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本傑明·富蘭克林
本傑明·富蘭克林,美國著名的科學家、資產階級思想家及偉大的愛國者。
本傑明·富蘭克林於1706年1月17日生於北美新英格蘭波士頓一個製造蠟燭和肥皂的手工業者家裏。
富蘭克林從小就喜歡讀書,八歲時被送進文法中學學習。他在文法學校學習不到一年,因家庭負擔很重,十歲時,不得不離開學校。
富蘭克林在他父親的蠟燭肥皂店裏工作了兩年。後來又跟哥哥詹姆士·富蘭克林學印刷。在九年的學徒工期間,他不僅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掌握了一定的印刷技術,成為他哥哥的得力助手,而且還讀了許多書,結識了一些藏書愛好者。十四歲時,富蘭克林開始練習寫作,取得了極大的成績。1721年起,富蘭克林常常匿名為他哥哥的報紙《新英格蘭報》撰稿,較受歡迎。另外他還學習了算術、幾何學、英文文法、以及《蘇格拉底回憶錄》等方麵的書籍。
1723年,十七歲的富蘭克林離開印刷所到費城去謀生。幾經周折後,他在一家印刷所當上了正式的印刷工人。
1724年,富蘭克林因輕信別人,隻身來到倫敦,處境極為困難。他隻能靠自己的印刷手藝,在倫敦的一家印刷所找到了職業。
1726年10月,富蘭克林回到費城重操印刷舊業,借此機會認識了新澤西州的許多當權人物,並開始了他早期的社會政治活動。
1730年,富蘭克林創辦了自己的報紙——《賓夕法尼亞報》,這份報紙印刷很好,他所寫的論文又頗能吸引讀者,銷路日廣。這份報紙一直出版到1748年,使富蘭克林獲得了極大的利益。
富蘭克林還創辦了一個圖書館,這是北美圖書館之母,在普及文化方麵做出了一定的貢獻。1732年,富蘭克林開始出版一種曆書,名為《致富之路》。它是一種特殊的曆書,其中印有天文知識、經濟問題和生活問題等各種知識,也有文藝作品、輕鬆的詩歌和笑話。這種既有用又有趣的曆書一共發行了二十五年,每年一冊,風行於美洲、歐洲等地。
1736年,他正式參加政治活動,被聘為賓州議會秘書,一直到1751年。1737年,美洲郵務總長聘他任費城郵政局長。為了教育當地青年,他於1743年開始發起組織“美洲哲學會”。到1751年,“美洲哲學會”發展成為美國的首批大學之一——賓夕法尼亞大學,為美國的發展培養了不少人才。此外,他還創辦了不少公共事業。1737年,他在費城創辦了救火隊,這在美國也是創舉。1751年,他又用募捐的辦法辦了一所公共醫院。自1753年到1775年期間,他任美洲副郵務總長,他注意降低郵費,加速郵遞,對美洲郵政大有改進。
從1746~1754年的幾年時間,富蘭克林廣泛地從事科學研究。他研究的成果,為自然科學特別是電學作出了很大貢獻,在人類科學文化的寶藏中增加了豐富的內容。
17世紀電學還很落後,電學實驗還隻限於毛皮摩擦火漆棒、電能發生火花、人受電花後感到震動等幾種。
富蘭克林深深懂得,隻有經過縝密的實驗,才能為認識自然提供可靠的根據。於是他開始了研究靜電的實驗工作。
富蘭克林是做物理實驗的能手,又善於從許多問題中抓住關鍵性的問題。他的電學實驗首先從萊頓瓶開始,得出了極為重要的結論。如“電火花並不是由摩擦而產生的,電是一種在物質中彌漫著的、不能為其他物質特別是水和金屬所吸引的基本要素”……富蘭克林所得出的結論,為19世紀法拉第在電介質上所做的進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礎。
富蘭克林還把萊頓瓶內外兩麵的電荷定名為陽電與陰電,並用正號和負號表示。這在電學上還是創舉。自從有陽電陰電之分後,就使電學開始走向準確的定性的方向,他對萊頓瓶的研究使科學界正確地認識了它的作用,並認識了絕緣體在電學中的重要性。1788年法國科學家庫倫發現電荷間相互作用力的有名定律就是從富蘭克林這一概念出發的。這是富蘭克林在電學上的一大貢獻。
在大氣電學方麵,富蘭克林也是一個先驅者。他第一個發現雷電是由電造成的。富蘭克林通過風箏吸引雷電的著名實驗證明了:雷電是自然界的自然現象之一,是大氣中的強烈放電現象,其原理類似萊頓瓶中的放電。
富蘭克林的發現一經公布,就引起了全世界科學家的重視,這對人類認識自然和控製自然是一個極大的成就。富蘭克林在這個實驗以後,創造了避雷針,造福了人類。這充分說明了電學研究第一次和人們的日常生活發生了密切關係。
此外,富蘭克林在氣象學、生物學、地質學、化學、農學和數學等方麵也取得了不少成就:特別是在數學的“幻方”發展史上他創造了八次和十六次兩種幻方。
