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九、疾病防治技術(2 / 3)

皮下注射:使用與肌肉注射同號的針頭。提起脅部或腿內側鬆弛的皮膚,斜向(呈一個銳角)插入針頭。也像肌肉注射那樣先抽血,無血就進行注射,如果操作正確,當推動活塞時,皮下出現一個水皰(皰疹)。

2.常見疾病治療

(1)羔羊痢疾

診斷

7日齡以內的羔羊劇烈腹瀉,初如麵糊後如水,有血便、惡臭。病羊低頭拱背,臥地不起,1~2天死亡。或腹脹,排少量稀糞或血便,癱臥,呼吸迫促,口流白沫,頭向後仰,體溫在常溫以下,幾小時或十幾小時死亡。剖檢回腸出血、發紅並有潰瘍,腸內容物呈血色,腸係膜淋巴結腫脹、充血或出血,心包積液。

預防

對懷孕後期的母羊要加強飼養管理,冬季做好保膘保胎工作。產房應保持清潔衛生,陽光充足,通風良好,溫度適當,地麵鋪上墊草。羔羊出生後搞好護理,斷臍時要搞好消毒,把初乳擠去數滴後再讓羔羊吸吮。在本病流行地區,母羊懷孕後30~40天注射三聯四防滅活疫苗。羔羊產後12小時喂土黴素0.2~0.3克,或加喂胃蛋白酶0.2~0.3克,用蜂蜜調成舔劑塗舌麵服用,每天1次,連用2~3天,可防止發病。

治療

磺胺脒1克,鞣酸蛋白0.2克,碳酸氫鈉0.2克,蜂蜜調服,每天2~3次。同時每天肌肉注射青黴素80萬國際單位,1日2次,至痊愈。

先灌服6%硫酸鎂(含福爾馬林0.5%)溶液20~30毫升,6~8小時後再灌服1%高錳酸鉀溶液10~20毫升,第2天上午再服用20毫升,下午再服10毫升。

(2)羊口瘡

診斷

口唇等處皮膚和黏膜形成丘疹、膿皰、潰瘍和結成疣狀厚痂,使羊不能采食,日趨衰弱而死。傳播迅速,流行廣泛,發病率高。

預防

本病主要通過創傷感染,因此要保護山羊皮膚、黏膜不發生損傷。羔羊口腔黏膜嬌嫩,不能飼喂過硬的飼草飼料。發現病羊要立即隔離,汙染的羊舍、用具可用2%燒堿水或10%石灰水消毒,墊草燒毀。病羊放牧過的草地不要去放牧。羔羊出生1~2周內接種羊口瘡疫苗。

治療

洗淨血汙後塗上青黴素-呋喃西林軟膏,每天1~2次。

塗擦碘甘油:碘片5克、碘化鉀5克,置75%酒精100毫升溶解後,加入甘油10毫升,塗於瘡麵。

注射用青黴素鉀鹽80萬~160萬國際單位、病毒唑(100毫克/毫升)2毫升、地塞米鬆(5毫克/毫升)1毫升、維生素E0.5~1.5毫克,肌肉注射(羔羊用量為成年羊的一半),每天2次,連用3天。

(3)羊消化道線蟲病

診斷

該病為寄生蟲病,是寄生於羊胃腸道內的多種線蟲混合感染引起的。病羊貧血,消瘦,被毛粗亂無光,精神萎靡,放牧時離群,嚴重時臥地不起。常見大便秘結,幹硬的糞中帶有黏液,下頜水腫。一般病程數月,後期消瘦而死亡。

預防

定期驅蟲,一般每個季度驅蟲1次,嚴重時可2個月驅蟲1次。

治療

左旋咪唑,口服劑量每千克體重8毫克;丙硫咪唑,口服劑量每次每千克體重5~15毫克;伊維菌素,皮下注射每次每千克體重0.2毫克。

(4)羊焦蟲病

診斷

本病是由巴貝斯蟲引起的羊血孢子蟲病,主要發生在4~6月份,高峰期為5月份。本病以羔羊發病率最高。特征為發熱、貧血、血尿、黃疸和虛弱。病羊初期體溫升高到41℃左右,糞便幹燥,後期拉稀。糞便中混有血樣黏液、惡臭,伴有血尿。後期病羊迅速消瘦,反芻停止,虛弱,臥地不起。

預防

選用多種殺蟲劑或人工進行滅蜱,防止蜱叮咬羊而傳染,定期驅蟲。每年發病季節到來之前,對羊群用藥物進行預防注射,每20天1次,藥物可選用國產血蟲淨,每千克體重5毫克,用蒸餾水配成2%溶液,臀部深層分點肌肉注射。

治療

國產血蟲淨,每千克體重5毫克,用蒸餾水配成2%溶液,臀部深層分點肌肉注射,每天1次,一般注射3次為1個療程,療效為100%;阿卡普林,每千克體重2毫升,用蒸餾水配成1%溶液,皮下注射1次即可;用黃色素靜脈注射或口服焦蟲片。

(5)瘤胃臌脹

診斷

瘤胃臌脹是急性瘤胃擴張,充滿食物,使胃的正常容積增大,胃壁擴張,食物停滯瘤胃引起消化不良的疾病。該病臨床特征為反芻、噯氣減少或停止,瘤胃急劇膨脹,硬實,疼痛,瘤胃蠕動極弱或消失。

預防

避免大量采食開花前幼嫩多汁植物如苜蓿、紫雲英、金花菜、三葉草、鮮山芋藤、蘿卜纓、白菜葉等易發酵飼草,或養分不足粗飼料,如玉米秸稈、幹草以及黴敗飼料,或過多采食幹精料等。

治療

應消導下瀉,止酵防腐,糾正酸中毒,健胃補充液體。

消導下瀉:可用魚石脂1~3克、陳皮酊20毫升、石蠟油100毫升、硫酸鎂50克,加水500毫升,1次灌服。

糾正酸中毒:可用5%碳酸氫鈉100毫升靜脈注射,為防止酸中毒繼續惡化,可用2%石灰水洗胃。

心髒衰弱時,可用10%安鈉加5毫升或10%樟腦磺酸鈉5毫升,靜脈或肌肉注射。

呼吸係統和血液循環係統衰竭時,可用尼可刹米注射液2毫升,肌肉注射;必要時可用10%葡萄糖注射液200毫升、10%氯化鈉注射液50毫升,靜脈注射。

(6)山羊傳染性胸膜肺炎

診斷

該病是由支原體引起的一種高度接觸性傳染病,其臨床特點為高熱、咳嗽、胸和胸膜發生漿液性和纖維性炎症。冬夏流行,在20天左右即可遍及全群。體溫40~42℃,咳嗽,呼吸迫促,流黏性、膿性鐵鏽狀鼻液,肺部聽診有撚發音、叩診實音且有疼痛,眼腫,流膿性淚,精神委頓,廢食,流涎。剖檢可見肺有大小不同實變,切麵呈大理石狀流血液,胸膜粗糙,常與肋膜、心包黏連,胸腹腔積液500~2000毫升,遇空氣凝結。取心血、滲出液塗片瑞氏或美藍染色鏡檢,可見絲狀支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