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 / 3)

第一章

孫中山

孫中山(1866~1925),中國近代偉大的民主革命家。名文,字德明,號日新,改號逸(yì)仙,後化名中山樵(qiáo)。廣東香山(今中山)人。1892年(清光緒十八年)於香港西醫書院畢業後,在澳門、廣州行醫。1894年提出革新政治主張,被拒絕,遂(suì)赴檀(tán)香山組織興中會,提出“振興中華”的口號和“驅除韃虜韃虜:古時漢族對北方各少數民族的統稱。,恢複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的政綱。1905年在日本東京組成中國同盟會,被推選為總理;確定“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資產階級革命政綱;提出三民主義學說;創辦《民報》,宣傳革命,同改良派激烈論戰。此後在國內外發展革命組織,聯絡(luò)華僑、會黨和新軍,多次發動武裝起義。1911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shì)就職,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月底組成臨時參議院。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棄醫從政

孫中山的陵墓在南京的中山陵,那裏風景優美,氣候怡(yí)人。每年都有許多遊客絡繹不絕絡繹不絕:前後相接,連續不斷。地到南京去懷念這位民主革命的先驅(qū)者。

孫中山出生於廣東香山縣翠亨村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他6歲就參加農業勞動。10歲開始讀書。1878年(光緒四年),孫中山12歲就隨母親到檀(tán)香山投靠親友。出國遠行使孫中山眼界大開。

第二年,他進入英、美教會辦的學校讀書,學習近代科學文化知識,受到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影響,逐漸認識到了清政府的腐敗落後,萌(ménɡ)生了改良祖國、拯救國民的思想。他注意學習西方資產階級革命的曆史,研讀華盛頓、林肯等人的傳記。1883年夏,他由檀香山返回祖國,對清朝官吏的勒(lè)索進行痛斥。他對同船的旅客說:“中國在這些腐敗腐敗:混亂,黑暗。的官吏掌握中,你們還坐視不救麼?”表達了他一片愛國之心。

1892年7月,孫中山以最優異的成績,獲得醫科碩(shuò)士學位。他從中法戰爭中看到了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和賣國媚外。深重的民族危機使他對醫術濟世產生了懷疑,他深深地感到:醫生的醫道再好,也隻能救治一些人的生命和傷痛,並不能使災難深重的中國富強。而要醫治整個國家的疾患(huàn),必須徹底改變中國的現狀。為了“救人救國”,他決定棄醫從政。從此,他踏上了改革中國政治的新裏程。

1894年秋,孫中山又多次由上海赴檀香山,積極向華僑宣傳革命,得到20多個進步華僑的支持。當年11月,成立了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孫中山認為機不可失,率領會員數人,從檀香山趕回香港,於1895年2月成立香港興中會總會。

興中會成立以後,孫中山立即策劃在廣州發動起義。經過半年多策劃,在振興中華的旗幟下,團結了數千人,於1895年10月26日(農曆重陽節),利用秋祭(jì)掃墓的時機,聚集聚集:集合,湊在一起省城,炸毀兩廣總督(dū)府,奪取廣州城。因叛徒出賣及香港殖民當局告密,起義計劃敗露,起義失敗。孫中山被迫經香港流亡日本。

在孫中山的領導下,震驚中外的辛亥革命爆發了。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宣布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

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不僅推翻了統治中國260多年的清朝政府,結束了長達2000餘年的封建君主專製製度,建立起了東方的第一個民主共和國,還為新民主主義革命開辟(pì)了前進的道路。不屈不撓(náo)的民主革命家

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億萬民眾為中華民國的勝利誕生而盡情狂歡,高呼“共和萬歲”。4月1日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強大壓力下,孫中山被迫辭去了臨時大總統的職務,中國大地又出現了一片令人難熬(áo)的黑暗。

