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的旅行結束了,阿爾弗萊德回到了瑞典,開始了自己的事業。

由於父親的影響,諾貝爾從小就對研製炸藥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後來,在幫助父親研究魚雷和炸藥時,又積累了不少實際知識和經驗。諾貝爾在歐美各國遊曆期間,看到了開礦和築路時工人們的繁重勞動。他想,如果能利用爆破的威力,定能減輕體力勞動,並且提高工效。於是,他決心從事炸藥的研究和製造。

諾貝爾最初見到硝化甘油是在彼得堡的時候。有位名叫西寧的教授,曾在諾貝爾麵前進行過實驗。他把硝化甘油滴在鐵砧上,然後用鐵捶捶擊,受到捶擊的部分立即發生爆炸。這次實驗給諾貝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此,他便對硝化甘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經過長期思考和反複實驗,他認識到,要使硝化甘油發生爆炸,除了重力捶擊或劇烈震動外,就是把它加熱到較高的溫度。這個溫度,實際上也就是硝化甘油的爆炸點。於是,諾貝爾確定了一個研究課題,試圖尋求一種引爆硝化甘油的裝置。這種引爆裝置既不減弱硝化甘油的爆炸力,同時又要盡可能保證安全。隻有這樣,才能把硝化甘油製造成一種可供實用的炸藥。

為了解決硝化甘油的安全引爆問題,諾貝爾在彼得堡進行了多次試驗。1862年夏天,他成功地進行了一次水下爆炸試驗。他先把硝化甘油裝入玻璃管內,封閉起來,再把這隻玻璃管放進裝滿火藥的錫管裏,最後裝上導火索。諾貝爾同他的兩個哥哥一起來到河邊。當他點燃導火索並將裝有玻璃管的錫管投入水中後,立即發生了爆炸。這次爆炸的威力超過了一般的火藥。諾貝爾高興極了。通過這次實驗,他發現可以利用火藥引爆硝化甘油。但是,火藥的用量遠遠大於硝化甘油的用量,這樣大量的引爆物沒有實際使用的價值。為了使引爆物的用量小於硝化甘油的用量,他以頑強的毅力繼續進行研究和試驗。

諾貝爾在找到了辦法後,又進行了新的試驗。諾貝爾發明的少量火藥引爆硝化甘油的方法,獲得了專利證書。

當諾貝爾在彼得堡研究炸藥的時候,已經回到了瑞典的父親也在從事炸藥的研究。

但諾貝爾發現用火藥做引爆物還不很理想,便繼續研究,希望用一種新的引爆物來代替它。然而就在這期間,發生了一次重大事故。1864年9月3日,在斯德哥爾摩諾貝爾家住宅附近的實驗室裏,硝化甘油發生爆炸,損失慘重。除了實驗室被炸成一片廢墟之外,諾貝爾的5名助手被當場炸死,其中有一位是他的小弟弟奧斯加。諾貝爾本人當時不在實驗室,才得以幸免。這次事故對諾貝爾打擊很大。由於爆炸力特別猛烈,周圍的居民以為發生了大地震。事後,當他們得知是諾貝爾的實驗室發生爆炸時,認為諾貝爾是一個“科學瘋子”,並向政府提出要求,禁止諾貝爾在市內進行炸藥實驗。

可是,諾貝爾在悲痛中並沒有動搖研製炸藥的決心。

1867年秋天,他找到了一種代替火藥的引爆物雷酸汞。雷酸汞是一種褐色晶狀粉末,靈敏度很高,一遇震動即可爆炸。諾貝爾用它來做引爆物,經過無數次實驗,終於獲得成功。於是,一種新型的引爆物——雷管誕生了。雷管的發明,可以說是爆炸科學發展過程中一次重大的突破。1868年2月,瑞典皇家科學會授予諾貝爾父子金質獎章,獎勵他們研製炸藥取得的成就。

自從諾貝爾發明用火藥作為引爆物的方法之後,硝化甘油炸藥就開始得到實際應用了。諾貝爾在德國漢堡建立的公司,頓時成了銷售炸藥的中心。

但是,硝化甘油炸藥遇到強烈震動後就會發生爆炸;在使用過程中,重大事故不斷發生。

為了解決炸藥的安全使用問題,諾貝爾又進行了深入研究和反複實驗。經過研究,他決定用一種固體物質來吸收硝化甘油,以提高它的化學穩定性。於是,一種新型炸藥便誕生了。

諾貝爾在選擇吸收硝化甘油的固體物質時,曾經試用過各種各樣的東西,例如木炭粉、木屑、水泥、磚灰等。但是,經過爆炸試驗,這些東西都不理想。最後,他找到了矽藻土。矽藻土不僅化學性質穩定,而且有較大的吸收力,用來作炸藥配粉非常合適。諾貝爾把硝化甘油和矽藻土按3∶1的比例混合在一起,製成了一種新炸藥。名為“矽藻土猛烈安全炸藥”,或稱“猛烈藥”。這也就是人們所熟悉的黃色安全炸藥。

