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3 / 3)

《紅與黑》是法國作家司湯達的代表作,大致寫於1829年10月至次年4月,依據1827年底幾期《法庭公報》上登載的一個青年家庭教師槍擊女主人的案例加工改編而成。小說副題《1830年紀事》說明反映的是法國七月革命前夕的政治形勢和社會現實。

作品通過小資產者於連個人奮鬥失敗的悲劇,形象地描繪了王政複辟末期廣闊的生活畫麵,以及向往自由平等的知識青年對黑暗的封建複辟勢力的反抗鬥爭,書名具有這方麵的象征色彩。於連是個才華出眾的平民青年,在大革命後的拿破侖時代,完全有可能憑個人努力而平步青雲,但生不逢時,在複辟時期已此路不通。他在法庭上慷慨陳詞,認為自己屬於這樣一種年輕人:“他們出生在一個卑賤的階級裏,可以說是受著貧困的煎熬,但是他們有幸受到良好的教育,並且大膽地混入有錢人高傲地稱為上流社會的圈子裏。”這就是他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裏不可饒恕的罪行。於連的形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作者認為當時“在法國有20萬個於連·索雷爾”。

盡管他們在向上爬的過程中有不擇手段甚至妥協依附的一麵,但在特定的曆史條件下,正是他們對貴族社會的不斷衝擊,揭露了封建複辟王朝的深刻危機。《紅與黑》標誌著法國及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開端。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是法國作家雨果的長篇小說,發表於1831年3月。

作品以15世紀末的巴黎為背景,描寫一個善良、熱情、無辜的少女愛斯梅哈爾達,在陰森黑暗的封建專製製度下遭受摧殘和迫害的悲劇,控訴了天主教會惡勢力的虛偽、狠毒,封建君主的專橫、殘暴,司法製度的殘酷與腐朽,有著強烈的反教會反封建的色彩。

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羅德·孚羅諾表麵上威嚴清苦、道貌岸然,其實卻是一個陰沉冷酷,用法衣掩蓋了淫欲的人間惡魔。他看到熱情美貌的吉卜賽少女愛斯梅哈爾達以後,就企圖占有她,並為此安排了一係列的陰謀。在達不到目的之後,就把她送上了絞刑架。

這個幽靈般的宗教勢力的代表,把情欲要求變成了獸性的瘋狂,是殺害愛斯梅哈爾達的劊子手。他還苦心煉金,操縱司法,集拜金、野心、好色三惡於一身,充分表現了中世紀天主教會的黑暗與腐朽。

小說對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民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女主人公愛斯梅哈爾達有著姣美動人的外貌和善良純真的心靈。她富於同情心,當窮詩人甘果瓦將被“怪廳”群眾絞死時,她用婚配救出了他;加西莫多被鞭笞後因口渴而痛苦呼號時,她把裝滿水的水罐送到他的嘴邊。

她純潔、天真,絲毫也不懷疑貴族子弟法比的欺騙,麵對克羅德的淫威,堅貞不屈。她是處於封建統治和宗教歧視雙重壓迫下的被侮辱與被損害者。

加西莫多是小說中又一個正麵形象。他雖然外貌醜,又聾又跛,受盡欺淩,卻忠誠勇敢、純潔高尚、愛憎強烈。他冒著生命危險,把愛斯梅哈爾達從絞刑架上搶下,安置在聖母院避難。當了解到克羅德就是殺害她的罪魁禍首時,便憤怒地把克羅德從聖母院樓推了下去。加西莫多不但與愛斯梅哈爾達的形象相映成輝,也與克羅德的形象成鮮明強烈的對比,更加突出了小說中善與惡,愛情與淫欲的衝突。

小說的批判鋒芒還直接指向封建專製的國家機器。法院對加西莫多和愛斯梅哈爾達的審判過程,正是對腐朽殘暴的國家司法機關的鋒利的揭露和尖銳的諷刺。國王路易十一與教會相勾結,一手製造了聖母院前的大屠殺,充分暴露了他的殘暴本質。