起初,孫中山認為革命並沒有失敗,他要以民國國民的身份,在未來的歲月裏致力於國家建設事業。他卸去臨時大總統職務後的第三天,就興致勃勃興致勃勃:形容興趣很濃,勁頭十足。地開始周遊各省,到處宣傳他的民生主義,興辦實業,建設鐵路、礦山等等。為了建設一個富強的理想中國,他幾乎跑遍了大半個中國,發表的有關這方麵的演說達58次之多,他甚至宣布“10年不幹預政治”,擔任了鐵道協會會長、中華實業銀行名譽(yù)董事、永年保險公司董事長等職,並自願以在野的身份修築20萬裏鐵路,以使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富強之國”。

正當孫中山再赴日本,考察鐵路狀況並籌(chóu)措鐵路貸款時,袁世凱策劃的暗殺宋教仁的罪惡槍聲,把孫中山從幻夢中驚醒。1913年3月27日,他由日本返回上海,當晚在典興寓所討論對策。會上,他力排眾議,認為對竊(qiè)國大盜袁世凱不能用法律解決,非用武力不可。會後,他衝破阻力,發動江西、安徽、廣東等省革命黨人興師討袁,並把這場反袁戰爭稱為“二次革命”。由於袁世凱在軍事等方麵占優勢,加上革命黨人事先未做充分準備,“二次革命”旋即失敗。孫中山被迫再次逃亡日本。

“二次革命”失敗後,為了集結革命力量,策劃“三次革命”,1914年7月,孫中山在日本東京成立了中華革命黨,被選為總理,宣布“以實行民權、民生兩主義為宗旨”,“以掃除專製政治,建設完全民國為目的”。孫中山這種不屈不撓不屈不撓:指在逆境中或惡勢力、困難麵前不屈服,不低頭。的精神,推動了全國波瀾壯闊波闌(lán)壯闊:比喻聲勢浩大,規模宏偉。的討袁浪潮。

1918年5月21日,孫中山又回到上海,在“法租界”環龍路(今南昌路)44號設立一個事務所。

辛亥革命已過去7年了,但孫中山看到,黃浦江上依然遊弋(yì)著帝國主義的軍艦,“租界”內依然橫行著外國軍警。祖國山河依舊支離破碎,人民饑寒交迫,政治專製黑暗。

孫中山從實踐中認識到,革命黨中人心不齊,各奉其旨,各行其事,非常渙(huàn)散。為此,孫中山決定在事務所住下來,閉門著書立說,以統一人們思想,喚(huàn)起民眾覺悟。

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使孫中山看到了團結起來的人民群眾的力量強大。他熱烈支持學生和工人的英勇鬥爭,找到了振興中華的真正依靠。

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正在痛苦中摸索的孫中山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在1922年8月,孫中山在上海會見了李大釗。在孫中山的書房裏,他們進行了多次討論“振興國民黨,以振興中國”等問題,林伯渠也參加了多次會談。

1924年1月21日,孫中山主持召開了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孫中山根據三大政策的精神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提出了反對帝國主義和“耕者有其田”的主張,有了比較完整的革命綱領;又由於新三民主義規定了民權為一般平民所共有和“節製資本”,這就使新三民主義根本區別於舊三民主義。

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標誌著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統一戰線的建立,也標誌著孫中山實現了他一生中的最偉大的轉變。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由於積勞成疾積勞成疾:因長期勞累而患病。,過早逝世,臨終前他還發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需努力”的懇切號召,激勵後人繼續前進。

孫中山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的旗幟。他的一生是戰鬥的一生,他能不斷地跟隨時代的步伐而不斷前進。孫中山不愧是站在時代前列的傑出人物,是近代中國卓越卓越:非常優秀。的民主主義革命家和政治思想家,是中國共產黨親密的朋友。李大釗

