此外,科學家們還按照不同影像的形態,將“蜃景”分為上現蜃景(正像)、下現蜃景(倒像)、側像蜃景(斜像)等多種;又根據海拔高低或地域的不同,將蜃景分為“山市”(即“鬼市”)、“海市”(即海市蜃樓)等。

值得一提的是,“海市”多發生在海洋、海濱或沙漠之上;而“山市”則見於高山,尤其是名山之上,它比“海市”更複雜奇譎、變化多端。在高聳雲天的峭壁或峰巒綿延的山頂,人影憧憧、喧聲鼎騰,來去無蹤的“山市”讓人疑神疑鬼,所以在民間,人們稱“山市”為“鬼市”。

根據對現有資料的分析,科學家指出:神農架是我國自古至今發現“鬼市”的海拔最高區,也是“鬼市”的多發區。為什麼大自然獨獨偏愛神農架,將那麼多罕見的自然景觀都賦予了她?當我們自然而然地將“鬼市”與神農架的“野人”、“麒麟”、“怪光”以及奇洞異穴聯係起來,我們便會越發被她無窮的魅力所吸引。

隻是,按照物理學原理,“蜃景”應當有形無聲。然而,神農架的“鬼市”奇就奇在讓人有“時間爆竹鼓角聲”的聽聞。宋代歐陽修也親耳聽到“蜃景”中傳來“車馬人畜之聲”,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對這種有聲的蜃景,什麼時候才能解釋清楚?我們期待早日能夠解開這一自然之謎。發光的怪地

在神農架林區老君山腳下有個戴家山,山上有一塊十分奇怪的土地,每逢2月、8月晴天的中午,這塊地裏便會發出一束強烈的白光,刺眼的光芒照得人們不敢睜眼。這束光照在對麵200多米的山上,比陽光還要明亮。它不定時地流動地發射出來,每次大約2至3分鍾時間。當地有一半人都親眼見過這光束。在這塊地上,農民曾經挖出一個奇怪的洞,洞裏有一堆雞蛋形的土蛋,每個土蛋約有3個雞蛋合起來那麼大,砸開土蛋裏麵全是土。奇怪的是頭天挖開洞,過一夜又會神秘地被堵塞了。現在山上修了梯田以後,這塊地裏到時仍然能發出白光來,這個發光的怪地之謎有待於科學工作者的努力,才能探明其中的奧秘。千百年來淌水不止的石棺

1970年,英國著名的《泰晤士報》曾懸賞10萬美元獎勵揭開一具石棺疑團的人。30年來,英國、美國、荷蘭、德國、西班牙、比利時等19個國家的100多名專家學者前去探秘,但均無功而返。這具石棺到底有什麼神奇之處呢?

原來,在法國南部的比利牛斯山脈西麓,有一個名叫阿裏休爾特什的村莊,在村裏的阿爾·修·提休古老的教堂裏停放著一具奇特的石棺,這具石棺竟然長年流水不斷,連續滴落水已有一千多年之久,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石棺中遺骨的主人是阿普頓和歇諾兩位修道士。據棺上的文字記載,這是1500年以前由能工巧匠用一整塊的大理石精雕細鑿而成的,長193厘米。村民們將專程從羅馬運來的兩個人的遺骨入殮其中。村民們又別出心裁地在棺蓋與棺體之間鑿了一個小孔,並安上一根彎銅管。數年後的一天,一股清泉突然從棺內汩汩淌出,從此,年複一年,日複一日,泉水晝夜不息地流淌不止,即使是大旱的天氣,水也照樣流出。經過多次檢測證明,這種清澈透明的水無任何異味,是上乘的飲用水,並且還有療病的奇效。

根據有關記載,石棺滲出水是從公元960年開始的,經過飲用後發現,此水對治療濕疹、慢性胃病及肝病頗有神效。據當地的警官加貝斯·希沙聲稱,僅僅觸及奇水後,其妻與其子的感冒便不治而愈;內科醫生安德魯·歐利爾博士也坦承相告說,奇跡之水對自己的患者也極具奇效。

據村民們說,這奇水放進沒有蓋子的容器也不會蒸發,裝在密封的瓶子裏常年也不會發濁變味。這水說來也真夠奇的。那麼它到底是自然現象?還是人為所致的呢?人們曾就此做了大量調查工作。

1971年,人們連續兩周內用塑料布嚴密包裹石棺,阻絕雨水及其它外來水源。但是,水還是一滴一滴地掉落下來,並沒有因此而間斷。除此之外,人們還將整個石棺懸吊在半空中,經過幾天的仔細調查,並沒有發現任何暗藏的溝、管或是夾板之類東西。而且,這段時間內,石棺還如平常一樣出水不止。人們對濕氣的影響也有所考慮,但是,這座教堂位於法國最幹燥的比利牛斯山脈,而每年石棺所流出的700餘升的水量也絕不可能是濕氣造成的,因為其淌水量實在是太大了。

1942年10月,德國納粹士兵闖入阿裏休爾特什村,在這具石棺上撒尿拉屎,傾倒汙水髒物。在這不久後,石棺內的流水就枯竭了。經過幾年的沉寂,村民們又將石棺周圍徹底衝刷幹淨,而棺內的水又恢複流淌,直至現在。

千百年來,這裏的居民每天都從附近的村莊來此取水,慕名而來的研究人員和旅遊者更是絡繹不絕地到此觀察、研究。人們發現這裏的水與附近湧出的水不同,水中含有微量的砷、氟、錫等物質,與周圍其它水的成份相去甚遠。人們假設它是由劇烈溫度變化帶來的水汽,但如果是那樣,大理石石棺中便應留有大量的碳酸鈣,但是奇水之中的成份卻沒有這種物質存在。