小說人物誇張,情節離奇,形象奇特,感情強烈,充滿濃鬱的浪漫主義氣氛。

整個作品充滿強烈的對照,美與醜、善與惡相比,真與偽相對。光明與黑暗、仁慈與暴虐、純潔與卑劣、優美與畸形、愛情與淫欲,無不相應相鄰,使得形象鮮明,性格突出。基督山伯爵

《基督山伯爵》是法國作家大仲馬最著名的小說之一,小說通過描寫一個複仇的故事,對複辟王朝的黑暗政治進行了揭露和譴責。

主人公唐泰斯因為替拿破侖傳遞一封信,就蒙冤入獄,過了14年暗無天日的黑牢生活,相當於複辟王朝的整個統治時期。他的遭遇和非人生活,極其形象地反映了複辟王朝陰森、暴虐的統治。

小說還暴露了七月王朝時期上層人物的罪惡曆史。唐泰斯的三大仇人在這一時期擠進了統治階層。維勒福是個政治投機家,費爾南曾充當入侵西班牙的法軍向導,唐格拉爾靠倒賣軍糧發財,他們的發跡反映了這個社會的倒行逆施和黑暗。

小說的正麵人物都反對複辟王朝:性格堅毅、剛直不阿的拿破侖黨人首領努瓦蒂埃;信奉共和、善良仁慈的船主摩雷爾。這兩個人物表明了作者鮮明的政治態度。

小說對金錢統治一切的社會現象也有一一揭露。唐格拉爾夫婦的關係以金錢為紐帶,妻子是丈夫的賺錢工具。維勒福夫人千方百計要獨占前妻財產。不過,大仲馬卻又宣揚了金錢萬能的思想,小說中金錢成為主人公的複仇工具,屢試不爽。

作為通俗小說的典範作品,這部小說有3個藝術特點。

一是情節複雜,一氣嗬成。主要情節中化出若幹次要情節,險象環生,跌宕起伏;小插曲緊湊精彩,卻不喧賓奪主;情節離奇而又不違反生活真實;前麵四分之一篇幅寫主人公被陷害經過,後四分之三寫複仇,脈絡清楚;複仇的3條線索雖然交叉,卻保持獨立性,最後彙合,環環相扣,步步深入。

二是善寫對話,戲劇性強。人物的思想和性格通過對話來表現。基本上用對話展開情節,甚至交代往事。

三是形象鮮明,個性突出。唐泰斯的單純和基督山伯爵的鐵麵無情是統一的;3個反麵人物同是狡猾陰險,唐格拉爾顯露一些,維勒福老奸巨猾,不露聲色,而莫爾賽夫則有流氓習氣。次要人物也相當生動,維勒福夫人心狠手辣,唐格拉爾夫人卑瑣猥褻,雖然他們同樣貪財;摩雷爾熱誠,努瓦蒂埃剛烈,雖然他們同樣正直,人物性格卻互不雷同。人間喜劇

《人間喜劇》是法國作家巴爾紮克的作品,是一部包含封建貴族沒落衰亡史和資產階級罪惡發跡史的現實主義形象史。

它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19世紀上半期法國的社會生活,形象地描寫了貴族階級如何在資產階級暴發戶的腐蝕和逼攻下逐漸滅亡的過程,無情地揭露和有力地批判了資產階級的自私貪婪、卑鄙醜惡以及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係。

它的問世,把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推向了高峰,極大地推動了整個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恩格斯說巴爾紮克“在《人間喜劇》裏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法國社會特別是巴黎上流社會的卓越的現實主義曆史”;並說“我從這裏,甚至在經濟細節方麵所學到的東西,也要比從當年有職業的曆史學家、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那裏學到的全部東西還要多”。

