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3)(2 / 3)

馬克維茨是一個將學術與應用緊密聯係在一起的經濟學家,由於出色的、開創性的工作,馬克維茨與另兩位學者一起,獲得了1990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馬克維茨、夏普和米勒三位美國經濟學家同時榮獲199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是因為“他們對現代金融經濟學理論的開拓性研究,為投資者、股東及金融專家們提供了衡量不同的金融資產投資的風險和收益的工具,以估計和預測股票、債券等證券的價格”。這三位獲獎者的理論闡釋了下述問題:在一個給定的證券投資總量中,如何使各種資產的風險與收益達到均衡;如何以這種風險和收益的均衡來決定證券的價格;以及稅率變動或企業破產等因素又怎樣影響證券的價格。馬克維茨的貢獻是他發展了資產選擇理論。他於1952年發表的經典之作《資產選擇》一文,將以往個別資產分析推進一個新階段,他以資產組合為基礎,配合投資者對風險的態度,從而進行資產選擇的分析,由此便產生了現代的有價證券投資理論。

馬克維茨關於資產選擇理論的分析方法,有助於投資者選擇最有利的投資,以求得最佳的資產組合,使投資報酬最高,而其風險最小。

假設在兩項有風險的資產中,一項在某種情況下有收益,另一項在另一種情況下有收益。兼有這兩項資產的有價證券將總是有收益的。換言之,一項有風險的資產加上另一項資產能大大減少有價證券的總風險。因此,現代有價證券理論認為,單個資產的風險對投資者幾乎無關緊要,重要的是它對投資者的總風險所起的作用。

投資者對風險和收益的感受各有不同,把上述原則轉變為從眾多的不同資產中選擇恰當的有價證券的可行技巧是一個棘手的數學問題。馬克維茨利用所謂的平均方差分析解決了這個問題。這種方法已經成為現代經濟學的必要工具,其應用範圍已超出了金融領域。

這種分析方法由托賓(198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夏普等經濟學家加以發展,已成為當代經濟學家所應用的主要分析工具之一,其用途已遠遠超出了金融市場的範疇。除資產選擇理淪之外,馬克維茨在線性規劃分析方法和不確定條件下的理性行為理論等方麵也頗有貢獻。

馬克維茨的代表作是1959年出版的《資產選擇》一書。該書分析含有多種證券的資產組合,提出了衡量某一證券以及資產組合的收益和風險的公式和方法,即:在某一特定年內,一證券的報酬率=(本年的收盤價格-上年的收盤價格+本年的股利)÷上年的收盤價格。一資產組合的穩定性,決定於三個因素:每一證券的標準差,每一對證券的相關性和對於每一證券的投資額。他認為,一個有效率的資產組合,須符合下列兩個條件:(1)在一定的標準差下,此組合有最高的平均報酬;(2)在一定的平均報酬下,此組合有最大的標準差。羅伯特·芝德

羅伯特·亞曆山大·芝德出生並長大在加拿大。在上中學時,芝德對經濟學產生了興趣,並從此走上了經濟學之路。在加拿大讀完大學本科後,由於獲得了一項資助,芝德就去了位於美國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繼續讀研究生。在華盛頓大學就學期間,芝德發現那裏不是他理想的攻讀博士學位的地方。於是,去了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學位。但實際上他的博士論文卻是在倫敦經濟學院逗留期間完成的。

在芝加哥大學做完博士後研究後,芝德回到他大學本科的母校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執教至1958年。隨後在斯坦福大學開始創立著名的芝德—弗萊明模型。1959—1961年,芝德於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院任教。1961—1963年任職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研究部,這個工作機會為芝德對國際貨幣問題的研究提供了有利條件,因此也促進了他在這一課題上的研究。而他於1961、1963年發表的兩篇著名論文正是在這期間寫就的。1964—1965年在布魯金斯學會任研究教授;1965—1966年在芝加哥大學任研究教授;1965—1975年兼任瑞士日內瓦的國際問題研究學院的國際經濟學暑期教授;1966—1971年,任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和《政治經濟期刊》的編輯;1974年至今執教於哥倫比亞大學,任經濟學教授;1980年兼任南加州大學教授;1989—1990年兼任(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經濟學教授;1990—1991年兼任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1997—1998年兼任(美國)保羅·H·尼茨高級國際研究學院經濟學教授。由於較高的知名度,芝德擔任了很多教學以外的其他職務,這其中包括:1964—1978年擔任關於國際貨幣改革的比雷吉奧—普林斯頓研究小組成員;1970年任歐洲經濟委員會貨幣委員會顧問;1971—1987年,他擔任關於國際貨幣改革的汕塔一克倫巴會議主席;1972—1973年任關於歐洲經濟與貨幣共同體的研究小組的成員。此外,芝德還是或曾經是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加拿大政府、拉丁美洲和歐洲的一些國家、聯邦儲備委員會和美國財政部等許多國際機構和組織的顧問。

較高的知名度與榮譽是相輔相成的。芝德於1971年獲得古根海姆獎;1983年獲得法國參議院頒發的雅克·呂夫獎章和獎金;1992年獲得巴黎大學授予的名譽博士學位;1995年被(中國)人民大學聘請為名譽教授;1997年被選為美國經濟學協會傑出會員;1998年當選為美國人文社會科學院院士;1999年獲得諾貝爾獎;2000年被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聘為名譽教授;2003年被浙江大學聘為名譽教授。