李大釗(1889~1927),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和早期領導人之一。字守常,直隸樂亭(今屬河北)人。1913年畢業於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隨後去日本早稻田大學讀書。1920年在北京發起組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和共產主義小組。中國共產黨成立後,負責北方區黨的工作。1924年參加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國共合作期間,在幫助孫中山確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和改組國民黨的工作中,起了重要作用。1927年4月6日被奉係軍閥(fá)張作霖逮(dǎi)捕,28日在北京英勇就義。

憂國憂民的青少年時代

1889年10月29日,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者李大釗誕生於河北省樂亭縣大黑坨(tuó)村。

李大釗少年讀書的時代,正是中國已經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時代,也是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鬥爭一浪高一浪向前推進的時代。在李大釗的家鄉,大地主、大商人殘酷殘酷:凶狠冷酷。地剝削農民,階級分化日益加劇。從那時起,他就憎恨帝國主義侵略者,憎恨殘暴的封建製度,憎恨腐(fǔ)敗的清朝政府。他13歲時,聽了老師黃玉堂講太平天國的故事後,激動地說:“我長大了一定要學洪秀全,推翻清朝皇帝!”

1911年爆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摧(cuī)毀了在中國統治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製製度,使民主的精神高漲,民主共和國的觀念從此深入人心。李大釗密切注視著辛亥革命後政治局勢的發展,開始為新的共和國感到“隱憂”。

1913年冬天,李大釗東渡日本。在日本,他考入了東京早稻田大學政治本科。他曾住中國留學生青年會,在留學生中結識了許多朋友,時常與他們談論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各方麵的問題,探討對宇宙和人生的看法。雖然他外貌不像個喜歡多講話的人,可是一談起天下事和古今得失來,就滔滔不絕滔滔不絕:形容說話連續不斷。。並開始研究關於介紹馬克思主義的著作。同時,他的高度的愛國主義思想和革命民主主義思想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寫了許多熱情洋溢(yì)的具有強烈戰鬥精神的文章,鼓舞廣大群眾的鬥爭意誌。1914年11月,李大釗發表《國情》一文,揭露帝國主義與袁世凱暗相勾結的陰謀。這篇文章,是我國人民反對袁世凱稱帝的先聲,它發表於袁世凱稱帝的前一年,向我國人民發出嚴防竊國大盜的信號;表現出了李大釗在政治上深湛的遠見和敢於向反動派堅決鬥爭的革命精神。

1916年春,李大釗在日本時寫的《青春》於同年9月在《新青年》二卷一號上發表。《新青年》是在1915年9月創刊的,隨著它的創辦,在我國開始掀起了一場徹底的反對封建主義的啟蒙運動——新文化運動。李大釗是新文化運動的發起人之一,而且代表著這個運動最徹(chè)底的方向。作為革命民主主義者的李大釗,在這篇論文中係統地闡述闡述:論述。了他對人生、對國家和民族前途的看法,歌頌了積極進取的革命樂觀主義的精神,體現了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侵略、反抗封建壓迫的要求,提出了著名的創造青春的國家、民族、人類、地球、宇宙的革命理想。在當時,這對激勵廣大中國青年的革命進取心,起了很好的作用。共產黨早期領導人

李大釗少年讀書的時候,中國正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人民反抗侵略的鬥爭起伏不斷。李大釗經常問老師:“為什麼洋人在中國橫行霸(bà)道?為什麼老百姓沒飯吃,沒衣穿?”問得老師也沒有辦法回答。從那時起,他就憎恨帝國主義,憎恨封建統治。

1917年俄國爆發了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正在黑暗中探索救國救民真理的李大釗,終於找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真理,並開始在我國傳播馬克思主義。1918年11月15日,北京大學在天安門前舉辦演講大會,一連講了兩天,就在這次演講會上,李大釗闊步登上講台,發表了《庶(shù)民的勝利》的著名演說,接著又寫了《布爾什維克的勝利》的光輝論文。在這兩篇文章中,李大釗歌頌了十月革命的偉大勝利,向中國人民介紹了列寧的布爾什維克主義,為中國人民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