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過了多久,陽蔭才從昏迷中醒過來,他猛的咳了咳,側著身吐出大口的水。過了半晌,才慢慢的回複過來,注意到四周的景色,發現這赫然是個溶洞,巨大的淡黃色鍾乳石倒掛在他頭頂上。陽蔭忍不住咽了口唾沫,下意識的後挪了幾步,突然“呯”的後腦勺撞在個堅硬的東西上。陽蔭揉了揉轉過來看,卻發現是個堅硬的頭盔,陽蔭站起來仔細看了看,發現旁邊還有副盔甲,而在盔甲下方,赫然是白森森的骨頭,想來便是盔甲的主人留下的。而與之並排的,也是副同樣的頭盔和盔甲和同樣的森森白骨。
陽蔭趕緊把腳從骨頭上拿開,以免不恭,同時後退了兩步,卻不想後腳根突然懸空了,這才發現這裏居然是個洞中洞,下麵幾十米的地方才到底。好在陽蔭及時的反應過來,上身朝前猛撲下去,下巴重重的撞在地麵上,頓時火燒般的疼痛起來。
陽蔭急忙摸了摸下巴,發現汩汩的血從指尖上滴下來,掉落在光滑的地麵上,正要找塊布包起來,卻驚訝的發現麵前光滑明亮的淡金色地麵在鮮血的浸染下緩緩的顯露出行行細小的字,陽蔭好奇的盯著看,隻見血液在地上慢慢的移動著,組成幾行泛著血色光澤的文字。陽蔭仔細的辯認了下,發現赫然寫著的是:
有緣之人,行五體投地之大禮,以自身鮮血浸之,得見此文!吾二人乃昔日太武大帝座下弟子,然武帝為奸人所戕,所去無多,故囑我攜《太乙寶典》逃出,尋有緣人傳之。怎奈為奸人所迫,墜入深崖,筋骨俱損,幸得保命。然武帝之命廢,我遂聚臨終之力結此界,以待有緣人,並傳武帝遺命:
有緣人若得《太乙寶典》,為我後人,然需謹記之有三:一曰不可叛國,二曰不可濫殺,三曰不可驕縱。有緣人若得《太乙寶典》,必誓孝於端陽,必誓忠於玄月,必誓誠於黎民;則可入我端陽,供於宗廟。有緣人若得《太乙寶典》,可憑此拓文見於朝,則得任輔國祭司,統天下百祭,次於帝。
右下方則是小小的篆章:太武大帝鑒
陽蔭仔細的揉了揉眼睛,確信自己並沒有看錯。接著地麵上的文字突然慢悠悠的升騰起來,陽蔭想了想,便從身上扯下塊布來,覆蓋在上麵,文字直透布匹印在了上麵,陽蔭驚奇的甩了甩,發現字跡真的全部轉移到了布匹上麵。
待字跡消失後,地麵上突然爆發出璀璨的霞光,陽蔭忍不住眯起了眼睛。等光芒散盡後,隻見個小小的木匣子從裏麵緩緩的升起來,懸浮在半空中,陽蔭接到手上。匣子上麵用好看的字體刻著“太乙寶典”四個字,而打開來卻發現裏麵放著好幾卷竹簡。陽蔭好奇的拿出一卷來看,不想看似小小的竹簡居然瞬間變大成厚厚的書卷,捧在手上沉掂掂的。
陽蔭正要打開書卷來看,卻突然發現在匣蓋背麵還有幾行小小的字,陽蔭拿過來看了看,上麵寫著:《太乙寶典》乃本帝獨創,後人習之,必不得忘本帝之名!本典共分《武》《法》二部,修習之人必先修《武》之一二,待肺腑既盛,筋骨既強,方可二部並修。切記!謹記!
陽蔭將書簡放回匣子裏,緩緩的站起身來,朝兩位前輩行了個禮,然後退到旁邊的角落裏。經過太武大帝的這番提醒,陽蔭才總算從驚喜狀態下回過神來,收起了現在就修習《太乙寶典》的心,也明白過來太武大帝為何在匣蓋上刻這行字的緣故,有太多人就是因為太過貪婪權力地位才誤入歧途的,或許這才是太武大帝刻字的更深的用意吧。
陽蔭在角落裏坐下來,漸漸的讓自己的心境從這巨大的好運中回複過來,也反思了下自己這些天的行為。似乎自己也差點在權力欲望之中迷失了自我,現在,當他捧著這珍貴的寶典的時候,那種強烈的對權力對地位的欲望卻不增反減著,更多的,卻是種深深的責任感。
就這樣靜靜的坐了半天,陽蔭才終於打開匣子,研究了起來。首先是《武》典部分,共有三卷十六篇,除總章外內功心法七篇,也稱作太乙玄功;武功招式八篇,分別有身法、劍法、刀法、槍法、掌法、拳法、指法和擒拿法。總的說來,這部書更偏向於內功,而上麵也寫明了,內功心法才是太武大帝自創的,而武功招式更多的是他在行軍打仗過程中收集到的比較精妙並加以改良過的。
權衡了下,淩霜還是決定不去看《法》典部分,先專心把《武》典的內功第一篇修習完整,否則別說建功立業了,就連這個山洞都出不去,畢竟幾十米的高度,就這樣跳下去不死才怪,而自己帶的幹糧又不多,不摔死也得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