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列寧的經濟思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關於帝國主義的理論

列寧通過對世界形勢的深刻分析,明確提出了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最新階段是帝國主義,金融資本在社會上形成了統治地位,過量的商品輸出變成了典型的資本輸出。資本輸出又加深了資本主義在全世界的擴展,因而它是金融資本統治世界的堅實基礎,是帝國主義壓迫、剝削全世界上大多數民族和國家的堅實基礎。列寧指出這種新變化一方麵導致壟斷價格的形成;另一方麵在資本主義製度下,壟斷決不可能完全地、長久地排除世界上的競爭。競爭的結果必然是出現新的科學技術,這樣又促進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可能。列寧對資本主義時代新變化的基本趨勢分析的科學性不僅為之後帝國主義發展史所證實,而且對我們現今認識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基本趨勢仍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關於過渡時期的理論

列寧認為過渡時期是指從資本主義社會轉向共產主義社會的低級階段即社會主義社會的那一段過渡的革命轉變時期。目的是消滅剝削階級,消除工農差別,從個體的、單獨的小商品經濟過渡到公共的大經濟。其經濟特征是多種經濟成分並存。過渡時期的根本任務是實現生產資料公有製。

關於新經濟政策

十月革命勝利後,俄國遭受國內外反動勢力的瘋狂武力進攻,為挫敗國外帝國主義的幹涉和國內武裝叛亂,俄國實行了戰時共產主義經濟政策。主要內容是:將大、中、小企業部門收歸國有,實行國有化;實行糧食貿易壟斷;製定餘糧收集製;實行義務勞動製;貫徹不勞動者不得食的原則。並探討了國家資本主義的四種主要形式:租讓製、合作製、代購代銷製、租借製。新經濟政策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發揮了重大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弊病。國內戰爭結束後,列寧及時領導蘇維埃俄國走上恢複國民經濟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列寧及時總結論證了由戰時共產主義向新經濟發展的必要性並實現了這個重大轉變。在《論糧食稅》、《十月革命四周年》和在俄共(布)十一大的政治報告中闡述了新經濟政策的理論,明確指出要根據俄國經濟發展的實際,不能超越現實發展階段,需要經過“社會主義一係列過渡階段”,向社會主義過渡必須利用商品貨幣,必須努力學習先進資本主義國家的一切文明成果。從戰時共產主義可先退到資本主義,允許公民自由貿易和私人商業發展,恢複小農經濟。列寧把國家調節商業和貨幣流通作為蘇維埃俄國新經濟與農民經濟的結合點,作為由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中間形式,從而使新經濟政策理論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列寧關於新經濟政策理論的探討以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普遍規律性和國家具體的曆史條件為依據,解決了做為經濟落後國家的俄國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道路、方式、步驟、政策等一係列問題,具有世界曆史意義。

關於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理論

(1)列寧認為製定統一的計劃經濟是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基本特點,無產階級革命與資產階級革命的根本區別之一,就是在革命勝利後不再保留私有製,不給私有製以自由。製定統一的經濟計劃是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實質,其目的在於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建立社會主義生產關係,避免生產的無政府狀態導致的對生產力的破壞,合理地利用資源,科學地組織經濟建設。製定統一的經濟計劃,必須對國情進行科學分析,以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為核心,使長遠規劃與當前任務緊密結合。同時列寧還論述了關於國家的工業化和電力化問題,即利用現代高科技建設高速發展的社會主義問題。

(2)隨著列寧對建設社會主義要從依據書本轉向依據實踐、依據經驗的基本思路明確和堅定後,列寧就經常強調像俄國這樣一個生產力落後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艱巨性和長期性,同時明確提出學習和汲取資本主義的一切文明成果的思想,提出蘇維埃政權+普魯士的鐵路管理製度+美國的技術和托拉斯組織+美國的國民教育等等=社會主義。這個著名公式從表麵上看,由原來實行的單一計劃經濟轉向把商品經濟關係引入到整個國民經濟體係中,似乎是一種退卻,而實際上卻是一種對建設社會主義的曆史定位偏差的校正和體製模式的調整。他不囿於別人和自己已經得出的認識,不斷依據實踐進行修正,表現出了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的科學精神。“新經濟政策”所體現的還未定型的模式,可以說是實踐中的社會主義趨向和接近正確曆史定位而產生的一種社會主義模式的雛形,雖然列寧過早逝世,還沒來得及在實踐中完善它,但這卻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可以啟迪後人的寶貴遺產。伯蘭特·羅素