由於在科學研究上的辛勤勞動和輝煌成就,富蘭克林於1753年同時獲得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授給他的榮譽碩士學位。1752年,他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英國愛丁堡大學、聖安德魯大學和牛津大學都先後贈給他博士學位。
富蘭克林是當時著名的資產階級自由主義思想家之一,同當時歐洲許多著名學者和政治活動家都有直接往來。
富蘭克林在哲學觀點上是一個自然神論者。他一方麵承認上帝的存在,承認上帝創造了自然界;一麵又認為當自然界被創造出來以後,自然界就是服從它本身內在規律的一種實在性東西。這就是他的世界觀。在自然科學的研究上,他是唯物主義的。
富蘭克林對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很有貢獻。他認識到勞動是衡量價值的尺度。富蘭克林還正確地認為人是“製造工具的動物。”馬克思在講到研究各個社會的經濟形態的重要意義時,就引用了富蘭克林這個關於人的精確定義。
富蘭克林的唯心主義社會觀比較明顯地表現在對宗教的看法上。他一再表明,他隻反對英國聖公會和天主教,並認為宗教是“必要的”。
富蘭克林熱愛自由和平,反對侵略戰爭和殖民統治。他認為以侵略和掠奪為目的的戰爭是罪大惡極的蠢事。他痛恨種族主義,反對奴隸製度,提出要建立一個所謂“特殊社會”,一切“都應該享受平等的自由和幸福的權利”的社會。
在政治觀點上,富蘭克林具有天賦人權的思想,他把洛克的“生活、自由、私有製”的公式作為自己搞政治活動的指南針。
從17世紀初期開始,英國通過一係列的殖民活動,在美洲東海岸先後建立了13個殖民地。到18世紀50年代,北美殖民地人民同英國殖民者的矛盾日益尖銳,英法等殖民者爭奪美洲的鬥爭也日益激烈。富蘭克林出於對新興資產階級利益考慮,他的活動不得不轉到政治鬥爭上來。
1750年,富蘭克林被選為賓夕法尼亞州議會議員。他參加了當時的反業主黨,成為議會反業主黨的領袖。1757年,賓夕法尼亞議會為製止業主和總督的不法行為,派富蘭克林到倫敦去向英王請願,由於英國殖民者不肯放棄既得利益,談判形成拖延局麵。富蘭克林在報上發表文章,揭露殖民製度的罪惡。他的言論引起了廣泛注意。這迫使賓夕法尼亞的業主們主動做了讓步。
1762年,富蘭克林回到美洲。1764年,為請求英王保護殖民地的權利,賓夕法尼亞議會又派他去倫敦,但英王及其政府一意孤行。1770年3月5日,發生了波士頓人民因反對《唐德森稅法》而慘遭英軍屠殺的“波士頓慘案。”英國政府對殖民地的壓迫政策,使富蘭克林觸目驚心。
1775年5月5日,富蘭克林從英國回到費城,擔任賓夕法尼亞法治委員會主席,負責組織義勇軍,采辦軍火,發行軍需公債,用武力保衛賓夕法尼亞。同時他還是賓夕法尼亞議會主席,和潘恩共同起草了賓夕法尼亞憲法。賓夕法尼亞議會派他出席了1776年5月召開的第二次大陸會議。
1776年7月4日,第二次大陸會議通過了《獨立宣言》,宣布殖民地與英國分離,建立獨立的美利堅合眾國。富蘭克林參加了宣言起草工作。
為了爭取國際援助,1775年11月,大陸會議成立了一個由富蘭克林為首的秘密委員會(即後來的外交委員會)。1776年12月,大陸會議派富蘭克林前往巴黎,向法國外交部遞送正式外交照會,提議同法國訂立商務條約和同盟條約,促使法國參加反英戰爭。盡管法國輿論一致主張援美,但法國政府卻是動搖的,富蘭克林的使命極其艱巨。
1777年10月,英將柏高英在紐約的薩拉托加戰敗投降。1777年12月,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發表聲明:準備承認北美政府和法國政府簽訂的《美法友好商務條約》和《美法同盟條約》。富蘭克林的努力最後取得了成就。同年6月,英法兩國不宣而戰。1780年,法國的遠征軍抵達北美參戰。富蘭克林出使法國的外交成就,對北美人民爭取自由獨立的鬥爭起了重大作用。
美國獨立戰爭以美國人取得最後勝利而結束。1787年6月,大陸會議派遣著名人物約翰·亞當斯、傑斐遜和富蘭克林等三人為和談代表,1783年9月3日,英美和約最後在巴黎簽訂,英國正式承認北美十三個殖民地的獨立。
1785年7月,富蘭克林取道英國回美國,立刻被賓西法尼亞選為州長。他接連四年擔任賓州州長職務,在州長任期內,他采取了許多政治統一的措施,改變了賓州的外境;舉辦了一些有利資本主義發展的公共事業;大力發展了他一手創辦的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用以培養該地青年。
1787年5月到9月,美國在費城召開了製憲會議,製定美國憲法,八十一歲的富蘭克林仍以賓州代表的身份出席會議。富蘭克林是憲法起草委員會委員之一。美國憲法中的兩院製,就是他為了調和各州的爭執而提出的建議。1788年以後,富蘭克林不再擔任政府官職了。
