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庵(代平)
“劉家庵”,坐落在福建省、邵武市、下王塘的小山坳上,離我家不遠。雖說叫庵,可打小懂事起,就沒有見過這庵的模樣。隻是後來跟同伴砍柴經過坳上時,看見過古代的一些磚塊和瓦礫。坳的下麵是個小山穀,山穀從下到上層層墓穴,足有九座之多。可是沒有一座逃得脫盜墓之人夢想暴富的瘋狂挖掘。現在已經沒有一座象樣的墓穴了。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劉家庵”已亂草叢生、雜木成林。可這裏留傳的故事卻經久不衰,動人心弦,讓你黯然、悲不自勝、觸目驚心……
那是1224年,宋寧宗病危。寧宗無子,立趙竑為太子。史彌遠為了達到自己掌權的目的,就聯合楊皇後將趙竑的太子之位強行給了趙昀,而把趙竑貶為濟王,出居湖州。寧宗死後趙昀繼位,年號寶慶,廟號理宗。史彌遠擔心還會有人利用趙竑作亂。於是假稱濟王有病,命門客秦天錫前往診治。秦天錫宣稱朝令,逼迫趙竑自殺,對外稱病死。趙竑死後,史彌遠剝奪了他的王爵。因湖州別稱霅川,這場事變即被稱作“霅川之變”。就這樣史彌遠成了擁戴趙昀為皇帝的最大功臣,他獨斷專行,朝政昏暗,酒色沉湎。朝政荒廢,朝廷中人敢怒而不敢言。而流傳至今,“劉家庵”的故事也正是從這樣的年代開始的……
理宗時期這下王塘叫洋塘。因為它靠近富屯溪,地勢低窪,大水一來經常汪洋一片,大水一退地勢較低的地方就成了大小不一的池塘,還好這裏的房子全是木板房,又在凹處,所以漫上村裏的水勢不急,幾乎就是死水,大水來的快,退的也快,退後洗好又是照樣的住。洋塘的人們為什麼不想辦法搬到地勢高的地方去呢?主要因為這裏有3個碼頭。這裏的人除了農活外,最重要的收入就是碼頭上裝貨、卸貨,放竹排、木排。雖然來說層層盤剝,但他們這項活的收入遠比農活要高的多。而且,銀子對現及時。所以每當有收貨、出貨這裏的人就爭先恐後去做。
洋塘的“上碼頭”主人是遠近聞名的員外——劉德明,他不但有個好碼頭,還有近千畝良田,他的雇工裏有位二十出頭的年輕小夥子長得是玉樹臨風、英俊瀟灑,才高八鬥,貌似潘安,幹活也實在賣力。而且一有時間就讀書、習字,舞劍弄棒。劉德明甚是喜歡,實在不舍他受這勞作之苦,有意讓他成為自己的乘龍快婿,無奈這年輕人就是不要他的關照,要憑自己的勞力吃飯。他越是這樣,劉德明就越是喜歡。
這年輕人叫張明輝,字子祥,洋塘人,隻因父、母得病。在他18歲那年雙雙離開人間,子祥無兄弟姐妹,便向劉德明借上了高利貸,劉德明知道他父、母治病花費了許多銀子,以5年的工錢,抵借貸的銀子,為了讓父母盡早入土為安,子祥便應允了下來。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之禍。這年冬天劉家一場大火,燒盡了他所有的家產,和囤積在碼頭岸邊的木材、及其他貨資。劉德明夫妻隻跑出個人來,等自己定過神來才想到了女兒,正想往裏衝,無奈火勢太大,夫妻哭天喊地地叫著女兒的名字。怎知道他的千金小姐卻被張明輝奮不顧身地從繡花樓上救了下來,一家三人哭著抱成一團,待管家領著雇工提著木盆、木桶跑來滅火時,劉家已經燒成灰燼。
