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何容易

【釋義】原指臣子向君王進言很不容易。現多指事情做起來不像嘴上說一下那樣容易。

【出處】漢·司馬遷《漢書·東方朔傳》。

漢武帝上任不久,就開始搜羅人才,下令全國知情的人推薦。東方朔聽說後,決定毛遂自薦。他曆盡千辛萬苦,來到長安後,被任命為“常侍郎”。

漢武帝曾下令要把長安附近一大塊土地劃為上林苑,作為皇家遊獵區,東方朔竭力反對,他認為這樣做是“上乏國家之用,下奪農桑之業,棄成功,就敗事,損耗五穀”。武帝沒有聽取他的正確意見。又有一次,東方朔上書提出耕戰強國的建議,又未被采納。為了諷諫漢武帝,東方朔寫了一篇《非有先生之論》,虛構了下麵的故事:

非有先生在吳國當了三年官,默默無言,從不發表什麼政見。

國君吳王很奇怪,就對他說:“先生如果有高明的見解而不談出來,就是不忠;如果談出來我不采納,就是我不明。先生什麼看法也不談,難道是我不明嗎?”非有先生隻是連連作揖,仍不開口。

吳王說:“談談吧,我一定誠心聽取。”

非有先生歎了一口氣說:“臣下向君主進言談何容易啊!”

接著,他舉例說:“夏朝的諫臣關龍逢再三向夏桀直言進諫,卻被殺害;商朝忠臣比幹屢次勸諫紂王,卻被剖腹挖心。這樣看來,臣下向君主進言真是不容易啊!”

非有先生又舉出一些奸臣靠阿諛逢迎而飛黃騰達和一些賢臣因主上昏庸而避世的例子,然後重複地說:“臣下向君主進言談何容易啊!”

後來,非有先生又講了周文王采納賢臣的主張,使國家興盛強大的事例。

吳王聽了這些話,深受感動,從此,決心聽取所有的合理建議,改革政治,勵精圖治,不久,吳國就強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