到1873年,諾貝爾在歐洲13個國家一共開辦了15個生產安全炸藥的工廠。這時,40歲的諾貝爾已經成為名揚四海的“炸藥大王”了。

諾貝爾並沒有就此止步。他發現,矽藻土猛烈炸藥雖然解決了安全問題,但是仍然存在著缺點,就是它的爆炸力不如硝化甘油炸藥。1873年諾貝爾在巴黎創辦了一座設備齊全的實驗室,繼續從事炸藥新品種的研製工作。

1875年的一天,諾貝爾在實驗中把手指割破了,便用膠棉包紮傷口。膠棉又稱火棉,是用一種硝化纖維製成的,含氮量低,可溶於乙醚或酒精,成為膠狀物。突然,他想到,可以把膠棉與硝化甘油混合起來,製成新型炸藥;於是膠質炸藥問世了。膠質炸藥不僅比硝化甘油炸藥具有更大的爆炸力,而且具有更安全、不溶於水、容易加工成各種形狀等特點。膠質炸藥發明後,不久便在許多國家的爆破工程中得到廣泛的應用。

接著,諾貝爾又開始研製無煙火藥。研製工作直到1887年才最終完成。這種火藥呈顆粒狀,是將賽璐珞的配方加以改變,用硝化甘油代替其中的樟腦而製成的。它的燃燒速度極快,爆炸時不冒煙霧,而且沒有殘渣,因此常用於製造炮彈。

1890年,諾貝爾在一封信中就曾說過:“我希望我能夠製造一種東西或是機器,具有極端可怕的破壞力,使一切戰爭因此而完全不可能發生。”

諾貝爾的主要科學活動是從事炸藥研製,但是除此之外,他還有著非常廣泛的研究興趣。他的多項研究工作是交替進行的,因此取得了多方麵的科學成就。

諾貝爾對化學研究情有獨鍾,這當然與研製炸藥的興趣有關。他在化學方麵的研究涉及高分子化學、電化學等領域。特別對於電化學,諾貝爾投入了更多的精力,一直堅持到晚年。1895年他曾資助別人建立食鹽電解廠,從事苛性鈉和氯氣的生產。

諾貝爾非常重視應用化學。他認為,科學成果隻有滿足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實際需要,才是有意義的。正是從這一點出發,他研究和發明了許多實用技術和產品。例如:他開展過用硝化纖維製造人造絲、人造橡膠和人造油漆的研究。

諾貝爾的發明創造很多。據不完全統計,他一生中因發明創造而獲得的專利多達255項。其中,有關炸藥的專利有129項。在非炸藥的發明專利中,有氣體測量器、硫酸濃縮器、防爆鍋爐、彈殼無聲退出法、改良電池、改良電話、改良發動機、人造絲噴絲頭,等等。

諾貝爾是瑞典皇家科學會、倫敦皇家學會和巴黎土木工程師學會的會員。他曾獲得瑞典國王倡議頒發的科學勳章和法國的大勳章。

諾貝爾不僅致力於科學技術方麵的發明創造,而且還愛好文學,寫過不少詩歌、小說和劇本。

諾貝爾一生非常謙虛,並對自己的成就保持著最大的沉默。他曾說過:“我不知道我是否應得到名望,我不喜歡那樣的諛詞。”

諾貝爾擁有一筆巨大的財產,可是他對金錢卻毫不在意。諾貝爾在去世前一年即1895年11月27日寫的遺書中表示,將他的財產部分贈與親友,其餘大部分作為基金。這些基金的利息,“將每年以獎金形式頒發給在過去一年中對人類做出最大貢獻的人”。他還具體地安排了獎金的分配辦法,把獎金分為五份:“一份獎給在物理學領域中作出最重要發現或發明的人;一份獎給在化學領域中完成最重要的發現或改進的人;一份獎給在生理學和醫學領域完成最重要發現的人;一份獎給在文學領域產生帶有理想主義傾向的最佳傑作的人;一份獎給曾為各民族間的友誼,為廢除和裁減常備軍,以及維護和促進和平事業作出了最大和最好貢獻的人。”從遺書的內容來看,他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其中所包含的五個方麵,也就是他一生中曾經涉足的領域以及為之奮鬥的事業。也可以說,諾貝爾晚年作出的這一決定,是他內心深處長期蘊藏的願望。