這個火是從四麵八方同時而來的,加上天幹物燥,又是板房,而且選擇這風高月黑、風刀霜劍之夜,像是預謀許久,很明顯是仇家所為。劉德明越想越氣憤,可是自己沒有和誰這般大的冤仇啊!他忍不下這口氣,便去邵武府衙向黃正義通判報了案。
不日,案情結果就出來了。作案嫌疑人便是張明輝,“要說是他你可得有證據啊!”劉德明怎麼也不會相信是他所為,自己對他可以說是關照有佳,甚至都有讓他入贅的想法。況且他也是一個有情有意的後生,家中的髒活累活搶著做,這次火災他還冒險救下自己的女兒,不會是他,不會是他的。在府衙裏他一五一十地向通判陳述著自己如何對他的好,而他又如何地知恩圖報。而通判大人則拿出一條又一條讓他信服的理由來。“這第一是因為張明輝借了你家銀子,離還清還有三年,所以想置你夫妻於死地,將賣身契約燒毀。第二,他相中你家小姐,所以他快速地從凶猛的大火裏救出了你的女兒。所以她安然無恙,如果讓張明輝得逞,他便是最大的受益者。劉德明還是不相信黃正義所說是真的。他正想力辯,黃正義便將張明輝逮走了。
這劉家小姐叫鵝芳,芳齡二八,長得是如花似月又溫婉嫻淑不但聰慧過人,而且極具正義。他對父親說:“明輝哥絕對不會做這樣事情的,他幫了我們家多少事情啊!定是有人既坑苦了我們又傷害了他。有誰要達到這樣的目的呢?我估計黃正義的動機最大,他有權又有錢,白道黑道道道通。”劉德明一聽頭搖的像個撥浪鼓似的連忙說道:“雖然我們家在幾個月前回了他的納妾之求,張明輝又狀告他們侵吞救災錢糧。可仇恨沒有這樣大了去呀,也不至於要殺人放火啊!再說了黃正義也是個讀孔孟書之人,孔子講‘仁’,孟子倡‘義’,他怎能不懂,而且又是我們的父母官。以我估計呀,是我們的同行。俗話說的好‘同行是冤家’看見我們‘上碼頭’生意興隆,‘中、下碼頭’的吳家、蘭家不是眼睛都瞪得要暴出來嗎?”
“我的感覺告訴我這個黃大人和放火有關係。不過現在耽誤之急的就是救出張明輝。”女兒堅持自己意見,同時又在為明輝的安全思考著,明輝哥畢竟舍生忘死地救過自己啊!她十分佩服張明輝氣宇軒昂、無所畏懼、為民請命的英雄氣概。也欣賞他為報舐犢之愛,忍五年勞苦之役的心懷,而自己更加喜歡他的是勤奮學習、刻苦練功,十八般武藝樣樣皆通的俊傑英豪形象。他廣聚人緣,附近幾個村子裏的許多青年都聽令於他,他也時常教這些年輕人武功,為的是有朝一日能報效朝廷。“中、下碼頭”吳家、蘭家他們的兒子吳高、蘭林也在其中。尤其是吳高和明輝的關係更不一般,勝似親兄弟。吳高見張明輝被黃正義押去府衙,他連忙找蘭林商議此事,這時候蘭林將無意聽見吳高父親和自己父親密謀之事說與吳高。吳高一拳頭打了過去,狠狠地罵道:“為什麼不早說,要是大哥有事,看我不卸你肋骨。”蘭林滿肚子的苦水無有傾訴之地,他長長歎著氣道:“我不是不講兄弟情誼之人,畢竟和明輝是拜了把子的。可這是我們的父親啊!是我們至親的人呀!我叫父親別這樣做他也答應了,哪裏知道父親還是走上這一步,黃正義和明輝哥是水火不容的兩個人,他找到這樣的起子那還不把這顆硬釘拔了,何況他還撈取了我們兩家的許多銀兩,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