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中〕《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道德當身,故不以物惑。

〔中〕《管子·戒》

平易恬淡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

〔中〕《莊子·刻意》

罪莫大於無道,怨莫深於無德。

〔中〕《文子·道德》

所謂道德雲者,合仁與義言之也。

〔中〕韓愈:《原道》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堰。

〔中〕《論語·顏淵》

妖不勝德,邪不伐正,天之經也。

〔中〕王符:《潛夫論》

行德則興,信德則崩。

〔中〕《大戴禮記·武王踐阼》

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

〔中〕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紀》

作德,心逸日休;作偽,心勞日拙。

〔中〕《尚書·周官》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中〕《莊子·人間世》

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民心無常,惟惠之懷。

〔中〕《尚書·蔡仲之命》

德者,本也;財者,末也。

〔中〕《禮記·大學》

樹德莫如滋,去疾莫如盡。

〔中〕《左傳·哀公元年》

太上貴德,其次務施報。

〔中〕《禮記·曲禮上》

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

〔中〕王守仁:《傳習錄》

人之情,心服於德,不服於力。

〔中〕《文子·符言》

以德禮為先而輔以政刑。

〔中〕韓愈:《潮州請置鄉校牒》

德與才不同,雖古人鮮能兼之。

〔中〕蘇轍:《牛李》

君子之愛人也以德,小人之愛人也以姑息。

〔中〕《禮記·檀弓上》

品德,應該高尚些處世,應該坦率些舉止,應該禮貌些待人。

〔法〕孟德斯鳩

道德麵貌渺小的地方,不會有偉大的人物出現。

〔法〕羅曼·羅蘭:《羅曼·羅蘭文集》

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中〕《論語·裏仁》

賊莫大乎德有心,而心有睫,及其有睫也而內視,內視而敗矣。

〔中〕莊周,引自《莊子譯注》

高比所以廣德也,下比所以狹行也。

〔中〕韓嬰:《韓詩外傳》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夥,而恥智之不博。

〔中〕張衡,引自《後漢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

〔中〕諸葛亮:《誡子書》

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

〔中〕司馬光:《資治通鑒》

人生,幸福不是目的,品德才是準繩。

〔美〕比徹:《比徹文集》

我稱為英雄的,並非以思想或強力稱雄的人,而隻是靠心靈而偉大的人:沒有偉大的品格,就沒有偉大的人,甚至也沒有偉大的藝術家,偉大的行動者。

〔法〕羅曼·羅蘭:《羅曼·羅蘭文集》

道德是永存的,而財富每天在更換主人。

〔希臘〕普魯塔克

實際上,道德的基礎不是對個人幸福的追求,而是對整體的幸福,對部落、民族、階級、人類的幸福的追求。這種願望和利己主義毫無共同之點。相反地,它總是要以或多或少的自我犧牲為前提的。

〔俄〕普列漢諾夫

德行使心靈明晰,使人不僅能更易了解德行,而且也更易了解科學的真理。

〔英〕培根,引自《西學哲學原著選讀》

一切德行都應當培植到青年身上,不能有例外。

〔捷克〕誇美紐斯:《大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