伯蘭特·羅素(1872~1970),英國著名哲學家、散文家和數學家,20世紀聲譽卓著、影響深遠的思想家之一,同時也是具有豐富多彩個性的人。生於英國威爾士的特雷克,年輕時曾在劍橋大學學習數學和哲學,畢業後先後擔任劍橋三一學院評議員、哲學講師,因反對英國參加一戰被迫辭職,以後依靠寫作和演講生活。1944年重新在三一學院任教,被選為英國科學院名譽會員,並在20世紀50年代獲諾貝爾和平獎。羅素學識淵博,著作等身,主要著作有《萊布尼茨的哲學》、《數學原理》、《哲學問題》、《數理哲學導論》、《人心的分析》、《幸福之路》、《西方哲學史》、《西方的智慧》等。

《西方哲學史》包括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為序言。在序言中,羅素主要闡述了自己寫作這本哲學史的目的。他說:“我的目的是要揭示哲學乃是社會生活與政治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它並不是卓越的個人所做出的孤立思考,而是曾經有各種體係盛行過的各種社會性格的產物與成因。”這本書的目的不是為了闡述曆史而闡述曆史,而是證明哲學是時代要求和社會需要的產物。

第二部分是緒論。在緒論中,羅素主要解決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即“何謂哲學”。羅素認為,哲學是介於神學和科學之間的一個學科。神學的領域是思考人們無法用確切的知識加以肯定的事物,科學的領域則是解決確切的知識,哲學則是用理性而不是用權威來思考人類無法用確切知識加以肯定的事物,所以哲學的內容接近於神學,但方法則是科學的。第二個問題即“何謂哲學史”,這個問題緊承前一個問題而來,羅素認為,既然哲學掌管的是科學與神學之間的領域,那麼,哲學史就應當從公元前6世紀的米利都學派開始,並經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古代哲學”,從米利都學派開始到基督教的興起和羅馬的滅亡;第二個階段是“天主教哲學”,從11世紀到14世紀,這一時期基本上是以天主教會為主的神學階段;第三個階段從17世紀至今,這一階段的哲學思想更受科學的支配,但宗教仍然占重要地位。

第三部分是正文。正文按照緒論的描述分為“古代哲學”、“天主教哲學”、“近代哲學”三卷。“古代哲學”包括三篇,第一篇是“前蘇格拉底哲學家”,論述了蘇格拉底之前希臘的哲學思想,例如米利都學派等;第二篇是“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第三篇是“亞裏士多德以後的古代哲學”,論述的是斯多葛主義和犬儒主義等思想。“天主教哲學”包括兩篇,第一篇是“教父”,論述的是基督教的曆史,特別論述了奧古斯丁的哲學思想;第二篇“經院哲學家”,重點論述的是阿奎那的思想。“近代哲學”包括兩篇,第一篇是“從文藝複興到休謨”,第二篇是“從盧梭到現代”。

羅素一生著作非常之多,而且文筆優美,所以許多作品都受到人們的喜愛。羅素享有哲學家的名聲,原因就在於他的《西方哲學史》。羅素《西方哲學史》的特點是在學術評論中融入了自己的哲學思想,因此,盡管該書是一本哲學史的著作,但實際上卻是羅素趁機闡發自己哲學觀點的著作,這一點在閱讀《西方哲學史》時應加以注意。塞繆爾·P·亨廷頓

塞繆爾·P·亨廷頓(1876~1947),美國當代政治學家,現實主義政治理論學家。出生於紐約,早年就讀於耶魯大學,分別在芝加哥大學和哈佛大學獲得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曆任哈佛大學政治學講座教授,國際事務中心主任和政府學係主任。曾先後在美國國務院、國防部、中央情報局擔任公職或充當顧問。其政治學方麵的主要作品有:《政治力量:美國和蘇聯》、《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共同防務:國家政治中的戰略計劃》等。