1896年,諾貝爾的病情惡化了。12月10日清晨,諾貝爾的心髒病突然發作,在意大利的聖雷莫與世長辭,享年63歲。

從1901年開始,諾貝爾基金會每年頒發一次“諾貝爾獎金”。為了紀念諾貝爾,頒發獎金定在他去世的日子即12月10日進行。受獎人不分國籍;獎金可以發給一個人,也可以由兩三個人分得。後來,除以上五種獎外,從1968年起,又增設了經濟學獎金,由瑞典皇家科學院評定。諾貝爾獎獎金的數額,也隨著諾貝爾基金規模的擴大而進行了適當調整。

舉世聞名的諾貝爾獎,作為科學界最高榮譽的象征,一直激勵著人們勇攀科學高峰。諾貝爾獎的設立和頒發,既體現了這位著名發明家對科學、藝術與和平事業的關心和熱愛,同時也表達了人們對他的深深懷念。諾貝爾的名字將永遠留在人們的心中。威廉·亨利·柏琴

染料是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質。很難想像,如果沒有染料,人類的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子。在現代合成染料問世之前,人們所用的染料,或者取自植物,例如取自靛藍植物的靛藍和與之關係密切的菘藍;或者取自動物,例如取自蝸牛類動物的推羅紫;或者取自礦物,丹砂就是其中之一。在這些天然染料中,色澤鮮豔、耐洗耐磨的優質染料寥寥無幾。直到合成染料工業興起後,這種局麵才得到徹底改觀。而現代合成染料工業的創始人,是英國有機化學家威廉·亨利·柏琴爵士。

一想到自己可能發現了一種新染料,柏琴十分激動。他知道,人類有史以來就對染料感興趣,因為染料可以把那些色澤平淡單一的絲、棉、毛、麻的織品染出各種絢麗悅目、豐富多彩的顏色來。但可惜的是,在自然界存在的各種染料中,能夠把顏色牢固地附著到織物上,做到水洗日曬,永不褪色的,實在寥寥無幾。偶爾有種好的染料,就會被人們當做珍寶秘藏起來。例如有一種從地中海的水生貝殼類動物身上提煉出來的紫紅色染料,人們用它來裝染土耳其的蒂雷古城,效果非常好。這種染料是如此的華貴和受人歡迎,以至於被列為皇家專用,不許平民染指。如果自己真的找到了一種可以人工合成的新染料,那就意味著染料工業的曆史性突破。一想到這一點,他怎能不激動?

但是,這種化合物究竟是不是一種新的染料呢?柏琴一時還拿不準。在一位朋友的建議下,他精心提煉了一些樣品,寄給著名的普拉爾印染公司,請該公司進行鑒定。很快,公司給了他回音,說是這種化合物染色性能良好,並詢問他能否廉價供應。

接到這個回音後,柏琴很受鼓舞,他決定申請專利,然後退學轉入實業界,用自己的技術辦工廠,製造人工合成染料。

柏琴的決定引起了軒然大波。首先是他的恩師霍夫曼堅決反對。霍夫曼不同意他到實業界“折騰”,希望他留在學校,繼續從事自己的化學研究。與霍夫曼善意的反對不同,有些人則對他冷嘲熱諷,說他一個18歲的年輕人想獲得專利是異想天開。

在人們的爭論聲中,柏琴獲得了自己的專利。他謝絕霍夫曼的挽留,毅然決然離開學校,開始了自己辦工廠的艱難經曆。社會上關心這種新染料的人士對他的舉動給予了熱情鼓勵。普拉爾家族的一個成員給他寫信說:“欣聞社會上的太太女士們非常喜歡你的染料。她們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如果她們對這種染料著了迷,而你又能滿足其需要的話,你將名利雙收。”他的父親一改反對他研究化學的初衷,對他鼎力支持,把一生的積蓄統統拿了出來,交給他做資本。他的哥哥也加入了進來。就這樣,1857年,他們全家齊心協力創辦的染料工廠正式開張了。

工廠開張之初,麵臨重重困難。因為這是一項前無古人的事業,每一步都得自己完成。市場上買不到必需的原料苯胺,柏琴隻好買來苯自己製取。要製取苯胺又需要硫酸,這也得自己製備。生產過程中的每一流程,都需要專門設備,這些設備都得由他自己設計。盡管工廠的發展舉步維艱,但沒過6個月,他居然製造出了他稱之為苯胺紫的染料了。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合成染料,其色度範圍超過任何一種天然染料。

苯胺紫的問世引起了染料界的關注。蘇格蘭人很快就采用了它。英國的工匠們比較保守,在他們還舉棋不定之際,法國的工匠們已經開始推廣它了。法國人把這種顏色叫做木槿紫,而把這種染料叫做木槿紫染料。這種染料風行一時,以至於那10年竟有木槿紫時期之謂。英國人很快也接受了它,維多利亞女王對它十分青睞,英國政府還用它來印郵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