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華北暖溫帶家生和野生中藥區
本區地處中緯地帶,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東瀕渤海、黃海,西鄰青藏高原,南界以伏牛山、秦嶺北麓、淮河與華中地區接壤,北麵與內蒙古自治區和東北地區相接。行政區域上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中部和南部、山西中部和南部、山東、陝西中部和北部、安徽北部及江蘇北部等涉及13個省級行政區,共674個縣(市、區)。
本區的氣候條件較為溫潤適宜,適合作物的生長發育,春季一般幹旱,多風沙天氣,夏季炎熱多雨,秋季幹爽晴朗,冬季較長而寒冷。本區四季分明,年降水量一般,但多集中於夏季。降水從沿海向內陸遞減,年均氣溫從南向北遞減。受地勢由西向東遞減和氣候條件的影響,本區的植被主要分為山地、丘陵和平原3種類型,地表的土壤類型也大致分為3種,黃土高原上分布著典型的黑壚土,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區大多分布著棕色和褐色的森林土,除石質山地外的其他地區主要分布著黃土。
由於受本區特定的氣候條件的影響,本區藥用植物的產量較大,種類多而齊全,在國內藥材生產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國暖溫帶中藥材的集中產區。
盛產的著名藥材有河北的祁白芷、苦杏仁、槐米、板藍根、紫菀、知母、黃芩、升麻、馬兜鈴、祁州漏蘆、薏苡、甜杏仁、紅花、遠誌、五加皮、北沙參、柴胡、酸棗仁;河南的山藥、菊花、地黃、牛膝四大懷藥;甘肅的黃芪、當歸、甘草、大黃、黨參五朵金花;寧夏的麻黃、枸杞、葫蘆巴、苦參等。
本區由於占地麵積大,東西、南北跨度大,所以產生了不同的氣候和地貌、植被條件,既有東部的濕潤森林景觀,又有西部的森林草原、典型草原景觀。根據各區的自然生態特點和中藥資源種類的分布,又可以把其細分為遼東、山東低山丘陵,華北平原和冀北山地,以及黃土高原等三個分區。
一、華北平原和冀北山地
華北平原包括遼河下遊平原、海河平原(河北平原)、黃河下遊平原和淮北平原。後三者即黃淮海平原,麵積約30萬平方千米,是全國最遼闊的衝積平原。本區土壤肥沃,陽光充足,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晴朗幹燥,有利於藥用植物的生長,但旱、澇、鹽堿等現象較突出。其中海河平原藥用植物有670餘種,在山麓平原上分布有白頭翁、苦參、茵陳、紫花地丁、翻白草、酸棗、鬱李、半夏、柴胡、遠誌等300多種野生藥材。栽培的藥材有菊花、山藥、板藍根、大黃、北沙參、黃芪、丹參、牛膝、白芷、瓜簍、枸杞子、薏苡、玄參和紫蘇等;低平原與山麓平原接壤處分布的種類與山麓平原基本相同,而與濱海平原接壤處,則分布有耐低窪鹽堿的藥用植物類型,常見種類有小薊、蒺藜、白茅、香附、℃母草、菟絲子、蛇床子、篇蓄、蒲公英、旋覆花、蒼耳、桂柳、旱蓮草及馬齒莧等;濱海平原屬鹽堿澇窪地區,分布有北沙參、草麻黃、問荊、刺藜、合掌消、直立白薇、蘆葦、香蒲及白茅等。
冀北山地包括遼西低山丘陵、冀北山地和晉北山間盆地,是一個從華北平原向蒙古高原過渡的由山地和山間盆地組合而成的區域。
藥用植物的分布以位於蒙古高原南麓壩上區域為例,分布有耐寒、耐旱的種類,如木賊麻黃、草麻黃、單子麻黃、黃芪、防風及黃芩等。此外,主要種類還有問荊、豬毛菜、甘草、地榆、荊條、柴胡、苦參、玉竹、知母、槁本、金蓮花、剪秋羅、秦艽、升麻、北重樓和北蒼術等。
二、遼東、山東低山丘陵
遼東半島是中國東北東部山地的南延部分。山東低山丘陵則包括膠萊平原、膠東丘陵及魯中南山地。這些地區都屬於較濕潤的地區,年降水量高達650~1000毫米,夏季氣溫較低,冬季氣溫相對同緯度較高,這種氣候條件,十分有利於作物的生長。
由於受到相鄰的海洋濕潤氣流的影響,本區的植被以華北區係和長白區係為主。常見的針葉林主要是赤鬆,常見的闊葉林主要是栓皮櫟、麻櫟。本區還有部分木本藥用植物,如迎紅杜鵑、杜鬆、黃柏、照白杜鵑、細葉小檗等;林下分布的藥用植物有二苞黃精、半夏、東北天南星、毛穗藜蘆、海州骨碎補等;藤本藥用植物有穿龍薯蕷、瓜簍、狗棗獼猴桃、菝葜、軟棗獼猴桃等;山坡灌叢中及石礫地有紫草、崖椒、忍冬、角盤蘭、丹參、瞿麥等分布。另外,在灘塗和近海鹽堿地上分布的藥用植物有中華補血草、羅布麻、單葉蔓荊、鹽角草、杠柳、檉柳、刺果甘草、北沙參、旋覆花等。
其中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千山,它是遼東半島長白山的餘脈,分布有包括藥用植物在內的800多種維管束植物,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藥用植物有刺五加、黃柏、文冠果、無梗五加等;草本藥用植物有敗醬、纈草、東北天南星、獐牙菜、粗莖鱗毛蕨、黃花烏頭、南柴胡、龍膽、鈴蘭、穿龍薯蕷、紫草及鐵線蓮等;藤本藥用植物有獼猴桃、北五味子等。山東半島的昆崳山和遼東半島的千山關係密切,表現在藥用植物的分布上,就是其共有的多種藥用種類,如多被銀蓮花、胡桃楸、天冬、葛棗獼猴桃、嶗山百合、軟棗獼猴桃、狗棗獼猴桃、穿龍薯蕷、多被銀蓮花(兩頭尖)、北五味子、細辛、毛穗藜蘆、二苞黃精、黃柏及東北天南星等。
