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1 / 3)

第一章

呂尚

呂尚,又稱呂尚、薑子牙、薑望、太公望、薑太公,是我國古代治國用兵的奇才良將。傳說著名的兵書《六韜》即為呂尚所著。

呂尚的遠祖曾幫助大禹治水,功績顯著。夏朝時期,薑氏部落在呂地(今河南南陽西)安居,即以封地呂為姓,後來分散。其中一支在東方沿海定居,呂尚即這支薑族後代。呂尚出身貧寒,生活在商末貴族荒淫殘暴的時期。呂尚曾在商都朝歌(地名)當過屠夫,殺牛賣肉,又在黃河邊的孟津開過酒店。目睹商末官員的貪暴和下層人民困苦悲慘的生活,呂尚的心中播下了匡濟天下的種子。他暗下決心,勤奮好學,鑽研兵法,經過一番艱苦努力,學到了一身治國用兵的本領。在政治腐敗的商朝,出身微賤的呂尚雖有才學卻無處發揮。此時,商朝西部的周國,從太公厲當政時代即開始搜羅人才,不論出身,惟賢是用。文王當政以後,更是遍訪人才。呂尚聞知,認為施展自己本領的機會到了。於是,年已古稀(70歲)的他背起行囊,跋山涉水,曆盡辛苦,從東部來到周國。

呂尚聽說周文王經常到渭水邊打獵,於是整日在附近的小溪旁釣魚,盼望著有一天能在這裏和周文王懇談。一天,文王果真帶著一行人馬來到這裏,他發現柳蔭下的小溪旁有一位白胡子老頭正在釣魚,很是好奇,就上前和他攀談起來。呂尚雖是喜在心頭,臉上卻平靜如水,他認真地回答了文王提出的每一個問題。他們從釣魚談到打仗,從家事談到國事,從政治談到軍事。兩人越談越投機,越談越興奮。文王滿心喜悅地說:“我父親太公在世時,就盼望著能有一個像你這樣文武精通的人來輔佐周國,今天總算是讓我盼到了!”於是,文王親自扶呂尚上車,一同回到宮中。因他是太公盼望的賢人,人們尊稱他為“太公望”或薑太公。文王封他為國師,負責全國的軍政大事。呂尚盡心盡力地輔佐文王:幫助周國滅了許多小國和部落,與文王共商國家軍政大計。文王的功績浸透著呂尚辛勞的汗水。

文王去世,其子武王繼位。武王仍重用呂尚,稱他為“師尚父”。武王即位第四年,舉行了一次八百諸侯會師孟津的演習,呂尚任總指揮。演習聲勢浩大,振奮人心,眾人皆以為可一舉滅商,獨呂尚和武王認為時機尚未成熟。兩年後,武王決定伐商,占卜結果不利。當時正值風雨交加之際,文臣武將認為此時出兵有違天意,呂尚卻力勸武王出兵伐紂。武王遂定伐紂,果然一舉獲勝。戰後,武王論功行賞,以呂尚功勞最大,封他到東方營邱(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北)任齊國諸侯。

營邱臨東海,荒蕪,人少獸多,文化落後。營邱附近的萊人甚至出兵阻擊呂尚,被呂尚一舉擊潰。呂尚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齊國逐漸強盛起來。到了周成王當政時,又授給齊國更多土地。於是,“東至海,西至河(古代,“河”單指黃河),南至穆陵(淮河以南),北至無棣(遼寧西部)”,這片廣大的土地,均屬呂尚勢力管轄。在呂尚的苦心經營下,齊國很快成為東方大國。呂尚此時已一百多歲,終因年邁體力不支,在營邱逝世。所羅門

所羅門,希伯來統一王國的開創者——大衛王的幼子,希伯來國家鼎盛時代的國王。

在曆史傳說中,所羅門被看成是古代理想的英明君主。在一些文學作品中,所羅門往往是智慧的化身和和平的象征。其實這些描述在很大程度上是違背史實的。

在大衛當政的最後兩年,所羅門與父親共同執掌國政。大衛去世後,所羅門殺死了自己的哥哥及其支持者。聖經中把所羅門描述成正直的法官,實際上,他是一個貪圖權勢、愛慕虛榮的人,隻要有誰阻礙他前進,即使是自己的親人也毫不手軟,更不用說其他的政敵了。

所羅門登上王位之後,在對外政策上,采取了與埃及、腓尼基諸城邦和一些鄰國結好的政策。這就保證了對重要商路的控製,有利於商業的發展。他娶了一位埃及的公主為妻,因此得到一座城市作為陪嫁品。他還與其他阿拉伯南部的王國聯姻,又得到許多寶石和金子等貴重物品。在與其他國家的友好交往中,所羅門得到了來自非洲和阿拉伯地區的黃金、白銀、寶石、象牙、香料和木材等物品。這一切都促進了希伯來工商業的繁榮。