芝德與中國的來往非常頻繁。他於1995年參觀訪問了中國人民大學;於2000年12月參觀訪問了南京大學;於2001年10月參加了在中國深圳舉行的第三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交易會“高新技術論壇”,發表了題為“資本市場國際化”的演講,並赴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參觀訪問。2002年3月訪問了位於北京的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芝德還是世界經理人谘詢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該公司原在紐約世貿中心設有辦公室,但不幸於“9·11事件”中被毀。鑒於中國的快速發展,芝德於2003年3月將該公司總部遷至北京。芝德還於2003年9月在中國參加了第六屆北京國際科技產業博覽會高成長企業與金融市場國際論壇。在論壇上,他發表了題為“全球化時代的中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的演講。他表示,中國保持人民幣彙率穩定是十分正確和有效的,應當繼續保持下去。隨後他訪問了中國台灣,並以“人民幣對東亞貨幣穩定的影響”為題作了演講。他繼續了他的觀點。他認為,人民幣的突然升值對中國經濟所造成的後果將是災難性的。芝德還於2003年10月參加了第五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交易會並出席深圳高科技交易會;隨後出席了於2003年10月28—30日在北京召開的“2003國際金融論壇”研討會。在會上他再次指出,人民幣不應該升值,中國也不宜實行浮動彙率製度。如果讓人民幣升值,將可能造成通貨緊縮,外商投資的積極性也會降低,甚至會造成社會的不穩定,整個東亞都將因此受到不良影響。另外,人民幣升值也並不能解決美國的貿易赤字問題。芝德還於2003年11月初出席了在中國海南省召開的博鼇亞洲論壇會議,緊接著又出席了於11月6—7日在珠海召開的世界經濟發展宣言大會。

羅伯特·亞曆山大·芝德因為對於不同彙率體係下的貨幣與財政政策的分析以及對於最適宜的貨幣流通區域的分析而獲得1999年度諾貝爾獎。

芝德最重要的貢獻是在20世紀60年代完成的。60年代早期,芝德發展了用於開放經濟條件下的穩定經濟的貨幣與財政政策。芝德把反映對外貿易、資本流動、彙率這些因素的國際收支曲線BP引入了希克斯IS-LM模型,使得IS-LM模型裏兩條曲線交叉構成均衡變成了三條曲線交叉構成均衡,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芝德-弗萊明模型。特別地,他論證了彙率體製的重要意義:在浮動彙率下貨幣政策比財政政策更有威力,在固定彙率下則相反。他的分析是建立在這樣的假設前提下的,即國際資本可以在國家之間自由流動。在這個假設前提下,他進而分析到,在固定彙率體係下,由於彙率不能自由地變化以調節對於貨幣的供給與需求之間的關係,因此,政府必需出麵人為地幹預貨幣市場以使得這一關係保持平衡。如果此時國外和國內的利率不一致,那麼必有大量的(在理論上是無窮無盡的)貨幣流人(當國內利率高於國際利率水平時)或流出(當國際利率水平高於國內利率時),直至到最後國內外利率趨於一致時。因此,在最後經濟處於均衡狀態時,固定的彙率以及國內外相同的利率已經確定了貨幣的流通量,或者說IS、BP兩條曲線的位置已經決定了LM的位置,用更專業化的術語說此時LM的位置是一個內生變量,而不是外生變量。所以說政府無法再用貨幣政策對經濟施行幹預。因此,貨幣政策是無效的。

相對於固定彙率體係而言,浮動彙率體係下的彙率是由市場供求關係決定的。在浮動彙率體係下,政府可以完全控製貨幣的流通量。此時,政府的行為決定了LM的位置。而國際市場利率又決定了BP。這兩條位置已固定的曲線的交叉點就決定了國民經濟的規模。如果此時政府試圖采取某項財政政策以刺激經濟繼續發展,例如,增加政府支出等,則增加的政府支出將導致對貨幣的更大需求並由此推高利率。而高利率又必然吸引國外資本的流入,這就會導致國內貨幣的升值,從而影響到出口。當出口降低後,政府試圖通過財政政策刺激經濟的措施就失效了。所以說,在浮動彙率體係下,財政政策是無效的。

根據同樣的分析原理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固定彙率體係下,財政政策是有效的;在浮動彙率下,貨幣政策是有效的。

芝德的另一個重要貢獻是關於最優貨幣區域理論的。芝德率先提出了關於廢除各國貨幣,在一個國際區域內采用單一貨幣的想法。

芝德認為實行單一貨幣的好處很多。例如可以更方便地進行國際貿易、降低國際貿易中的交易費用、消除由於彙率波動所造成的商品價格波動等。而單一貨幣也有可能帶來負作用。例如,如果人們的消費需求發生了變化,因而對某一種商品的需求大大下降,那麼生產這些商品的地區或國家的就業率就有可能下降。為解決這類問題,芝德提出了實行在單一貨幣區域內勞動力自由流動的方案,允許那些失業的人們流動到就業率高的國家或地區以尋找工作。後來在20世紀90年代歐洲國家為實行歐洲單一貨幣——歐元而進行談判的關鍵問題正是允許勞動力在成員國之間自由流動以解決這些問題。

芝德的研究為歐元的誕生奠定了理論基礎,他在歐元的誕生過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他還起草了歐洲統一貨幣的第一批方案之一。正是因為他的這一係列貢獻,他被人們稱為歐元之父。當然,後來其他學者在芝德研究的基礎上陸續提出了其他實行單一貨幣的條件,使得這一理論變得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