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長補短

【釋義】取別人的長處,補自己的不足。

【出處】戰國·孟軻《孟子·滕文公上》。

戰國時期,滕文公當滕國太子的時候,有一次出使楚國。他路過宋國,拜見了孟子。孟子給他講了人性本是善良的道理。

太子從楚國回來的時候,又在宋國拜訪了孟子。孟子說:“您不相信我的話嗎?天下的真理隻有這麼一個,成是個勇士,他曾對齊景公說:‘你是個男子漢,我也是個男子漢,我為什麼要怕你呢?’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顏淵曾經說過:‘舜是什麼樣的人,我就是什麼樣的人,有作為的人都可以像他那樣。’公明儀曾說:‘文王是我的老師,周公也是應該信賴的。’現在的滕國,假若把土地截長補短,周邊之長也將近50裏,隻要實行仁政,仍然可以把它治理成為一個很好的國家(今滕,絕長補短,將五十裏也,猶可以為善國)。”

成語“取長補短”即由“絕長補短”演化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