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打造平和的心態,告別煩惱與憂慮(12)(1 / 3)

一天,韓信在街上閑逛。一個無賴少年迎麵擋住韓信的去路,故意侮辱他說:“韓信,你平時腰裏總掛著個寶劍,能幹什麼用?別看你是高高的個頭,其實不過是一個外強中幹的懦夫。”圍觀的人都哈哈大笑,而韓信像是沒有聽見那無賴的話似的,繼續向前走。那無賴見狀,更加得意,當眾攔住韓信說:“你如果是條漢子,不怕死,就拿劍來刺我。如果你沒有這點勇氣,貪生怕死,就從我的褲襠下鑽過去。”說著便叉開兩腿,作騎馬式,立在街上。

韓信默默地注視他好一會兒,雖然感到很難堪,最後還是忍氣吞聲地伏下身子,從那無賴的胯下鑽了過去。在場的人哄然大笑,那無賴也顯得神氣十足。但韓信卻像剛才什麼事情都未發生似的,起身而去。於是,這件事成為當時淮陰家喻戶曉的笑談。其實,胯下受辱的經曆恰恰表現了韓信的大智若愚和非凡的氣度。少年時這一特殊的經曆鍛煉了韓信百折不撓、沉穩冷靜的心態,而這一心態成了他日後成為傑出將領的潛在條件。

麵對屈辱,有的人能當做動力,有的人就從此沉淪。韓信之所以能夠成就大業就是因為他有忍受屈辱的能力。鑽褲襠是奇恥大辱,但當時的他是不得不鑽的,如果不鑽,他隻有兩個結果,一是他被那個人殺掉,從此沒有韓信了;二是他把那個人殺掉,他贏得了暫時的勝利,但從此也沒有了韓信。因為他殺人了,殺人者償命,他就會被法律殺掉。任何一個結果都會消滅韓信,曆史上就不會有韓信這個人。韓信之所以能作為忍辱負重而成大業的形象,在中國曆史上千古流傳,就是因為他鑽了褲襠。鑽褲襠的同時眼睛是看著未來的,心中有著遠大的目標,有了這種目標以後,忍受暫時的苦難和屈辱是必要的。

當然,曆史上對屈辱、逆境不善處之的,也不乏其人。其中,最典型的有唐代詩人孟郊。孟郊早年屢試不第,四十六歲才成進士。他對名落孫山,感慨萬千,傷心流淚。在《再下第》詩中說:“兩次長安陌,空將淚見花。”在一首贈別友人的詩中又說:“出門即有礙,誰謂天地寬?”在孟郊看來,天地雖寬,但到了幾乎無以容身的地步。

項羽兵敗垓下,這無疑是這位“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一生中極大的屈辱。他承受不了這一屈辱而走上自殺的絕路。唐代詩人杜牧對此有一番頗有精辟的議論。杜牧認為:“勝負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兵家勝敗難於預料,即使失敗,含垢受辱,忍小就大,也是英雄本色,何苦悲觀絕望,自刎烏江?何況,江東子弟多英俊之才,如果重振鬥誌,渡江以謀東山再起,是有可能轉敗為勝,死裏求生的。

所以,忍受孤獨的能力是成功者的必備條件;忍受失敗的能力是重新振作的力量源泉;忍受屈辱的能力是成就大業的必然前提。“忍受”能力,在某種意義上構成了背後的巨大動力,也是成功的絕對要素。沒有強大的精神狀態,沒有精神狀態的人活著是不可能有成就和創造的。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天地之間,紛繁複雜,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中,不可避免地要和不同的人或事物發生各種關係。由於任何事物都有製約,人在社會中同樣不能隨心所欲,無拘無束。因而,當我們與外界發生衝突時,如何才能化幹戈為玉帛?如何運用我們的智慧與謀略,走向成功的彼岸?又如何麵對人生的榮辱成敗、利害得失?人在世間必須要“忍”字當頭,隻有忍耐才會有時機。

孔子曰:“小不忍則亂大謀。”因一時意氣招災惹禍、身敗名裂者大有人在,他們大多有急躁的心理,這是做人最大的弊病。實際生活中,不管你喜歡不喜歡,情願不情願,在環境要求你忍的時候,你必須去忍。真可謂心字上麵一把刀,能忍則安,從而躲避禍端。

生活中,麵對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對手,有時候采用何種手段已不太關鍵,而如何保持好自己的心態才至關重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態,而心態是一種很滑溜的東西,有時滑溜得讓人捉摸不到,但是,不管怎麼滑溜,你都要想辦法將它捏得緊緊的。因為這關係到你能否在社會上遊刃有餘地生存。

有許多人能把心態調整的很好,這個時候,忍耐已不僅是一種感情上的表達,而且成了攻防中使用的武器。有時候,掌控不住心態,不管三七二十一發泄一通,結果搞得場麵十分難堪。生活中,每個人都難免會碰到這種擦槍走火的狀況。但是,聰明人有將不良的心態馬上收回來的本事。

自古以來,評價人的標準,隻要看一個人的涵養和行事的風格,就知是否可以成為可塑之才,是否有大將之風,因此要成為人上人,除了常識與能力之外,全視其能否將心態操控得當。

春秋時,越王勾踐兵敗被俘,倘若不忍辱求生,臥薪嚐膽,甘心為奴“身執幹戈為吳王洗馬”,甚至親口嚐糞,怎能博得吳王夫差的同情被釋放回國,最後起兵殺死夫差報仇雪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標和理想,為達到這些目標為了取得更大的利益,麵對野蠻霸道,強權政治,甘受寂寞,甘受白眼,甚至甘願被社會和親人的誤解,都是應該也是值得的,因為這並不喪失自己的人格,而是在更高層次地顯示你的人格力量,更重要的是今天你甘願忍受某些人不公平的對待,明天你將可能會受到更多人的尊重乃至敬仰,盡可能委屈自己是為了最大限度地伸長自己發展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