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然若揭

【釋義】昭然:清楚明白;揭:高舉。形容事情的真相或本質都已披露出來,暴露無遺。

【出處】戰國·莊周《莊子·達生》。

孫休是春秋時魯國人,他的老師名叫扁慶子,師徒倆常在一起研究問題,其中討論最多的是關於修身處世的學問。一天他又來到扁慶子家,進門後就唉聲歎氣地說:“我的命運真不好。在田裏種莊稼,卻得不到好收成;到朝廷去作官,又遇不到賢明的君主;我被放逐到鄉間,還要遭到鄉官的嫌棄。我究竟有什麼過錯得罪了老天,才遭到這樣的惡運?”

聽了孫休的話,扁慶子非常同情,安慰他說:“你知道聖人如何確定自己的行為嗎?他們非常清高,所以能忘記腹中肝膽的存在,對外麵發生的事情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心胸中坦蕩蕩,一粒灰塵也沒有,就像生活在塵世之外。”

接著,扁慶子談到了孫休:“可是你呢,盡想著俗人的事情,表達自己的欲望,炫耀自己的才能又是那麼明顯,就像高舉著太陽和月亮行走那樣明白清楚。這怎麼能做到像聖人那樣呢?你的身體長得很完全,五官一個也不少,生下來後沒有因為病或天災變成聾子、瞎子、跛子,又生兒育女,享受天倫之樂,這不是已經很好了?你還有什麼理由怨天尤人呢?你回家冷靜地想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