作者在《人間喜劇》中揭示生活的深度和描寫現實的廣度方麵,是在資產階級文學史上的任何一個作家也無法比擬的。他的作品在當時,對人們認清資本主義金錢的罪惡有著巨大的曆史功績,對今天的讀者來說,也還有一定的認識意義。

巴爾紮克發展了現實主義創作方法,並把它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他堅持“嚴格摹寫現實”的主張,非常重視環境的描寫強調人物的個性化及細節的真實性。他不愧為批判現實主義的大師,他所奠定的創作方法,被當時許多作家奉為圭臬。呼嘯山莊

小說《呼嘯山莊》是英國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

《呼嘯山莊》通過男女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和凱瑟琳的愛情悲劇,描寫了一場圍繞著愛情展開的反抗階級壓迫的鬥爭,憤怒控訴了使人的心理扭曲變態的社會黑暗勢力,同時表現了一個備受摧殘、心靈飽受創傷的反抗者在精神上所擁有的巨大力量,讚頌了頑強的叛逆精神。

小說的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是一個反抗者、叛逆者的形象。他本是一個流浪兒,呼嘯山莊的主人恩肖撫養了他。恩肖死後,其子辛德萊像暴君一樣對希斯克利夫實行野蠻的肉體折磨,不但剝奪他受教育的權利,還把他降到奴仆的地位,力圖使他“下流愚昧”,並且極力割斷他與凱瑟琳的愛情。在鞭子下長大的希斯克利夫養成了堅韌倔強的反叛性格。從幼年開始,他就思索著如何向壓迫者鬥爭。當凱瑟琳經不起門第、金錢的誘惑,選擇了富有的林惇而拋棄了希斯克利夫後,希斯克利夫一怒之下出去了3年。經過艱苦掙紮,他有了錢,有鐵一般的體格和可怕的複仇念頭。他不惜用壓迫者所采用的殘酷手段來進行報複,千萬百計地把壓迫者的財產弄到自己手中,成了一個凶狠的地主。他懷著對辛德萊和林惇的仇恨,將複仇擴大到他們的孩子身上。當他的複仇目的達到後,精神卻走向寂寞和空虛。從希斯克利夫的反抗複仇來看,他是勝利者;但從他的精神追求的歸宿來看,卻是一場個人主義的悲劇。

女主人公凱瑟琳是恩肖的愛女。她倔強、任性,敢於衝破階級的藩籬,不顧處罰和恫嚇,頑強地和“下等人”希斯克利夫共同反抗辛德萊的壓迫,反抗宗教禁錮,並把善書扔到狗窩裏。她和希斯克利夫的愛情就是這種反叛的果實。但凱瑟琳的出身使她愛好虛榮,因而決定和畫眉田莊的主人林惇結婚。幻想借林惇家的財富來“幫助希斯克利夫高升”。這當然是不可能的。她這樣做,既背叛了心愛的人,也背叛了自己。她的資產階級偏見,自私和不切實際的幻想,斷送了她自己的幸福和生命。

她的悲劇既是對資產階級社會的憤怒控訴,也同希斯克利夫的毫不妥協的反抗精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作品在藝術上獨具一格,與同時代的現實主義作品相比,是最富於浪漫主義色彩的。感情豐富,悲劇氣氛濃厚,人物性格鮮明。故事避免了平鋪直敘而采取倒敘方式,由目擊呼嘯山莊劇烈變化的老管家用講奇特故事的形式向陌生人講述出來,因此增強了作品情節的神秘色彩。茶花女

《茶花女》是法國作家小仲馬的作品。

《茶花女》以女主人公瑪格麗特·戈蒂埃的生活經曆為主線,采用第一人稱的寫法,真實生動地描寫了一位外表與內心都像白茶花那樣純潔美麗的少女被摧殘致死的故事。

作品藝術表達上獨特而新穎。組織情節時,用了追敘、補敘、倒敘,手法多變,生動有致。一個個懸念的設置,扣人心弦,使人不忍釋卷。特別是作品洋溢著濃烈的抒情色彩和悲劇氣氛,有感人至深的藝術魅力,一經出版即轟動全國。