1961年,兩個決意揭開秘密的法國工程師斷言此水係由地下水流入石棺所致,並將石棺墊高,兩人親自輪流守衛在棺旁,以防他人從棺後往內注水,然而,他們辛苦地守候了40天,泉水依然一如既往,長流不息。此後不久,瑞士學者也曾專程前往探秘,但也同樣是毫無收獲。

除了英國《泰晤士報》懸賞獎勵揭開石棺之謎外,數十年前,貯放石棺的教堂也曾準備了1000枚金幣,作為對揭秘者的獎賞,但時至今日,這1000枚金幣依然寄放在修道院的金庫裏,始終沒有人得到它。石像流血淚之謎

1994年2月2日,意大利首都羅馬附近的港口城市齊維塔威基亞,格雷戈利一家院中供奉多年的一尊隻有55厘米高的聖母石像雙目流出了血淚,此訊不脛而走,短短幾天內便轟動了整個意大利。

雕像的主人格雷戈利時年32歲,是一名電工。由於聖母像流淚,前來朝拜者絡繹不絕,使得他無法安寧生活。迫於無奈,他隻得在門前掛起了“謝絕參觀”的告示,自己和家人都搬到了親戚家去借宿。

據有關資料證明,在意大利的曆史上,聖像流淚、淌血已發生過多次。僅聖母像淌血的現象,在意大利從南到北就不下20起。有關專家對這尊聖母像的血淚進行了檢驗,結果發現:聖母眼裏流出來的竟然是人血。

4月3日,羅馬聖心醫學院所屬的傑梅利醫院又對這尊雕像進行了CIT掃描檢查,看石像體內是否有什麼“暗器”。最後,醫生按照慣例,在診斷書上寫道:“體內未發現異常。”此時,宗教界人士、齊維塔威基亞市的主教也就此事對記者發表講話,證實說他和其他幾名朋友親眼看到這尊聖母像流滿血淚。一時間,齊維塔威基亞市再次成為全國關注的中心。為了安定人心,以免造成恐慌,齊維塔威基亞市市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聖母流淚一事他自己沒有看見,但是如果有人願意相信,他也不反對。對於聖母奇跡給本市帶來更多的遊客和經濟收入,他則表示來者不拒,多多益善。

針對石像流淚、流血這種現象,意大利報紙介紹說:利用現代的科學手段,可以在雕像的眼睛上裝上一種化學物品,隻要雕像一動就會有液體滲出。一些意大利著名人士介紹說,隻要意大利社會一出現動蕩,這類現象就會多起來。然而種種說法,卻無法解釋石像為什麼流出的是人血。

同年4月9日出版的意大利《晚郵報》上為此發表一幅漫畫,形象地借此譏諷時政,在該漫畫中,主審法官麵對淚流滿麵的聖母像說:“你別光是流淚,你倒是說話呀!”

不久,一個由意大利神學專家和聖母學者組成的調查委員會對此事展開了調查,以求對聖母流血淚的真相作出解釋。從事後各地報刊所作的反應來看,這一調查最後還是沒有結果。聖母石像為什麼會流血淚這一謎底,最終也未能大白於天下。黃河“幾”字形的成因

黃河有一個令人十分注目的特點,就是在流程中形成一個大大的“幾”字形,在世界萬千條河流中,獨樹一幟。黃河為什麼是“幾”字形呢?這要從河流為什麼總是彎彎曲曲的來解釋。

如果你注意的話,就會發現,每一條大的河流都是由一條主流和若幹條支流組成的。河流裏的水,主要來自天上的雨水,此外,還有地麵水和地下水注入河流中。這樣,每一條河流剛開始形成的時候,就不會是筆直的。河水所經之處,左右兩邊的流速也不會完全相等,有的地方河岸坍了一些變寬了,有的地方則被樹木、石頭或其他雜物堵塞,流速都會發生變化。另外,河流兩岸的組成物質也是有差異的,有的堅固,有的不堅固。種種因素,都會導致河床彎曲。河床一旦彎曲,就會愈演愈烈。這是因為水流方向直指凹岸,而且還有表層水從凸岸流向凹岸,底層水從凹岸流向凸岸的橫向運動,使凹岸更受衝擊,而凸岸的地方則流動慢,力量較弱。這樣,在凹岸一方,泥沙比較容易被衝走,河床較深,河岸也較陡;凸岸因為水流較緩,泥沙不但不會被衝走,反而在這裏堆積了起來,越堆越多,使凸岸越來越凸。河道便越來越彎曲了。

黃河的彎曲也不外乎以上的原因。但黃河能成“幾”字形彎曲,則有它獨特的原因。大約在50萬年以前,黃河流經的地方並沒有大河,隻是一些湖泊和小河,像星星一樣密密分布。大約5萬年之前,陸地大變動,先是秦晉高原的小河和湖泊串通起來,形成南北走向的一條大河,又向北伸展切開了分水嶺,和內蒙古至寧夏的一段東西走向的河流彙合,形成一條“Z”形河流。不久,“Z”形河流不斷壯大,並以更大的聲威向上遊發展,打通了賀蘭山和桌子山之間的一些小河,把寧夏一帶的水係納入黃河。這樣,“幾”字形就基本形成了。後來,又經過漫長的曆史變遷,形成了今天這條從巴顏喀拉山發源而到山東省墾利縣入海的大黃河。這個“幾”字形,卻一直保持著,沒有改變。美洲的地下隧道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