三、黃土高原
本區位於太行山以西、青海湖以東、長城以南、秦嶺以北,處於中國東南季風濕潤區向西北幹旱區過渡地帶,屬溫帶大陸性氣候。
麵積約40萬平方千米,包括山西中部和南部、陝西中部和北部、寧夏南部、甘肅東部和青海東北部,共5省(區)209個縣(市),是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高原部分年降水量為400~600毫米,平原部分年降水量為600~700毫米,且多集中在夏秋季節;黃土厚50~180米,生態環境極度脆弱,水土流失相當嚴重。
由於區域內自然植被大多數被破壞,藥用資源種類相對較少,主要以沙旱生植物為主。區內野生藥用植物占有相當比例,甘草、黃芪、淫羊藿、地榆、旋覆花、麻黃、秦艽、蒼術、山豆根、北柴胡、遼槁本等蘊藏量較大。另外還有沙棘、大黃、九節菖蒲、連翹、龍骨、小唐鬆草、糙蘇、興安升麻、玉竹、黃精、黃芩、大火草、北蒼術、酸棗、款冬、白頭翁、異葉敗醬及南牡蒿等,其中連翹、沙棘和龍骨等為本區特產。雖然本區藥用植物種類較少,但藥材地道性較強,栽培麵積較大,在國內中藥市場中占有重要位置。僅以甘肅省為例,家種藥材麵積達17。3萬公頃,居全國第一,其中當歸、黨參、黃芪、甘草和大黃的產量就分別占到全國產量的95%、65%、60%、40%和60%。
六盤山北起寧夏海原縣的西華山,一直向南延伸到甘肅和陝西境內,呈南北走向,跨越寧夏、甘肅、陝西三省區,綿延近500千米。區內光熱資源較少,年日照時數2200~2400小時,年平均氣溫5~6℃,年降水量較豐富,是黃土高原中的“濕島冶。野生藥用植物有423種;隸屬於94科,其中最多的是菊科,有41種,其次是毛茛科和薔薇科,各有32種;豆科有21種,唇形科和百合科各有20種,十字花科和傘形科各有11種,小檗科和玄參科各有10種。重要的代表性藥用植物有枸杞、麻黃、銀柴胡、鎖陽、秦艽、黨參、大黃、白芍、赤芍、升麻、羌活、淫羊藿、杏仁、桃仁、李仁、地榆、白蘚皮、黃芩、茜草、南沙參、茵陳、款冬、知母、百合、黃精、玉竹等40餘種,此外還有黃芪、貝母、桃兒七等稀有瀕危種類。其中在低山區分布的種類主要有淫羊藿、款冬、車前子、蒲公英、茵陳、黃芪、黨參、黃精、穿地龍、柴胡等;山腰地帶分布的種類主要有秦艽、半夏、鐵棒錘、羌活、祖師麻、玉竹等;高山地區主要分布著適於高寒陰濕地區生長的黃花瑞香、泡沙參、白芍、黨參、柴胡等。
第三節東北寒溫帶、中溫帶家生和野生中藥區
本區位於中國東北部,是國內緯度最高、氣候最冷的一個自然區域。地理位置顯著地向海洋突出,屬寒溫帶、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行政區域上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東部及內蒙古東端,涉及4省(區),共86個縣(市、旗)。地貌上則包括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地區,以及三江平原。本區冬季寒冷漫長,夏季多風幹燥,秋季晴朗溫暖,熱量資源不夠豐富;年降水量較豐富,平均為400~700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長白山區東南側可達1000毫米;土壤類型主要為寒溫帶的漂灰土、溫帶的暗棕壤、黑土和黑鈣土。
東北區的藥用植物種類有1700種左右,約占全國總數的15%,以省而論,黑龍江省有藥用植物約1200種,吉林省1412種,遼寧省1300多種。主要特點是種類豐富,地道和珍貴稀有品種種類多,蘊藏量和產量大。代表性草本藥用植物主要有關升麻、牛蒡子、桔梗、地榆、朝鮮淫羊藿、赤芍、草烏、平貝母、關龍膽和人參等,其中人參產量占全國總產量95%以上。
根據東北區氣候條件的差異,同時參考地形條件和藥用植物分布的特點,可將該區分為東部山地、中部平原和大興安嶺北部山地三部分。
一、東部山地
本區北起黑龍江省璦琿附近,南抵沈丹鐵路稍北一線,東抵國界線,西鄰鬆遼平原,略呈新月形。區域內大部分為山嶺和丘陵;氣候比大興安嶺北部山地稍溫和,但冬季氣溫仍很低,寒冷期也相當長;年降水量較高,長白山地東南側可達1000毫米,丘陵穀地和低地一般在500~750毫米,是東北地區最濕潤的地區。
本區植物種類繁多,其中維管束植物2000種以上,一半為東亞特有種。特產的木本藥用植物有紅鬆、紫杉、水曲柳、馬鞍樹(懷槐)、核桃楸、關黃柏、暴馬丁香、毛榛、刺五加和刺楸等;藤本藥用植物有北五味子、山葡萄、軟棗獼猴桃、狗棗獼猴桃、葛棗獼猴桃、紅藤子(東北雷公藤)、木通、馬兜鈴及刺苞南蛇藤等;草本藥用植物有人參、長白瑞香、鈴蘭、二歧銀蓮花、北細辛、平貝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