盡管上流社會惱怒地批評道:渲染妓女生活,是“淫蕩墮落”、“低能下流”。但更多的人們則為真切感人的故事所征服。妓女瑪格麗特的悲慘命運,她的靈魂悲號,以及男主人公阿芒痛徹肺腑的悔恨,都強烈地打動了讀者的心弦。

1852年,小仲馬改編的五幕劇《茶花女》上演並獲巨大成功。

《茶花女》後來還被改編成歌劇,由意大利著名的音樂家威爾第作曲,影響更為深遠。不久,無論是劇本還是小說,很快就跨越國界,流傳到歐洲各國。《茶花女》也是最早被介紹到我國的西方文學名著。1897年,著名翻譯家林紓將它介紹到我國,當時譯名為《巴黎茶花女遺事》,產生了“可憐一卷茶花女,斷盡支那蕩子魂”的巨大反響,深受我國廣大讀者的喜愛。1907年,我國留日學生組織“春柳社”,又把小說改編為劇本,在日本東京首次公開上演,這次演出還標誌著我國話劇的開端。

《茶花女》是小仲馬的代表作,他率先把一個浪跡於上流社會的風塵女子納入文學作品描寫的中心,開創法國“落難女郎”係列的先河。

作品通過對巴黎名妓瑪格麗特生活經曆的描繪,真實地展現了法國七月王朝上流社會的糜爛,對他們的虛偽的冷酷的麵目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和辛辣的諷刺。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是法國作家福樓拜的代表作,寫於1857年。

小說中的女主人公愛瑪原是外省一個富裕農民的女兒,她在少女時期曾生活在修道院中,偷偷地閱讀了不少描寫愛情的浪漫主義作品,整天幻想過上流社會的“美妙生活”。她嫁給了一個懦弱、平庸、感情貧乏的鄉村醫生查理·包法利,她的“巴黎式的愛情”幻想破滅了。在一次侯爵家的舞會上,她受到地主羅道耳弗的勾引,不久又被他拋棄。愛瑪尋找新的刺激,和見習生賴昂往來,一步一步走向墮落,成了非常放蕩的女人。為了維持腐朽的生活,她債台高築。後來她又被賴昂拋棄,高利貸者逼得她走投無路,愛瑪在絕望中服毒自殺。

小說通過包法利夫人愛瑪的悲劇,真實的描寫了19世紀中期法國社會的現實,深刻揭露了教會的黑暗,貴族資產階級的荒淫卑鄙,小市民的庸俗猥瑣,以及整個資本主義社會中金錢關係的罪惡。

《包法利夫人》被奉為自然主義的經典著作。雙城記

《雙城記》是英國作家狄更斯的代表作。

《雙城記》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以梅尼特醫生受迫害的經曆為主要線索,廣闊地展現了18世紀末,法、英兩國的社會生活現實,深刻揭示了法國大革命前夕,封建貴族的荒淫無度,腐朽沒落、凶殘暴虐和瘋狂壓迫人民的階級本性,形象地指出了產生法國大革命的社會基本原因以及革命的合理性、正義性,描寫了人民在大革命中對貴族階級的嚴懲。

作者通過他的作品警告英國統治者,應以法國大革命為戒,看到自己腳下嚴重的現實危機,為病態社會尋求出路。

《雙城記》的人物形象大體可分為3類,即被批判的、被歪曲的和被理想化的人物。這是由作家的善惡觀所決定的。作家認為一切暴力都是惡的,不論是革命的暴力抑或反革命的暴力,他都是反對的。因此,他在批判殘暴的壓迫者的同時也歪曲了堅持鬥爭的革命者,而對“善的榜樣”,則大加美化。

