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他人的心理不僅要抓住對方大致的心理波動,而且要於細微之處下工夫。
溝通需要一個良好的氣氛,創造氛圍的基礎是了解對方的心理。
了解他人的心理不僅要抓住對方大致的心理波動,而且要於細微之處下工夫,利用細小的刺激來影響特定情形下的心理,使激勵既收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又有極強的針對性。
1971年7月29日,基辛格率代表團秘密訪華,進行打破外交僵局的談判。來華前,尼克鬆總統曾不止一次為他們設想這次會談的情形,以為中方會大拍桌子叫喊“打倒美帝國主義”,勒令他們退出台灣,滾出東南亞。為此基辛格一行非常緊張。
但事實出乎他們的意料。周恩來總理在釣魚台國賓館親切會見了他們。周恩來總理微笑著握著辛基格的手,友好地說:“這是中美兩國高級官員二十幾年來第一次握手。”當基辛格把隨行人員一一介紹給周恩來時,他的讚美更出乎他們的意料。他握住霍爾德裏奇的手說:“我知道,你會講北京話,還會講廣東話。廣東話連我都講不好。你是在香港學的吧!”又對斯邁澤說:“我讀過你在《外交季刊》上發表的關於日本的論文,希望你也寫一篇關於中國的。”最後他握住洛德的手,“小夥子,好年輕,我們該是半個親戚,我知道你的妻子是中國人,在寫小說。我願意讀到她的書,歡迎她回來訪問。”
周總理簡短的歡迎詞裏蘊含了高超的讚美技巧。他認識到基辛格一行的緊張心情,在嚴肅的外交場合,他有意淡化了政治角色,而是抓住細微之處,拉家常似的,對其語言才能、論文、家庭成員進行了一番巧妙的讚美。既親切又得體,緩解了對方的緊張情緒,使對方對中國領導人頓生敬意,認識到中國人民的友好態度。真是一箭雙雕。
周恩來總理能做到這一點,是事前大量細心準備的結果。他先對基辛格一行的工作、生活資料做了一定的了解,準確地找出他們在外交場合一般不為人所提及的細小之處。同時對他們來華心理做了大致分析。這樣才會有外交場合出色的表現,親切的言辭。
人的心理有相對穩定的一部分,但也有不穩定的部分,往往隨氣氛和場合的變化而變化。細心的人就非常善於捕捉對方此時此地的心境,予以適當的激勵。
元旦晚會上,大家都興高采烈,有說有笑,台上節目精彩紛呈。在角落裏,隻有小王一個人悶不作聲,心事重重。這時主持人發現了他的變化。他想:“小王平時表現挺積極,做事挺熱情,今天怎麼了!”他又想到小王是新來的學生,可能想以前的同學、朋友了。他就對大家說:“小王是這學期剛轉咱們班的。平時各方麵表現很積極,與同學關係也很融洽,我們現在就像是一家人了,共歡樂,同進步。現在,讓小王為我們唱支歌,好嗎?”小王聽了這番話,被深深感動,感到了新班集體的溫暖和凝聚力,很快與大家融在了一起。
主持人是很細心的人,善於觀察他人心理的細微變化,並用讚美、鼓勵的話解開其心中的不快。如果是個馬大哈,隻顧自己開心,那麼氣氛一定不會很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