本書共分為政治製度化、政治現代化、當今現代化國家所麵臨的問題、普力奪社會、革命和改革以及現代政黨體係與政治發展等幾部分。

亨廷頓認為國與國之間的政治差距不在於其政府統治形式,而在於政府統治程度的高低。美國和蘇聯一般可以歸入有效能的國家,大多數處於現代化之中的亞、非、拉國家的政府則不同,這些國家缺乏政治上的共同體和有效能的、有權威的、合法的政府。原因就是在這些國家中社會急劇變革,新的社會集團被迅速動員起來參與政治,而與之相應的政治體製的發展步伐太慢。他提出,隨著經濟的發展、利益的分化以及民眾參與政治的願望提高,必須相應地提高政治體製的承受能力。政治製度具有道德和結構兩個範疇。如果沒有有效的政治製度,社會就缺少實現自己共同利益的手段。

接著,亨廷頓談到了政治現代化的問題。他說,20世紀許多亞、非、拉國家之所以發生政治動亂,其原因是現代化而不是落後。現代化導致了腐敗,這是國家缺乏有效的政治製度的一種表現。另外,現代化帶來了城鄉差距的拉大。亨廷頓認為,所有這些現代化帶來的後果,都需要有一個高度製度化的政黨的存在,因為強有力的政黨製度的形成是提高製度化水平的核心。隻有提高政治製度化的程度,才可能緩解現代化中國家在社會經濟現代化過程中必然出現的大眾政治參與壓力,才能確保現代化進程中的政治穩定。

作者認為當今現代化國家麵臨著很多問題。與美國當年所不同的是,這些國家所麵臨的巨大社會障礙隻有依靠強大的集權政府才能解決。傳統國家進行現代化需要改變社會經濟、文化信仰和行為方式等傳統的東西,這就需要權力的集中;另一方麵,現代化造就的、新的社會集團渴望參與政治,需要權力的分散。這樣一來,傳統國家推進現代化就必然會陷入困境。這個問題涉及如何處理傳統權威與現代權威的關係。作者的辦法是使傳統的權威統而不治,而使人民通過選舉組成的政黨和立法機關所表達的意願成為權威。

革命是現代化所特有的東西,它是一種使傳統社會現代化的手段。最有可能發生革命的情況有兩種:政治製度沒有為新興社會力量參與政治提供渠道;被排除在政治之外的新興社會力量具有強烈的參與政治的願望。改革是指在政治製度方麵發生範圍有限而又緩慢的變化。改革者必須在社會經濟結構的變革和政治製度的變革之間取得平衡。

在關於現代政黨體係與政治發展部分中,作者闡明了自己對政黨製度的態度。他認為,現代化社會的最終政治體製是英美的兩黨製。現代化之中的政治體係的穩定取決於政黨的力量,而政黨是否強大又取決於其製度化群眾支持的情況。就政治發展而言,政黨製度的數量不是最重要的,它的適應性和力量才是最重要的。兩黨製能成功地使政治兩極化成為製度,維持一種更加公平的均勢。曆史證明,兩黨製在動員農村時比大多數其他類型的政治製度更加成功。

《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一書是亨廷頓理論的奠基之作,在書中,作者主要運用了曆史比較的研究方法,通過對曆史的回顧,全麵而深刻地分析了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現代化和政治發展的曆程。認為這些國家應該學習歐美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發展模式,走出本國的困境。該書的出版標誌著美國當代學者對第三世界國家政治變革的研究已經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這本書初版於1968年,幾十年後的今天它仍然被當作研究現代化理論問題的經典之作,是美國乃至西方研究現代政治理論的學者的必讀書目。亨廷頓堅持從第三世界國家的具體國情出發看問題,較之以往的理論在現實主義上是一個極大的進步。然而該書仍然沒有擺脫“歐洲中心論”的立足點,在根本問題的論述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無法為發展中國家指出一條真正的走出困境之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879年3月14日出生在德國西南的烏爾姆城,一年後隨全家遷居慕尼黑。他父母都是猶太人。愛因斯坦小時候並不活潑,3歲多還不會講話,9歲時講話還不很通暢,所講的每一句話都必須經過吃力但認真的思考,這使得他的父母甚至擔心他可能是智力遲鈍的兒童。據說在1894年愛因斯坦還被慕尼黑中學斥退,學校認為他“調皮搗蛋”。他對德國事物的仇恨加深,不願再作一位德國公民。他說服他的父親,為他申請放棄公民資格,這個要求1896年得到當局批準。他事實上沒有國籍,直到1901年他才獲得瑞士公民資格。