厄弗裏蒙地侯爵是一個殘酷剝削和壓迫農民的封建貴族的典型。他依仗貴族特權和財力,無惡不作,凶狠殘暴。他奸汙了得伐石太太的姐姐,殺死了得伐石太太的哥哥。他陷害仗義密訴當局的梅尼特醫生,他任馬狂奔踏死道帝農民的嬰兒。

作者通過這一形象批判了封建貴族的慘無人道的罪行。他這個雙手沾滿人民鮮血的反動貴族代表,終於被懷有血海深仇的起義者所殺。

得伐石太太是法國大革命中湧現出來的女英雄,她出身佃農,父兄和姐姐都遭到侯爵的殘害,因而對貴族階級有不共戴天的血海深仇。她立場堅定,為革命不惜獻出自己的一切。他愛憎分明,從不憐憫階級敵人。在公審貴族時,她出庭作證,使敵人得到報應。但作家又把她寫成可怕的“複仇女神”,她由於痛恨侯爵,因而也痛恨其侄子查理斯,連路茜及梅尼特醫生,也作為自己複仇的對象,結果導致了自己的死亡。這是作家對革命者的歪曲。

梅尼特醫生被刻畫為既是封建暴政的犧牲者,又是暴力革命的無辜受害者。他醫術高明,為人正直寬厚,富有同情心。他目睹厄弗裏蒙地侯爵兄弟的暴行,仗義執言,竟慘遭迫害。出獄後,他寬厚地同意愛女路茜與世仇厄弗裏蒙地的侄兒查理斯結婚。為了營救查理斯,他被得伐石太太以謀反罪加以嚴懲。這個人物是作者心目中善行、美德的化身。

《雙城記》的情節曲折、生動、緊張而富於戲劇性,結構巧妙嚴密。各種描寫手法的運用同抒情插筆,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風格肅穆、憂鬱、具有感傷的情調。斯巴達克思

《斯巴達克思》是意大利作家喬萬尼奧裏的代表作。小說以公元前一世紀發生在古羅馬的一次大規模的奴隸起義的真實事件為依據寫成。

作品通過這支起義隊伍由弱到強、由小到大的發展壯大的過程,無情地揭露了奴隸主階級對羅馬奴隸們的殘暴統治,表現了對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的強烈控訴,熱情歌頌了以斯巴達克思為代表的奴隸英雄的豐功偉績,表達了19世紀70年代資產階級民主派的社會政治思想。

小說的主人公斯巴達克思是被奴役階級的領袖,千千萬萬奴隸根本利益和革命願望的代表。他原是一個角鬥士,專為奴隸主開心取樂,受盡百般淩辱。由於在競技場上表現出超群的勇敢和機智,而被釋為自由人。

然而,斯巴達克思並不以自己成為自由人而滿足,他考慮的是整個被奴役的階級的自由和解放。自從成為自由人的那一天起,他就積極投身於組織和發動武裝起義的工作。因為他對革命事業忠心耿耿,顧大局,識大體,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因而深得奴隸們的擁戴和尊敬,被推為起義軍的首領。他英勇善戰、身先士卒。在他的率領下,起義軍南征北戰,發展很快。敵人的高官厚祿不能使他放下武器,艱難險阻動搖不了他的決心。他曾義正詞嚴地表示:對待壓迫階級隻能“以淩辱對付淩辱,以殘殺對付殘殺,以屠戮對付屠戮。”因此,他在起義軍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斯巴達克思作為起義軍的統帥,他具有高超的組織才能和軍事指揮才能。他所領導的起義軍並非一盤散沙的烏合之眾,而是有著嚴明的軍紀,嚴格的軍事訓練,作戰有素的隊伍。斯巴達克思在同敵人鬥爭的實踐中總結出一套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他所領導的起義軍之所以能由小到大,由弱到強、能抵禦,攻打幾倍、十幾倍於起義軍的奴隸主軍隊,就是因為靠了嚴明的軍紀、英勇作戰和多變的戰術。在同敵人的戰鬥中,起義軍陷入敵人的重重包圍之中,斯巴達克思本人也受了重傷,但他仍似閃電般地揮舞起短劍,繼續頑強地同敵人搏鬥,直到流完最後一滴血。

