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大愛無形——愛,是一種循環(1 / 1)

愛,給予別人,不見得有直接的回報,但最終也會循環到自己身上。如果每個人在愛護自己的同時,也考慮愛護別人,那麼最終自己也能得到更好的愛護。

有一所學校,我們要就讀一生;有一門功課,要陪伴我們一生。這所學校叫社會,這門功課叫愛心。“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佛門雖廣難度不善之人。”愛心是人生的根,根深才能葉茂。也許愛心無法使你在世俗的意義上獲得更多,但她能給你良好的食欲、安穩的睡眠和如花的笑靨,難道這還不夠嗎?

從前有個人,他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饑渴難忍,瀕臨死亡。可仍然拖著沉重的腳步,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終於找到了一間廢棄的小屋。這間屋子已久無人住,風吹日曬,搖搖欲墜。在屋前,他發現了一個汲水器,於是使盡全力抽水,可滴水全無。他氣惱至極。忽又發現旁邊有一個水壺,壺口被木塞塞住,壺上有一個紙條,上麵寫著:“你要先把這壺水灌到汲水器,然後才能打水。但是,在你走之前一定要把這壺水裝滿。”他小心翼翼地打開壺塞,果然裏麵有一壺水。

這個人麵臨著艱難的抉擇,是不是該按紙條上所說的,把這壺水倒進汲水器裏?如果倒進去之後汲水器不出水,豈不是白白浪費了這救命之水?相反,要是把這壺水喝下去就能暫保自己的性命。他權衡良久,忽然一種奇妙的靈感給了他力量,他決心照紙條上說的做,果真汲水器中湧出了泉水。他痛痛快快地喝了個夠!休息一會,他把水壺裝滿,在紙條上加了幾句話:“請相信我,紙條上的話是真的,你隻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嚐到甘美的泉水。”

2003年春季,我國不幸遭遇非典,疫情出現後,一位香港母親送兩個孩子到英國上學。孩子要被送走先隔離10天,她很難過。但她說:“我的孩子為此很煩惱,但不管怎樣,我認為這對學校好,也對學校其他學生好。”

而把非典傳染給英國第6例患者的那位香港商人,3月30日從香港飛到慕尼黑,再從慕尼黑飛到巴塞羅那,在那裏他已出現了非典症狀,但他為了生意,接著再飛法蘭克福,直到4月5日才飛回香港入院治療。最後,香港當局不得不全球通報,呼籲他乘坐的7個航班上的乘客和機組人員都趕快與醫生聯係,留意身體狀況有無變化。

非典時期,曾經有很多人嘲笑香港人戴口罩是過度緊張,但香港人說,第一,我戴不戴口罩,關你什麼事?第二,我戴上口罩,不光是為自己,也是為別人。

有一回,日本歌舞大師勘彌扮演古代一位徒步旅行的百姓,正當要上場時,一個門生提醒他說:“師傅,您的鞋帶子鬆了。”

他應了一聲:“謝謝你呀。”然後立刻蹲下,係緊了鞋帶。

當他走到門生看不到的舞台入口處時,卻又蹲下,把剛才係緊的帶子又弄鬆。

顯然,他的目的是,以草鞋的帶子都已鬆垮,來表達一個長途旅行者的疲勞。演戲能細膩到這種程度,確實說明勘彌具有我們某些影視明星不具有的泰鬥素質。

正巧,那天有位記者到後台采訪,親眼看見了這一幕,戲演完後,他問勘彌:“您該當場教育那位門生,他還不懂演戲的真諦。”勘彌答道:“別人的親切必須坦率接受,要教那位門生演戲的技能,機會多的是。在今天的場合,最要緊的是要以感謝的心去接受別人的親切,並給予回報。”

愛,是一種循環。愛,給予別人,不見得有直接的回報,但最終也會循環到自己身上。如果每個人在愛護自己的同時,也考慮愛護別人,那麼最終自己也能得到更好的愛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