愛因斯坦在瑞士阿勞受完中學教育後,於1896年在第二次嚐試中通過了入學考試,進入蘇黎世瑞士聯邦理工學院。畢業後愛因斯坦因沒有得到一個學術職位,隻好以做家庭教師為業,直到1902年他才在伯爾尼瑞士專利局得到一個第三等技術員的職務。他在這裏繼續思考和研究物理學上的問題。1905年,他在《物理學年鑒》雜誌上發表了4篇論文,都是指導20世紀物理學前進的著作。

1905年,愛因斯坦在狹義相對論、光電效應和布朗運動三個不同領域裏取得了重大成果,表現出驚人的才智。但是,當時科學界對此作出響應的人寥寥無幾,法國著名科學家朗之萬曾對愛因斯坦說,全世界隻有幾個人知道什麼是相對論。大多數人是懷疑的,有的甚至堅決反對。這是因為伽利略和牛頓創立的古典力學理論體係,經曆了200年的發展後取得了輝煌成就。盡管舊的理論體係和新的事實之間出現了尖銳的矛盾,但許多物理學家仍不能擺脫它的束縛。他們力圖把新的實驗事實和物理現象容納在舊的理論框架中,但愛因斯坦卻不迷信前人,他探索著把相對論推廣到更為廣泛的運動情況中去。為此他又研究了整整10年。1916年,愛因斯坦發表了總結性論著《廣義相對論原理》。

19世紀末,麥克斯韋電磁場理論和牛頓力學趨於完善,一些物理學家認為“物理學的發展實際上已經結束”,但當人們運用伽利略變換解釋光的傳播等問題時,發現一係列尖銳矛盾,對經典時空觀產生了疑問。愛因斯坦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物理學中新的時空觀,建立了可與光速相比擬的高速運動物體的規律,創立了狹義相對論。

狹義相對論的基本原理是:(1)在一切慣性係中,基本物理定律都是相同的,稱為狹義相對性原理。(2)在任何慣性係中,真空中的光速都相同,恒定地等於c,且與光源的運動無關,稱為光速不變原理。由此得出時間和空間各量從一個慣性係變換到另一慣性係時,應滿足洛侖茲變換,而不是伽利略變換,並導出許多重要結論,主要有:量度物體長度時,運動物體沿運動方向的長度比靜止時縮短,即尺縮效應;量度物體的時間曆程時,運動物體的時間進程比靜止時長,運動的鍾比靜止的鍾走得慢,即鍾慢效應;物體的質量隨運動速度的增大而變大;質量為m的物體具有的總能量為E=mc2(質能關係式);任何物體的速度不可能超過光速c等,這些結論與大量的高速(接近光速)運動的粒子的經驗事實相符合,特別是在原子核能釋放中,質能關係式被具體化,使人類進入原子能時代,為電磁場、核力場和弱力場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上述理論從相對性原理出發,而且隻對慣性係有效,稱為狹義相對論。

相對論使人類的時空觀發生革命性變化,摒棄了牛頓提出的時間、空間與物質運動無關的所謂絕對時間和絕對空間觀念,發現時間、空間、物質及其運動的緊密聯係,為辯證唯物主義提供了典型事實。

