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1 / 3)

在村部裏,辦公桌上堆滿了帳本和大量的票據,辛中良耐心地挑撿分類;曹向東把鑰匙遞給二玲子,讓她去取學校的帳,說自己要打個電話。曹向東撥通了房建喜的電話,讓他幫忙買張臥鋪票;二玲子開了學校辦公室的門,先是聽到串聯電話撥號時的振動聲,也看到整潔的辦公桌上分放著磁化杯,而後是在一張桌子的抽屜裏找出一個大本夾子,裏麵夾著不多但大小不等顏色各異的單據。她翻了翻,不信裏麵沒有杯子的收據,可是發票複寫的字跡不是過於潦草就是模糊不清,使她難於辨認。她隻好用力合上本夾子,不信於新管的學校帳就沒有問題?最可恨的是電話費明明她家打的最多而又分不開。此事後來她還請教過辛中良,辛中良說:幾個杯子開啥發票!拿回扣有開票的嗎?即使開票你也看不出來。不怕沒好事,就怕沒好人,因為曹向東給二玲子和辛中良不少白紙黑字的帳單作了待核處理。經過幾天的清理,帳目總算有了眉目:辛中良自己還拖欠的陳帳,他答應補上;於新少收尤梅的承包費,曹向東用自己的工資給頂上;二玲子提出自己後開的那塊地機耕費應該由村裏付,理由是轉包給尤梅村裏獲益了,尤梅也種上藥材栽上樹,長得綠油油,曹向東沒同意。一一這樣算下來村提留的錢有所降低,但不解決根本問題,隻能說落下幾人有怨有恨心中無愧;其中的吃喝錢去不掉減不下來,另外還存在一大筆由村裏代收的樹苗錢,令人置疑。栽樹是鄉裏號召實行的,村民們出勞出工也就罷了,還要擔負樹苗錢,二玲子主張不給,曹向東說先打聽一下其他村是怎麼處理的,辛中良鼓動到鄉裏探詢一下,在鄉統籌款裏是不包括樹苗錢。曹向東明白這是起哄架秧子,使瘋狗咬傻子,鄉裏的帳目誰有權去過問。

房建喜打來電話,說車票已買到,等於新走時去拿。曹向東決定先把車票取回來,於新走的那天就可以直接去車站了,免得麻煩房建喜。曹向東到了城裏,在房建喜家接過車票,跟房建喜商量說:“他想去澱粉廠認識一下廠長,協商能否給村裏先解決一部分賣土豆的錢。簽訂合同時他雖然認識廠家的業務員,但現在找業務員怕是不能解決問題。”房建喜搖搖頭說:“不是不領他去見廠長,因為見了也沒用,就算是廠裏能不時地返回一些貨款,眼下最要緊的是給工人開資,廠裏已經欠薪兩三個月了。如果隻是欠咱們村的土豆錢,問題就不大了。二渣子媽住院時,為還二渣子錢,四虎子媳婦來求幫忙,好歹給算點錢,沒辦法,我把給二渣子留的錢先給拿去了。反正都是給二渣子媽治病。”

於新在家裏,由於得知動身的確切時間,想打個電話告之母親自己到家的準確日期,免去老人與孩子的期盼之苦。她穿好大衣,興衝衝地去了學校。當她習慣地抓起聽筒,另一隻手還沒觸碰到鍵盤,卻發現電話被裝在一個木盒裏;要想撥通電話,必須先打開鍵盤上的一個木蓋兒。雖然木盒上設計了裝鎖的機關而沒上鎖,但她還是默默地放下了聽筒。

於新回城探親走後的幾天,村裏幾本帳按課目總算登記完了,曹向東突然接到老丈母娘打來的電話;電話中老嶽母平靜地說:她被車撞了,雖然不重用不著住醫院,但在家也需躺些天不能動。於新去送孩子上學了,一人忙不過來,讓他趕快回去。曹向東立即答應馬上動身。他放下電話讓辛中良跟鄉工作組說一聲:他要請假等些天能回來。

當曹向東急匆匆趕到嶽母家時,隻見老太太好好地坐在那裏,兩個孩子驚喜,於新驚訝。老嶽母冷冷地說:是我把你騙回來的,今後也就別回去種那點地、管那些破事了;於新的工作我已經給調動好了。你在這兒看看孩子,沒事侍候侍候我。小姑娘高興地問外婆:咋把爸爸騙回來的?老太太神秘地說:“我就說我被車撞了。’小姑娘似乎想起什麼,回憶地說:’去年啥時候姥姥接我放學,差點沒被車撞嘍!”孩子說得天真,於新聽得眼淚汪汪;曹向東聽了無奈。

原來於新回到家後,老的小的歡喜之餘,不免問到曹向東何時回來,老太太讓她往回打個電話,一是告訴一聲已到家了,二是催一下曹向東早點來。於新當然沒提來前在家打電話之事,支吾說現在打電話曹向東也接不到,待忙過這段時間他就來了。或許母女連心,於新的神情變化,讓母親並沒完全相信她的話。等孩子們睡下之後,老太太問於新:你們是不吵架了?怎麼回來之前也沒打個電話。於新忙申辯:吵什麼架!車票還是他給買的。老太太追問:“那麼,到底是咋了?’於新不想越抹越黑,把自己感覺曹向東可能遇到的煩心事說了。第二天小姑娘讓於新去送上學,等母女走後,老太太摸起電話,先是給曹向東打,而後又撥通了一個電話,隻聽話筒裏傳出聲音說:“奶奶,啥事?”老太太說:‘你開車來,拉我出去一趟辦點事。’對方說:‘啥事呀,還用你親自出去?你說一聲不就完了嗎!”老太太堅定地說:“不行!你來吧。”別看老太太年輕時身為小老婆或許不被人重視,而今卻是祖宗級的人物。當初工商界老一輩人基本作古,可他們的子女現如今其中不少在社會上別有一番天地,活躍在工商聯、******、政協等機關單位,見到老太太不問年紀多大,那也是長輩,口稱大媽大嬸倒茶讓座。老太太說:“我年紀大了,自己生活有些不便;隻有一個女兒,想讓她來照顧我。請你們幫幫忙,把她的工作給調回來。”就這樣,老太太把幾乎不可能的事輕鬆地辦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