馬克思稱他是“全部古代史中最輝煌的人物。一位偉大的將軍,具有高貴的品質,古代無產階級的真正代表”。列寧也稱他為“大約兩千年前最大一次奴隸起義中一位最傑出的英雄”,斯巴達克思是當之無愧的。

小說描寫奴隸革命戰爭的場麵宏偉壯觀,氣勢磅礴;主要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感人;作者多采用誇張、想象、襯托等手法,或描摹人物心理,或刻畫人物性格,或直抒胸臆,或抒寫大自然的瑰麗恬靜,使整部作品豪放與柔美兼備,情景交融。玩偶之家

《玩偶之家》是19世紀挪威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易卜生的代表作。

作品通過主人公娜拉逐步覺醒,最後毅然從家庭出走的過程,深刻地說明在資本主義私有製的家庭裏,婦女處於極端無權的地位,她們沒有經濟權,沒有支配權,甚至沒有獨立的人格。

作品的主人公娜拉是個具有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傾向的婦女。她性格善良而堅強,情感熱烈而真摯。她天真活潑,樂觀,熱愛生活,熱愛自己的丈夫和孩子。為了挽救患了重病的丈夫的生命,她瞞著丈夫假冒父親的簽名向人借債。為了還債,她想盡了一切辦法,削減自己的生活費用,承攬抄寫工作,“每天晚上躲在屋子裏一直抄到後半夜”。當債主柯洛克斯泰以偽造簽字進行要挾威逼時,她為了不連累自己的丈夫,甚至準備犧牲自己的生命。

在這過程中,娜拉目睹了丈夫海爾茂的一場變色龍似的表演,讓她看清了海爾茂甜言蜜語掩蓋下的虛偽、自私和卑鄙的市儈嘴臉。具有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娜拉,再也不能忍受丈夫的專橫與辱罵,她從自己的生活經驗中,不僅看到了海爾茂醜惡的靈魂,而且也開始認識到當時社會的婚姻、道德、法律、宗教等的不合理性。覺醒了的娜拉,為了追求人格的獨立,做一個真正的人,拒絕了丈夫關於家庭、宗教和道德的說教,毅然出走,離開了這個玩偶之家。娜拉的行動是對以男權為中心的社會傳統觀念的背叛。但是,娜拉出走以後怎麼辦?怎樣才能使婦女真正獲得解放呢?作者在劇本中並沒有能做出回答,這反映了作者的階級局限性。

作者善於在劇情發展中用設問來吸引讀者進行思考和討論,使劇情步步深入,引向高潮。隨著劇情衝突的展開,又及時進行插敘追述,因而劇本情節集中,結構緊湊。此外,作品在細節描寫和人物內心變化的刻畫上也頗具特色。木偶奇遇記

《木偶奇遇記》是意大利作家科洛弟的童話作品。

《木偶奇遇記》是科洛弟最重要的代表作品,僅在意大利就有72個出版商出版了至少256種不同的版本。僅是英語一種語言,就有111種版本之多,吸引了全世界的讀者。

《木偶奇遇記》這篇超人體童話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叫皮諾曹的真實、可愛的低幼兒童的典型形象。主人公小木偶活潑、聰明、正直、會思考、重感情、他十分希望成為一個真正的孩子,可是淘氣和無知給他帶來了麻煩和苦惱,一次又一次驚險的經曆增加了他的見識,鍛煉了他的性格,他熱愛自由、天真純潔、勇於改正錯誤,終於成為一個真正的孩子。