在狹義相對論基礎上,愛因斯坦根據同一物體的慣性質量(由牛頓第二定律決定的質量)和引力質量(由萬有引力定律決定的質量)總相等的實驗事實,運用“思想實驗”得出重要結論:在局部空間裏,加速係統中的觀察者看到的所有物理現象等同於在引力場中靜止觀察者看到的現象。如一個升降機在沒有引力的空間上升,加速度與地球重力加速度相同,機內觀察者觀察到自由釋放的物體下落的規律與站在地麵上的人觀察自由落體運動所得的規律完全一樣。這時機內的人可以認為物體下落是受一個力(慣性力)作用的結果。愛因斯坦引入等效原理,即在一個小體積範圍內萬有引力和某一加速係中的慣性力互相等效,同時把狹義相對論原理推廣為廣義相對性原理,即物理學的基本規律乃至對於任何參考係都相同的自然規律,具有相同的數學形式。以這兩個原理為基礎建立的理論,適用於一切參考係,稱為廣義相對論。

廣義相對論得出一係列重要結論,認為時間空間將因物質的存在和分布變得不均勻,即發生“時空彎曲”,揭示物質與其存在形式的緊密聯係,空間並不是歐幾裏德的“平直空間”或牛頓的“絕對空間”;並認為這種“時空彎曲”是產生萬有引力的原因,據此建立了引力場論;認為狹義相對論是廣義相對論在沒有萬有引力場時的特殊情況。廣義相對論對現代物理學和現代哲學產生了巨大影響,奠定了現代理論天體物理學基礎。廣義相對論作出三個重要實驗預言:光線在引力場中將彎曲,水星近日點的移動和光在引力場中光譜線會發生紅移。

愛因斯坦建立廣義相對論時認為:宇宙中不僅充滿運動著的物質——電磁場,同時存在另一種運動著的物質——引力場。運動的帶電粒子產生在空間傳播的變化的電磁場,形成電磁波;運動的物體產生在空間傳播的變化的引力場,形成引力波。一切具有質量的物質都應相互吸引,而不管該質量的起源如何。光既然具有質量,也應和其他物質通過引力場的傳遞相互吸引,得出引力場和電磁場的存在導致“時空彎曲”結論,物質集中的地方是引力場“濃密”的地方,也是時空彎曲最大的地方,這種時空彎曲產生質量的吸引效應——萬有引力。

愛因斯坦在建立電磁場和引力場統一理論——統一場論(愛因斯坦認為,電力、磁力與重力是一個東西的三種表現,如同水、冰和水蒸氣都是由H2O組成一樣。統一場就是要把電力、磁力與重力聯係在一起,而成為宇宙中的一個基本的宇宙力場,也就是統一場。反過來說,統一場是由電力、磁力和重力這三個基本力互相演變與斥合來決定宇宙的性質。宇宙中充滿許多重力波和磁力線,隻要你知道怎樣去利用,它就可以為你服務。)中進一步認為,場和實物沒有本質區別,實物所在地就是場聚集的地方,“拋出去的石子就是變化著的場(引力波),在變化著的場中場強最大的態以石子的速度穿過空間。”連續的“場是惟一的實在”。

愛因斯坦相對論的計算方法,實在令人不可思議:如果以每秒26萬公裏的速度移動,其相對位置的鍾表就會以二倍的速度運轉。在移動的速度上,不僅時間,就是物體的大小和質量也會發生變化。假如在這種超高速下,把頭部向前傾並繼續前進,身長可能會比平常縮短一半(有個人為證明這點,嚐試用尺測量了一下,結果無法測量出來,因為尺子也受到同樣作用的影響)。

總之,沒有絕對的時間、空間,也沒有絕對的運動;一切可觀察的原理都是相對的。

可是,除了說明水星軌道的特殊性以外,幾乎無法推測這個理論的正確性。而要抓住以光速運動的物理動態來印證這個理論的機會,幾乎等於零。所以,愛因斯坦起初也不敢相信,後來經過長期的觀察,發現了光線接近太陽時所產生的折射狀態,才敢確定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然而,大多數科學家對此推論不置可否。

1919年出現的日蝕現象,提供了證實的良機。通常日蝕時,赤道地帶都是日全蝕。英國皇家學會派了兩支觀測隊到赤道地區,一隊到巴西,另一隊到幾內亞灣。最終驗證了愛因斯坦理論的正確。

量子物理與相對論同為近代物理兩大支柱,不過前者為集體創作,後者卻幾乎是愛因斯坦一人的心血。單憑這一點,若要挑選本世紀最具代表性的物理大師,愛因斯坦就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