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打造平和的心態,告別煩惱與憂慮(8)(1 / 3)

(第四節)淡泊豁達,保持一顆平常心

得意也好,失意也罷,很可能就是心態之差。心態平和者懂得這個道理,他們不會因為自己的成功而囂張,也不會因為自己的失敗而氣餒,而是以淡泊、豁達的心態來麵對這一切。

淡泊名利,保持心中的寧靜

人的一生中要做到淡泊名利。淡泊名利即不貪名和利,不為名利所累,始終使心中保持一片自己的寧靜。古人曰:“淡泊以明誌,寧靜以致遠。”講的就是人生在世隻有不追逐名與利才能夠活得更加輕鬆,更加快樂。

《清代皇帝秘史》中所記載的乾隆在下江南的時候,來到江蘇鎮江的金山寺,他便看到山腳下大江東流,百舸爭流,人聲鼎沸,熱鬧而又非凡,隨口問在大江旁邊的一個老和尚:“你在這裏住了幾十年,可知每天來來往往有多少船?”這位老和尚倒也伶牙俐齒:“我隻看到兩隻船,一隻為名,一隻為利。”

老和尚真可謂是一語道出了人世間的天機,太史公也曾在《史記》中寫道:“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一個人活在這個世上,無論貧富與貴賤,窮達逆順,都會免不了要和名利打交道。所有的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些正常世人的心態:願為名利隨波逐流,甘為名利放棄自我。然而一個人活著追求的東西畢竟非常多,過分的追求名與利,就會使人整日茶不思飯不想,失魂落魄。其實做人還得應該做到淡泊名利。

人生在世,可謂“人過留名,雁過留聲”,每一個人都不想默默無聞、庸庸碌碌地活一輩子,追名逐利是人之常情。然而,有得必有失,為名利所付出的代價到底值不值呢?為了家庭和睦興旺、為了公眾事業、為了民族和國家的利益,付出多少都是值得的。不過,一個人對名利過分的追求——不擇手段地去爭取,那必將受到名利的束縛,弄不好還會導致很多人不願意看到的下場。比如,父子不和、君臣猜疑、兄弟反目成仇等等。朱熹就曾經說過:“凡名利之地,退一步便安穩,隻管向前便危險。”

古時候,國外的一個王國,國王剛剛登基,外族都不臣服,經常犯邊滋擾。於是國王召開會議,決定用武力使四夷臣服,進而安定邊疆。

國王做好了決定就頒布詔書,民間若有肯為國出力者,皆有重賞。不出十天,有三個年輕人應召而來。高個子的叫藍龍,善騎術;矮個子的叫臥虎,善射術;中等個的叫蝶舞,善於謀略。國王擇日讓他們三個帶領大軍開赴邊疆了。

日子不多,邊疆的喜訊不斷傳來,三個年輕人屢建奇功。一個月以後,邊疆得到了安寧,四夷全都臣服。得勝之師回到都城,國王要給將士論功行賞。

國王對三個年輕人說:“有什麼要求盡管說!”

藍龍說:“我要做大將軍,為陛下鎮守邊關!”

臥虎說:“我要做尚書,替陛下分擔國事!”

蝶舞卻說:“我一不當官,二不領兵,三不要錢。我隻希望陛下能賜我一群牛羊和一塊牧場!”

國王很驚詫,不過還是一一滿足了三個年輕人的要求。

過了若幹年,蝶舞正在牧場上吹著笛子,歡快地牧羊的時候,消息傳來,藍龍和臥虎因為權勢熏天,遭到了皇帝的猜忌,全都被陷害入獄了。

真正的美德如河流,越深越無聲。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以平常的心來看待一個令人人都羨慕的光環。不為名利所累。有些人為聚財、爭名而過分費心勞神,一旦名利到手,就把它當做資本處處炫耀,甚至招搖撞騙。這種人可能永遠也享受不到人生的幸福。

漢朝文帝時,天下初定,百廢待興,君臣為此同心協力。一次早朝上,漢文帝發現丞相陳平沒上朝,便問:“丞相陳平為何沒有來?”站在下麵的太尉周勃站出來說:“丞相陳平正在生病,體力不支,不能叩見皇上,請皇上諒解。”

漢文帝心裏納悶,昨天還見他好好的,怎麼今日就病了?不過他不動聲色,隻是說:“好,知道了,退下吧。”

退朝後,漢文帝換上日常便服,親自到陳平家去探視。見到陳平,漢文帝說:“今天聽太尉說你病了,特地前來探望,不知是否請過禦醫診視?你年歲大了,有病可不能耽誤啊!”

漢文帝如此關懷,使陳平非常感動。他覺得不能再隱瞞下去了,便對漢文帝說了心裏話:“皇上太仁慈了,可我對不起皇上的一片愛臣之心,我犯了欺君大罪啊!”並借此機會說出了欲把相位讓給周勃的想法。漢文帝問:“為什麼?”

陳平說呂後死後,諸呂結黨,欲謀叛亂,自己與太尉周勃,共商大計,終於滅掉諸呂奪取政權。陳平認為新帝繼位,應記功晉爵。周勃消滅呂氏集團,功勞比自己大,自己應該把丞相的位子讓給周勃。

陳平把這一切都對文帝說清之後,又誠懇地說:“高祖在時,周勃的功勞不如我;除諸呂時,我的功勞不如太尉。所以願意把相位讓給他,請皇上恩準。”

漢文帝本來不知道消滅諸呂的細節,他是在諸呂倒台後,才被陳平和周勃接到長安的。聽了陳平的解釋,才知周勃立下了大功,便同意了陳平的請求,任命周勃為右丞相,位居第一,任陳平為左丞相,位居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