所羅門曾帶兵向南部擴張,征服了紅海沿岸的一些地區。在北方,他曾入侵過赫梯新王國,在那裏建立了一個軍糧城。

在內政方麵,所羅門把國家按地域劃分為12個行政區,每個行政區有一個總督負責收稅。

大約公元前963年,所羅門大興土木,征調了18萬民工,耗費巨資在首都耶路撒冷的錫安山上,為猶太教徒崇拜的上帝耶和華建造聖殿。經過七年時間,這座聖殿終於建成。它麵朝東,由門廳、主殿和聖堂三部分組成。主殿長約30米、寬10米、高15米,四壁和所有設施上都塗了一層厚厚的金粉,這使大殿光彩奪目、金碧輝煌。牆壁上還雕有長著三對翅膀的天使和奇花異草圖案,這些圖案雕刻得栩栩如生。裝有猶太教的象征——聖經的櫃子,被安放到幽暗而神秘的聖堂深處。每逢傳統的宗教節日,各地的猶太教徒紛紛來到耶路撒冷的聖殿朝拜。聖殿的建成還轟動了周邊各國,各鄰國的朝拜者絡繹不絕,這就擴大了希伯來神教的傳播,同時也對希伯來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後來聖殿雖然兩次遭焚毀,猶太人也被迫背井離鄉,但是猶太教卻成了維係民族生存的紐帶。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耶路撒冷的聖殿遺址始終是漂泊四方的猶太人心中的聖地。

所羅門以其廣泛的建築活動著稱。在他統治時期,除了修建聖殿之外,還為妃子們建築了很多豪華的宮殿。外表的繁華,使所羅門的王國看起來繁榮昌盛,但是,這無論如何也掩蓋不了內部的危機。從居民成分看,國家分為南北兩部分。北部土地肥沃,經濟發達,為以色列人所占據。南部經濟落後,是猶太人聚集所在。由於所羅門的父親大衛的王朝在南部,政治上處於優勢地位,所以沉重的賦稅大多落在北部以色列人身上,這自然引起以色列人的強烈不滿。另外,鄰國埃及也不願自己身邊有一個強大的國家存在,所以他們支持以色列人的分裂活動,這使國內的局勢變得更加複雜。所羅門統治末期,北方出現了以耶波羅安為首的分裂活動。所羅門非常恐慌,他下令捉拿耶波羅安並企圖處死他,但是沒能成功。耶波羅安逃到了埃及被保護起來。等所羅門一死,他立即回國起兵,從此統一的希伯來國家一分為二:南方由大衛王朝繼續統治,稱猶太;北方則稱以色列。

所羅門的政績雖然不多,但是一提到耶路撒冷的聖殿,人們多數會想起所羅門的名字。文學作品和傳說中的所羅門是神奇而偉大的。無論曆史中的所羅門是什麼樣子,善良的人們都願意相信傳說中的所羅門是真實的。管仲

管仲名夷吾,仲是他的字。潁上(今安徽西北部)人。春秋初年的大政治家。現存《管子》八十六篇,有些為後人假托。

管仲和鮑叔牙幼年時代就是好朋友。後來,管仲去輔佐公子糾,鮑叔牙則去輔佐齊國公子小白,即齊桓公。小白繼承君位後,鮑叔牙立即向他舉薦管仲執掌國政。齊桓公不僅不計私仇,還對管仲格外尊重。相傳當管仲從魯國來到齊國時,桓公沐浴三次,並三灑香水,親自去城外迎接。管仲感慨萬分,他說:“開初我仕途不得誌時,曾和鮑叔牙合夥經商。每次分利時,我都多取一些,鮑叔牙並不認為我這是貪婪,因為他知道我家裏貧困。我也曾為鮑叔牙出主意,但都失策了,可他並不認為我愚蠢,他知道那是時機不利。我也曾幾次仕於君主,但都被主人摒棄了,可鮑叔牙不認為是我不賢,而是我沒遇到明主。我幾次上陣作戰,都避死而逃,鮑叔牙並不認為我膽怯,他知道我家有老母需要奉養。我的主人公子糾被殺,公子的大臣都自殺了,可是我寧肯受囚被辱不肯死節,鮑叔牙並不認為我無恥辱之心,他知道我不恥於小節而恥於不能建功名於天下。真是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牙呀!”於是,真心誠意地擔任了齊桓公授予的職務,盡心盡力,夙興夜寐。

管仲認為:“倉廩(lǐn)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所以改革必須先著眼於經濟方麵,同時,也相應地注意到政治和軍事。管仲對農業稅製的改革實行“相地而衰征”的分配形式。從而廢除了集體無償耕種“公田”的勞役稅製,改為所有土地一律按土質好壞、麵積大小,征收不同等級的實物稅。“相地而衰征”首先是分“公田”為“份地”,改集體耕作為個體生產。通過“均地分力”,農民就可知道產量的多少直接關係到自己家庭生活的好壞,才能不怕勞苦,自覺地勞動。管仲還提倡“本末並重”,即將工商與農業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因地製宜地實行多種經營,使得魚鹽、山林、川澤之利大興。他也很重視工農技術的發展,實行各類人員專業化。管仲認為物質條件是一切社會生活的基礎,人們努力去追求更好的物質生活是社會的普遍現象。“夫人之情,見利莫能勿就,見害莫能勿避。其商人通賈,倍道兼行,夜以繼日,遠千裏而不怨者,利在前也。漁人之入海,海深萬仞,就波逆流,乘威百裏,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故利之所在,雖千仞之山,無所不止;深淵之下,無所不如焉。”這些思想對後世也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