1790年4月17日,這位美國愛國者、科學家、資產階級思想家與世長辭了,他為新興的美國資產階級的事業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大衛·休謨
大衛·休謨(1711~1776),英國資產階級唯心主義哲學家、曆史學家和經濟學家,早期貨幣數量論的代表人物之一。出身於蘇格蘭貴族家庭。1723年入愛丁堡大學學習希臘語,後又學習法律,但他熱愛學習和研究哲學。1735—1737年旅居法國。1746和1747年兩度擔任聖克萊爾將軍的秘書,並隨他出使維也納和都靈。約在1750年間與斯密結識後成為密友。1752年出任愛丁堡律師協會圖書館館長。1763年任英國駐法國大使館秘書,後任參讚,與巴黎思想界著名人士和重農學派來往密切。1767年任英國負責外交事務的副國務大臣。1769年休謨隱居於愛丁堡。
休謨的主要著作有:《人性論》(1739~1740)、《道德與政治論文集》(1741~1742)、《政治論叢》(1752)、《英格蘭史》(1754~1762)、《經濟學文集》(E.羅德溫編,1755)。
休謨曾經對經濟動機或者說“勞動的原因”進行過研究。這是他的經濟分析最基本的層次。由此,我們可以發現他的經濟思想和他在《人性論》中對人性的探討之間的聯係。休謨認為有四種“勞動的原因”:消費的欲望,行動的欲望,快樂的欲望及獲得的欲望。消費的欲望得到經濟學家普遍接受。行動的欲望主要指勝任挑戰性工作的欲望,特別是商人的活動,以及更一般地說,“勤勞的職業”,符合這樣的要求。快樂的欲望主要指一種積極的情感狀態,但這不是勞動的一個完全獨立的原因,但卻是消費和有興趣的活動的共同的主要組成部分。勞動的最後原因是獲得金錢的欲望,即積累在經濟“賭博”中對獲勝的欲望。休謨著重指出這些動機對促進經濟增長的極端重要性。並且認為除了尋求快樂之外,人們還受許多“本能”驅使去幹一些為幹而幹的事情,從而排除了把財富和福利簡單等同,為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的肯定埋下伏筆。
休謨對政治經濟學,或者說市場關係進行過研究。客觀地講,這一部分是其經濟理論研究中價值相對較小的部分。休謨對政治經濟學研究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首先,他是18世紀貨幣數量論的著名代表。休謨與重商主義觀點相對立,主張貨幣數量論,他否認貨幣具有內在的價值,在他看來貨幣不過是勞動和商品的代表,是決定價格的手段;商品價格由流通中的貨幣數量決定,流通中貨幣數量的增加必然引起商品價格成比例地上漲。休謨這一觀點是依據歐洲16—17世紀的情況提出的,由於當時發現了美洲新大陸,黃金大量流人歐洲,貨幣數量急劇增加,出現了物價上漲的情況。當然,由於他不懂得價值,不懂得貨幣本身也有價值,所以,沒有看到商品價格不是由貨幣的數量決定的,而是由商品價值和貨幣價值的關係所決定的。休謨不知道在使用金屬貨幣時,商品價格的提高是由於金銀的價值和商品的價值相比發生了變化。當時物價上漲的原因不在於貨幣數量的增加,而是由於美洲開采黃金的費用低廉,輸入歐洲的黃金價值下降了。不過後來貨幣數量論成為資產階級經濟學家解釋紙幣管理的理論依據,至今當代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的貨幣理論仍是沿著早期的貨幣數量論發展起來的。
其次,他運用古典的貨幣數量論的分析方法,成功地解決了重商主義的貿易收支自動平衡趨勢和利用外貿順差積累金銀政策主張之間的悖論。他的立場是,由於硬幣流通對貿易國的物價影響,每個國家的貨幣數量會在進出口相等時趨於均衡。由此可見,能決定一國吸引並保持貨幣數量的是該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或由其人口及其人民勤勞精神決定的生產能力,而不是該國的貿易順差。
第三,攻擊了重商主義者關於利率是由貨幣供給量決定的觀點,強調了資本積累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性。他站在數量論的立場上指出,貨幣供給量的增加隻會簡單地提高所有價格而必然抵消為開支融資而增加的對貸款需求,使利率不受影響。因此,決定利率的是真實資本供給。在這裏休謨轉向自然的曆史研究方法。
第四,休謨還探討了政府管製市場的消極後果,尤其認為自由貿易對於所有國家的長期經濟增長應該有顯著的有利影響,因此,任何伴隨的代價(屬於短期性質)都是值得承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