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對與錯——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讀(1 / 1)

每一件事都有好多麵,你從不同的角度來看,看到的東西也就會有不同麵貌。

同一件事情、同一樣東西,因為情境不同、認知不同,就容易產生不同的解讀。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隻要能夠說得出道理來,對和錯,又有什麼差別呢?

著名的寓言作家伊索,年輕時曾經當過奴隸。

一天,他的主人要他準備一桌最好的酒菜,以款待一些德高望重的哲學家。當菜一盤盤端上來時,主人發現滿桌都是動物的舌頭,牛舌、豬舌、羊舌、鹿舌……簡直就是一桌舌頭大餐。

全桌客人出於禮貌,隻敢小聲的相互議論,機靈的主人發現賓客們的竊竊私語和懷疑的神色,連忙氣急敗壞地把伊索叫進來興師問罪。

主人嚴厲地斥責說:“我不是叫你準備一桌最好的菜嗎?你準備這些東西究竟是什麼意思?”

伊索不慌不忙、謙恭有禮地回答:“在座的貴客都是知識淵博的哲學家,他們高深的學問需要用舌頭來闡述。對他們來說,我實在想不出還有什麼比舌頭更珍貴的東西了。”

哲學家們聽了他這番對舌頭吹捧的話,都不禁轉怒為喜,紛紛開懷大笑。

第二天,主人又要伊索準備一桌最不好的菜,招待別的客人。這批客人是主人住在鄉下的親戚,主人一向看不起他們,認為他們狗嘴吐不出象牙,隻是一群老土的鄉巴佬,隻有在逢年過節時,主人才會勉強招待他們來家裏吃飯。

宴會開始後,菜一盤盤地端上來,卻仍然還是一桌舌頭大餐。主人火冒三丈,氣衝衝地跑進廚房質問伊索:“你昨天不是說舌頭是最好的菜,怎麼這會兒又變成了最不好的菜了?”

隻見伊索鎮靜地回答:“禍從口出,舌頭會為我們製造災難,引起別人的不悅,所以它也是最不好的東西。”

主人聽了,不禁啞口無言。

尼采曾說:“沒有真正的事實,隻有詮釋。”

每一件事都有好多麵,你從不同的角度來看,看到的東西也就會有不同麵貌。最好的東西到了另外一種情境,可能會變成最壞的東西,相同的,你棄如敝屣的東西到了其他人手上,也可能會是對方的無價之寶。

因此,當你從好的這一麵看,映入你眼簾的會是世界的美好;當你從壞的一麵看,隻會看到一個千瘡百孔的人生。無論從哪個方向看,決定權都在於你,當事情無法改變時,改變看事情的角度,你一定能找到出路。

是的,我們經常感覺到對自己身邊的人做的某一件事很不理解,其實,在這個時候你用的是自己的評判標準,而我們經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用自己的處事標準來衡量他人,主觀的提出對錯之分,這也是產生爭執的重要原因之一。

對待他人我們應該換一個角度來想想,那對待自己呢?先看下麵的這個故事。

小高有一次在外頭玩得太晚,隻好走夜路回家,途中經過一片荒地,路上一片漆黑。

小高一邊走一邊咒罵,懊悔自己早先遺落了打火機,害得現在連一點照明的工具都沒有。

正在怨天尤人的同時,突然眼前出現了一點亮光,逐漸向自己靠近,於是小高加快腳步,朝燈光走過去。

等到走進燈光裏的時候,小高才發現那個拿著手電筒走路的人,竟然是個雙目失明、戴著墨鏡的盲人。

小高感到十分詫異,於是開口問那名盲人道:“你又看不見,手電筒對你而言一點用處也沒有,為什麼你還要帶著手電筒呢?”

盲人聽了小高的話後,緩緩地歎了一口氣說:“你有所不知,這條路實在太黑了,別人常常看不到我,匆匆忙忙走過去,一不小心就把我給撞倒了,所以我隻好拿著手電筒走路。雖然我看不到別人,但是別人可以看到我,就不會再把我撞倒了。”

英國劇作家蕭伯納曾說過:“當問題發生時,人們往往歸咎於環境,事實上,一個人應該努力適應四周的環境,如果無法適應,便要自己去創造環境。”

在這則故事中,聰明的盲人懂得變通,製造了一個適合自己的環境,可說利人又利己。

人生到處充滿著意外和變化,隻知道沿襲過去或安於現狀的人,最後必然失去未來。

做人就應該和這位盲人一樣,懂得適時地轉彎,反向思考。為自己的困頓找出路,困難其實沒有想像那麼複雜,隻要換個角度,你便可以看得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