在政治方麵,管仲令士、農、工、商四種人分區居住。把全國分為二十一鄉,其中工三鄉、商三鄉、士農合占十五鄉。工商專心於本業,不服兵役。士農鄉平時“食田”、耕田;一有戰事,士則充當甲士或小軍官,農則為兵卒。士農鄉中以五家為一軌,十軌為一裏,四裏為一連,十連為一鄉。各級行政機構都有負責人。戰時,各級行政負責人又成為軍官。每戶出一壯丁,每五丁為一伍,每五十丁為一小戎。每二百丁稱為一卒,每二千丁稱為一旅。全國十五鄉即為十五旅,每五旅合為一軍,全國共有三個軍。齊王與兩大貴族各率一軍。從上述情景不難看出,齊國的行政組織實際上是兵民合一的組織。無論是經濟發展還是軍事防衛,國家都擁有堅固的內部結構。

在官員管理上,管仲命令各人恪守職責,不準懈怠。若有違軍令不盡責者,可一可二,再三必定嚴懲。還令各級官吏隨時舉薦賢才,否則就是“蔽明”、“蔽賢”,也要治罪。經過改革,幾年之後,齊國成為了當時最富強的國家。

管仲為齊桓公製定的政治方針是以“尊王攘夷”為號召,征討不服,平恤患難,以武力和德望稱霸天下。一次,桓公因蔡姬之事欲出兵伐蔡。管仲見勸阻無效,便建議桓公先以楚已三年未向天子納貢為由伐楚。獲勝歸來,再以蔡國不參加伐楚為由出兵。齊桓公聽之,親率諸侯聯合伐楚,迫使楚與各諸侯簽立盟約,諸侯皆服。

從公元前685年到公元前645年,在管仲執政的40年間,他一直秉承謙恭的態度,並屢次約束桓公要不驕不躁,出師有名,親賢者遠小人,為齊國稱霸立下了汗馬功勞。範蠡

範蠡是一位具有濃厚傳奇色彩的人物。他的一生大起大落,由布衣客到上將軍,由流亡者到大富翁,以其堅韌不拔的毅力和深謀遠慮的策略,輔佐勾踐興複瀕於滅亡的越國,滅亡稱霸諸侯的吳國,創造扶危定傾的奇跡,是春秋末期又一位傑出的謀略家。

範蠡,字少伯,又名鴟夷子皮、陶朱公。原為楚宛三戶(今安徽宣城)人,先後移居越、齊二國。生卒年月不詳,大約活動於楚平王、越王勾踐、齊平公在位的年代(公元前五世紀後期至公元前四世紀前期)。青少年時代就失去父母,同兄嫂一起過著貧苦的生活。他曾經拜計然(又名辛文子)為師,研習治國治軍的方策,博學多才,“有聖賢之明”,但是懷才不遇。因而“倜儻負俗”,行為怪異,被視為狂人。直到遇見具有識才之明的文種,範蠡的生活才發生突然轉變。

文種當時是楚國宛陵的地方官,早就聽說當地有賢者,但未能找到。範蠡的怪異行為引起了文種的注意。文種派手下官吏去見範蠡。官吏回報說,他患有瘋癲病,是一個狂人。文種不以為然地一笑,說:“吾聞士有賢俊之姿,必有佯狂之譏;內懷獨見之明,外有不智之毀。此固非二三子所知也。”就是說,“大智若愚”,具有獨特才能的人才往往被人譏笑、詆毀為狂妄無知,一般人難以認識他的真實麵目。於是決定親自驅車拜訪。範蠡避而不見。文種不因碰壁而灰心,再三前去拜訪。範蠡看到文種確是一片誠心,料定文種必然再來,就對他的兄嫂說:“今天有客人來,請借給衣帽一用。”過了一會兒,文種果然來了。二人一見如故,“終日而語,疾陳霸王之道”,“誌合意同”。此後交往日益加深。當時已出逃吳國的伍員(伍子胥)派人邀文種去吳國。文種與範蠡商量何去何從。範蠡分析楚、吳、越三國形勢,認為當時正處於吳越爭雄之時,吳越之間矛盾日益激化,楚越之間存在著聯兵伐吳的關係,“霸業創立,非吳即越”。他還認為,“君子逢時,不入讎邦”,犯不著為伍子胥報殺父之仇而“失故國之親”。因此,他建議去越國,並表示願意和文種一起去。於是,二人先後離楚入越,受到越王允常重用,被任命為大夫。範蠡從此登上政治、軍事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