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掌控自己的心態,命好不如心態好(6)(1 / 2)

研究結果表明,嫉妒還會影響著人的身心健康,能造成人體內分泌紊亂,消化功能下降,腸胃功能失調,經常腰酸背痛和胃痛腹脹,夜間失眠,血壓升高,脾氣暴躁古怪,性格多疑,情緒低沉,久而久之,高血壓、冠心病、神經衰弱、抑鬱、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身心疾病就和嫉妒者如影相隨了。現代身心醫學研究還揭示,腦和人體免疫係統有密切聯係,嫉妒可使大腦皮層功能紊亂,引起人體免疫係統的胸腺、脾、淋巴腺和骨髓的功能下降,造成人體內免疫細胞和免疫球蛋白生成減少,使機體抗感染的抵抗力下降。由此可見,嫉妒不僅使精神受到折磨,對身體也是一種摧殘。

那麼,怎樣才能消除嫉妒心態呢?主要應通過自身的道德修養、自我控製、自我調節來校正。

首先應將壓力變為動力。將不服氣變為誌氣,使自己有一種競爭意識,把別人的長處作為促進自己發憤向上的因素。你比我好,我要比你更好,要不服輸。通過自強不息的努力去超過別人,這本身就是一種健康意識。這種意識表現得恰當,就會使自己的想法成為達到目標的動力,使自己的追求具有良知和道義。相反,總是想自己不如別人而隻會嫉妒,就會造成精神負擔,對自己和他人都可能造成不好的影響。

同時,要看到自己的長處,發現自己的價值,這是培養自尊心、消除自卑感和嫉妒心理的有效方法。再者,不妨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人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精神支持,所以當你對一個人產生嫉妒的時候,不妨大度地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誠懇地讚揚他。因為信任和友誼會使你感到充實,你也可以感受到“心底無私天地寬”的心理體驗。

擺脫自卑心態,避免自我壓抑

自卑心態是一種消極的自我評價或自我意識,即個體認為自己在某些方麵不如他人而產生的消極情緒。自卑感就是個體對自己的能力、品質評價偏低的一種消極的自我意識。具有自卑感的人總認為自己事事不如人,自慚形穢,喪失信心,進而悲觀失望,不思進取。一個人若被自卑感所控製,其精神生活將會受到嚴重的束縛,聰明才智和創造力也會因此受到影響而無法正常發揮作用。

從理論上說,天下無人不自卑,自卑的心態在任何人身上都可能產生,幾乎所有的人都存在自卑感,隻是表現的方式和程度不同罷了。拿破侖·希爾認為,一般情況下,人們的自卑感的表現形式和行為模式大致有如下幾種:

1.孤僻怯懦型

深感自己處處不如別人,“謹小慎微”成了這類人的座右銘。他們不參與任何競爭,不肯冒半點風險。即便是遭到侵犯也聽之任之,逆來順受,隨遇而安,或在絕望中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

2.咄咄逼人型

當一個人的自卑感在最強烈的時候,采用屈從的方式不能減輕其自卑之苦時,則轉為爭強好鬥的行為方式:脾氣暴躁,動輒發怒,即便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會尋求各種借口挑釁鬧事。

3.滑稽幽默型

扮演滑稽幽默的角色,用笑聲來掩飾自己內心的自卑,這也是常見的一種自卑的表現形式。美國著名的喜劇演員費麗絲·蒂勒相貌醜陋,她為此而羞怯、孤獨、自卑,於是她運用笑聲,尤其是開懷大笑,以掩飾內心的自卑。

4.否認現實型

這種行為模式是自己不想看到,也不願意思考自卑情緒產生的根源,而采取否認現實的行為來擺脫自卑。如借酒消愁,以求得精神的暫時解脫。

5.隨波逐流型

由於自卑而喪失信心,因此竭盡全力使自己和他人保持一致,唯恐有與眾不同之處。害怕表明自己的觀點,放棄自己的見解和信念,努力尋求他人的認可,始終表現出一種隨大流的狀態。

6.高度敏感型

自卑感常常使人感到可憐,其中最主要的表現形式就是高度敏感。隻要求別人對自己照顧較多,一旦對自己稍有怠慢,自己就覺得這是一種蔑視,別人隻是要求改變一下約會,或約會遲到了一會兒,他就覺得在別人的心目中自己是無足輕重的。別人的一個毫無惡意的玩笑,他也會覺得深深地刺痛了他,於是很長時間悶悶不樂。

這種自尊心過強正是源自他的內心深處的強烈自卑感,他的過敏是由於他內心的脆弱。他們好勝心強,總是試圖勝人一籌,不服從權威,希望被每一個人所接受和喜歡,因此經常嫉妒他人。心理學家認為這是他們為減輕因自卑產生的心理壓力而設計的宣泄渠道。人的一些缺點很容易遮掩,能很好地藏而不露,但是另一些缺點,卻隻有靠不斷的、高度的警覺才能遮掩,力圖遮掩這些不容易隱瞞的缺點,就更會使自己常常意識到它們,反而引起別人的注意,而且常常還因過分強調它們的嚴重性,引起本人的某些異常行為,這樣就會使自己更加難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