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剿匪烏龍山” (“飛毛腿”瘸)(1 / 2)

第六章“剿匪烏龍山”

1“飛毛腿”瘸

上世紀八十年代,一部根據我47軍剿匪戰跡改編的電視連續劇《烏龍山剿匪記》名噪一時。這部電視連續劇影響實在太大,提到“湘西土匪”,人們就自然而然地想起“烏龍山剿匪”。

烏龍山是個虛構的山名。電視劇的外景主要是在八麵山拍的。當年我參與整理剿匪材料的時候,並不會把清剿姚大膀與彭春林、楊永清等的故事放在一起。這幾個原型人物背後都有曲折的經曆。

電視連續劇《烏龍山剿匪記》裏的幾個主要人物,基本上有原型。田大榜無疑就是晃縣匪首姚大膀,“獨眼龍”正是YS縣土匪頭目之一彭春林的綽號,四丫頭應該是指和芷江匪頭楊永清、曾慶元有關聯的黃玉姣了。

說到湘西最有名的幾個土匪,姚大膀坐不上頭把交椅。論名氣,他不算最大。論官階,他一生當“山大王”,1934年***為了堵截紅軍,封他為“晃縣鏟共總隊副總隊長”,但他實際上仍是個“土鱉”。論戰鬥力和軍事才能,他也遠不如師興周。

但他卻實實在在是一個不能忽略的特色鮮明的匪首。

姚大膀是晃縣楊家橋人,從小體格健壯,膀子又大又圓,人稱“姚大膀”。他姚家世襲為匪,到姚大膀這一代,已是第24代“嫡傳土匪”——他是個徹頭徹尾的“根正苗紅的土匪”。

姚大膀生性多疑,謹慎小心,據說他有一次搶劫古廟時發現一箱香,令人背著那一箱香逃竄。匪兵不解香有何用。原來,姚大膀每次睡覺時都要把一小截香夾在腳趾間。燒到香盡,他就要挪窩。所以行蹤飄忽不定,***數次剿他,都無法探得他的藏身之處。

1950年,他已82歲。他身子骨硬朗得很,柔韌性極好。82歲的人,疾跑能攆得到獵狗,攀岩能賽得過山中的獼猴。人們稱他的兩條腿為“飛毛腿”。關於姚大膀的養生之道,眾說紛紜。有人傳說,他的匪窩裏抓有兩個少女。每晚,他在每個少女的****都塞進一顆野果,有時是紅棗,有時是山棗,有時是板栗,有時甚至是獼猴桃。野果在少女的****存一夜,第二天他早上空腹吃下。總之,他身體矯捷是不爭的事實。***曾派隊伍剿他,剛還見他在這座山頭一閃,正準備下令開槍掃射,卻聞身後另一座山頭傳來他的笑聲。

有人說姚大膀成了“山精”,常有鬼幫神助。據說,有一天晚上,***派了整整一個團的兵力包圍住他的匪巢。姚大膀當時正在打牌。桌上的桐油燈芯突然結了個“燈花”。他立即感應到有險,於是吹滅桐油燈翻上了屋頂。***兵衝進屋抓了他的同夥,而他卻像豹子一樣縱身跳到圍牆外的一棵老樹上,再像猿一樣從這個樹幹躍到那個樹幹,逃得無影遠蹤。還有一次,住在晃縣縣城的另一個大土匪張本清約他商事。他答應第二天一早赴會。但前一天晚上,他聽到山溪晨的娃娃魚慘絕的啼哭聲,心感不祥,沒有赴會。而那一次正是張本清安排了人埋伏在會場,準備射殺他。他說,是山神叫娃娃魚給他報信,救了他一命。

姚大膀在山裏,如同井底之蛙,隻知***奈他不何,便以為正規軍都不是他的對手。聽說人民解放軍解放了晃縣縣城,他以為是天上掉下肥肉。他狂妄地宣稱:“這是山神給我送槍炮來了!”

1949年11月,我47軍140師419團進駐已經解放的晃縣。第二年2月,按上級命令,419團參加全軍中心地區剿匪任務。團黨委決定,團部由一分二,分別設在懷化榆樹灣和晃縣。團直和1營、2營隨團長開往懷化圍剿土匪張玉林。晃縣分部由副團長負責。

留守在晃縣的隻有兵力不齊的3營。當時國際形勢已很緊張,3營戰士大多是朝鮮人,上級命令調朝鮮同誌回他們的祖國。這樣,3營的兵力僅餘一小部分,且所餘官兵大部分是北方人,到湘西後水土不服,不少人在“打擺子”[即瘧疾。]。副團長王滿倉也是“打擺子”的病號之一。

在兵力極其缺乏的情況下,王滿倉把步槍連和迫擊炮連改編成兩個步兵連,以補充3營兵力。同時大力吸收本地青年入伍。為了免遭土匪蹂躪及躲避土匪搶親、逼婚,十四五歲的山姑參軍特別踴躍。這些姑娘大多安排在衛生隊和話務隊。

團部一分為二的消息不久就被土匪獲知。姚大膀大喜過望,揚言要攻下縣城。他勾結GZ萬山地區的匪首楊國政、黃道司的匪首肖宗槐、芷江的匪首蒲老翠和晃縣本地其他匪股頭目蒲德美、蒲昭義、蒲德厚及姚本邦、姚芳菲、楊天雄等,密謀策劃與隱藏在縣城的軍統特務和反動分子互相勾結。他們經常在城郊打信號。攻防之戰如箭在弦上,一觸即發。

留守晃縣的副團長王滿倉並非等閑之輩。他是GS中威人,自小就成了孤兒,跟隨母親討飯。14歲時參加******領導的紅軍,走南闖北經曆了無數大仗惡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