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在你被淹沒的那一瞬間,能夠掙紮著浮出水麵,好好地看看這樣的一個世界,那麼從那一瞬間開始,你一定就會覺得自己是多麼的快樂,因為你至少還活著。若你能用你所得到的與別人所失去的進行比較,那麼你會發現你獲得了很多,你會感覺到你是多麼的幸運,這份幸運帶給了你如此多的快樂。
快樂其實質上就是一種心態,不管你是活著還是死去。記得英國小說家哈代曾經說生活就是在痛苦和無奈中徘徊。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都給了我們不快樂的信息,我們可能會推斷出他的一生肯定就沒有快樂過,但當我們知道他的墓誌銘上寫著:“活過,愛過,寫過……”的時候,我們就明白我們的推斷是完全錯誤的。不管他用筆杆子反映了什麼,至少在他一生中,他覺得自己沒有白活,愛了,寫了。這也正是一個人感到最快樂的心懷,因此如果有靈魂的話,想必在天堂裏的哈代應該是十分快樂的。
其實,快樂真的非常的簡單。隻要你勇於發現,那麼你身邊的點點滴滴都埋藏著快樂的種子。然而對於這樣的發現都是源於你有一顆快樂的心,快樂的心源於你有快樂的心態,這些快樂的心態源於你自身有樂觀的生活態度。
“談山林之樂者,未必真得山林之趣”,對於這句話其中的深意是什麼呢?因為他的心根本就沒有在山林之間。同是地平線,有的人說“就算看得到,也走不到”,而有的人卻說“即便走不到,也能看得到”。對於這兩者之間的差異在哪裏?是句式麼?顯然不是!所以悲觀者和樂觀者的區別很微妙。就拿一個麵包圈來說,樂觀的人看到的是麵包,可是悲觀的人看到的確是麵包中間的圈。難道是麵包變了麼?隻是人的心態不同了,結果也自然就不相同了!
(第二節)要改變命運,先改變心態
生活中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想法:隻有高學曆、高智商、廣泛人脈的人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而一個普通人,特別是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又沒有一技之長的人,是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的,其實這種想法並不正確,因為任何人的命運都可以改變,其前提是要先改變你的心態。
心態的改變就是命運的改變
兩個人從牢中的鐵窗朝外看,一個看到的是泥土,另一個卻看到了星星。生活在同樣一個世界上,有的人過得幸福、快樂、富有,有的人卻一直生活在苦惱和貧困之中。
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人與人之間原本沒有多大區別,隻是由於各自心態的不同而造成截然不同的人生結局。
曾經有兩個鄉下年輕人外出打工,一個想去上海,一個要去北京。在候車廳等車時,聽到鄰座的人議論說:“上海人精明,外地人問路都收費;北京人質樸,見了吃不上飯的人,不僅給饅頭,還送舊衣服。”
想去上海的人聽說北京人好,一想掙不到錢也餓不死,慶幸車沒到,不然一到上海真掉進了火坑。
去北京的人想,上海好,給人帶路都能掙錢,我幸虧還沒上車,不然真失去了一次致富的機會。
於是,他們在退票處相遇了,互換了車票。
去北京的人發現,北京果然好。他初到北京的一個月,什麼都沒幹,竟然沒有餓著。銀行大廳裏的純淨水可以白喝,大商場裏試吃的點心也可以白吃,他整天偷著樂。
去上海的人發現,上海果然是一個可以發財的城市,幹什麼都可以賺錢。帶路可以賺錢,開廁所可以賺錢,弄盆涼水讓人洗臉也可以賺錢。隻要想點辦法,再花點力氣都可以賺錢。
憑著鄉下人對泥土的感情和認識,第二天,這個人在建築工地裝了10包含有沙子和樹葉的土,以“花盆土”的名義,向不見泥土而又愛花的上海人兜售。
當天他在城郊間往返了5次,淨賺了40元錢。一年後,憑著“花盆土”,他竟然在大上海擁有了一個小小的門麵。
後來,他在常年的走街串巷時,發現一些商店樓麵亮麗而招牌較黑,一打聽才知道是清洗公司隻負責洗樓而不洗招牌。他立即辦起一個小型清洗公司,專門負責擦洗招牌。慢慢地他的員工發展到幾百人,業務也由上海發展到杭州和南京。
數年後,他坐火車到北京考察清洗市場。在北京車站,一個撿破爛的人把頭伸進軟臥車廂,向他要一隻空啤酒瓶。就在遞酒瓶時,兩人都愣住了,因為數年前,他們曾換過一次車票。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心態是一柄雙刃劍,積極的心態成就人生,消極的心態則毀滅人生。如果我們要想改變自己的命運,首先就應該改變自己的心態。
遺憾的是,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積極心態的重要性。他們把自己過得不如意的原因歸咎於上天對自己的不公平,未能給自己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從而導致自己一直碌碌無為。那麼,人生的結局真的是由於外界環境所造成的嗎?
當然不是。正如世界著名潛能學大師安東尼·羅賓所說:“影響我們人生的絕不是環境,也不是遭遇,而是我們持什麼樣的心態。”
一個人能否成功,就看他的心態。成功人士與失敗者之間的差別是:成功人士始終用最積極的心態支配和控製自己的人生;失敗者則剛好相反,他們總是喜歡用消極的心態去看待和思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