作者運用了奇妙的想象、極度的誇張,使故事情節曲折生動;用輕鬆而又嚴肅的筆觸細致地描畫了他複雜的內心活動,將道德教育、人生哲理融會在具體、美麗、富於兒童情趣的形象之中。例如皮諾曹每說一句謊話,他的鼻子就長長一截,這樣,長鼻子就成了謊言的一個外在標誌。逃學貪玩就長出驢耳朵,變成了世界上最笨的動物。小木偶被鯊魚吃掉後,卻在鯊魚肚子裏碰到了早些時候被鯊魚吃掉的爸爸。這些手法所達到的效果,是說教所不能比擬的。牛虻

《牛虻》是愛爾蘭女作家伏尼契的長篇小說著作,是愛爾蘭最著名的小說,發表於1897年,由3卷和1個結尾組成。

它描寫19世紀30年代意大利革命者反對奧地利統治者、爭取祖國獨立和統一的鬥爭。主人公亞瑟出生富裕家庭。他在嚴酷的現實鬥爭中逐漸認識了教會的反動與偽善,憤然離家出走輾轉流浪於南美各地,受盡了各種淩辱和折磨,鍛煉成為了一名堅強的革命戰士。在13年後,他重返意大利,經常以“牛虻”的筆名發表嘲諷教會和貴族自由主義的文章。後來,他為準備武裝起義冒死偷運軍火,不幸被捕,在獄中經受了各種酷刑和病痛的考驗,英勇不屈,從容就義。小說通過對牛虻戰鬥一生的描寫,深刻揭露了反動教會的偽善以及封建統治者的凶殘,熱情歌頌了人民的革命鬥爭精神。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意大利愛國誌士牛虻的光輝形象。牛虻出生在一個資產階級家庭,在意大利民族解放火熱鬥爭的感召下,他毅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對天主教會的反動本質有著深刻的認識。他“把意大利比作一個醉漢,摟住一個扒手的脖子哀哭,而那扒手卻正在掏他的口袋”。那扒手不是別人,正是庇護斯九世。他認為新任紅衣主教蒙泰尼裏“即使不是一個流氓,也是在流氓掌握中的一個工具”,他就像“一塊攔路的石頭”,“非把它一腳踢開不可”,以開辟意大利民族解放的道路。

牛虻有著堅強的革命意誌、頑強的戰鬥精神和驚人的革命毅力。他對敵人刻骨仇恨,對人民則無比熱愛,對自己所從事的正義事業堅信不疑並無限忠誠。他為了意大利的民族解放和祖國統一,視死如歸,慷慨就義,在意大利革命青年中,在意大利民族曆史上,樹起了一塊不朽的豐碑。

《牛虻》問世以後,被譯成了多種外國文字出版發行,鼓舞了無數革命誌士為祖國的獨立和民族的解放而戰鬥犧牲。荒原

《荒原》是英國現代詩人艾略特的所著的長詩,1922年發表。

全詩共分5章:《死者葬儀》描寫荒原上雖然春回大地,但有欲無情的現代人仍然死氣沉沉,了無生機;《對奕》揭示上流社會的貴婦人同倫敦小酒店裏的下層婦女同樣庸俗和空虛;《火誡》進一步描寫倫敦各種人物庸俗猥褻的生活,指出隻有天降聖火,才能洗滌罪行,複歸淳樸;《水裏的死亡》用商人弗萊巴斯的可悲下場,勸告人們堅持宗教信念,邁向聖地;《雷霆的話》中,代表上帝的雷霆要人們皈依天主,遵循施舍、同情、克製以及寧靜的宗教原則,擺脫苦境,也反映了詩人對革命浪潮的恐懼感。

該詩借用尋找聖杯的騎士傳說,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西方喻為一片荒原。在思想上反映了當時西方知識分子中的悲觀失望情緒,也表達了作者渴望從宗教上尋求精神出路的願望。

藝術上突破了舊詩陳規,形式變化多樣,極少用韻,文字簡潔,詩意蔥蘢。但隱喻、典故、引證繁多,詩中涉及6種語言,56部作品,比較晦澀艱深。被西方評論家稱為“現代詩歌的裏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