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裏士多德

亞裏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古希臘斯塔吉羅斯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他是柏拉圖的學生,但他反對柏拉圖的唯心論。他的知識十分淵博,是古代世界最有影響的學者之一,被人們稱為“百科全書式的學者”。

亞裏士多德和蘇格拉底、柏拉圖一樣都是古希臘最有名的思想家,不過他的學問和著作遠遠超過了他的兩位前輩。

從師柏拉圖

公元前384年,亞裏士多德出生於希臘北方的小城斯達吉拉。當時希臘北方在馬其頓的統治下。亞裏士多德的父親尼各馬可斯是馬其頓國王阿敏塔斯的宮廷醫生,與國王有較深友情。母親家族在優卑亞島的卡爾基斯城廣有財產。亞裏士多德的家庭不光富有,而且還很有地位。

受父親的影響,亞裏士多德從小就喜愛生物學和醫學,而且自幼養成了專注事實、尊重經驗的品格和作風。醫學向他顯示了生命的奧秘,激發了他強烈的好奇心。父親生活在宮廷中,亞裏士多德幼年有隨父進宮,與宮廷接觸的機會。據說幼時曾與腓力普一起玩耍過。

國王阿敏塔斯於公元前369年死去,宮廷內爆發了奪位之爭。叔侄間相互殘殺,曆時10年。在此爭鬥之初,老尼各馬科就離開了鬥爭慘烈的王宮,回到故鄉。不久,老夫婦雙亡。這時,亞裏士多德尚未成年。

父母早亡,幼年的亞裏士多德由姐姐阿裏木奈絲苔和姐夫普洛克塞諾斯撫養,二人對弟弟的教育十分關心。

公元前367年,剛剛17歲,求知欲極旺的亞裏士多德告別姐姐、姐夫。離開故鄉,負笈遊學,到了當時的文化中心雅典,投入正處在鼎盛時期的阿加德米學園,師事柏拉圖。

亞裏士多德到來之時,雅典有兩所著名的學校,一所是由著名演說家蘇格拉底所創辦的修辭學校,另一所是柏拉圖所創辦的哲學學校。這兩所學校相互競爭著,但它們的目標是相同的,都是為全希臘各個城邦培養從事社會政治活動、管理國家的人才。

柏拉圖學園的學生大多是貴族子弟。主要課程是數學和哲學。教學方式是講演、對話和考問等等。這個學園在柏拉圖的主持之下,盛名遠播,成為當時希臘文化的中心。

亞裏士多德剛到雅典,一下子便感到這裏的生活與北方完全不一樣。這裏氣候溫暖,土地肥沃。地中海的熱風暖雨使這裏的大麥、小麥、橄欖、檸檬、棕櫚都能得到茂盛的成長。亞裏士多德常和同伴到海邊去看日出日落,領略那幻麗燦爛的光照,水晶似的浪花,寶藍色的海水,這裏的山山水水使他心醉神迷,仿佛置身在仙境。

柏拉圖學園的課目內容和教學方式,是使學生在聽課之外有相當時間獨立進行研究和思考,同時在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也經常展開廣泛深入的探討。

亞裏士多德在這樣良好的自然環境和學術環境中學習、研究。亞裏士多德稟賦很高,智力過人,思維敏捷,談話機智,用詞清晰明暢,雖然有點口吃,但平時討論問題時,他總有一種很強的說服力。他的求知欲特別強,學習非常刻苦用功。在柏拉圖學園期間,他就已開始獨立研究各種學問,並且卓有成就。

亞裏士多德常常和同伴們在練身場上,在廊廡下,在林間小道上,三三兩兩討論問題,孜孜不倦。那在智力和學識上遠遜於亞裏士多德的人中間,有的因為在討論中輸了理,有的因為嫉恨,就攻擊他是個夜郎自大的家夥,傲慢而蠻橫。但是更多的朋友讚賞他,理解他,因此他也擁有更多的友情,並對自己的研究充滿信心。

亞裏士多德因為家庭富裕,平常很講究衣著打扮,注意儀表修飾,因此在生活上也很惹人注意。雖說他是一個溫文爾雅、和藹可親的人,但有人卻把他看成是花花公子,惹得他的老師柏拉圖也很不滿意,批評他說:

“你呀!太注意衣飾打扮了,都超過你對智慧學識的愛好了。”

但是柏拉圖又特別欣賞他的這位高足的不凡才華,因此又幽默地說:

“看來,我的學園是由兩部分構成的:一部分是我的學生的身體,一部分是亞裏士多德的頭腦。”

有一次,亞裏士多德和朋友們談到人生的幸福問題,大家議論紛紛,各說各的想法。無非是事業的成功啊,有一個健美的體魄啊,具有美德啊,等等。

柏拉圖的侄子斯皮優西帕斯認為,這些物質欲望都是可鄙棄的,隻有苦行絕欲,放棄肉體上的快樂,在精神上得到解脫,才是真正的幸福。

另一位同學尤多薩斯則認為隻要人感到快樂,包括各種物質欲望的滿足,諸如音樂、飲食、美色等,就是最高的幸福。

亞裏士多德說:“親愛的朋友們,你們說得都有道理。但是,對於人類來說,幸福存在於一種充滿智慧的行為和沉思的生命中。隻有在這種幸福中,人們才能實現自己,才能美化自己的生命。”

齊諾克拉特斯不解地問他:“那麼,什麼才算是一種智慧的行為與沉思的生命呢?”

亞裏土多德說:“我們要想使自己成為不朽,就要盡力借助我們生命中最高貴的部分去生活。理性就是每個人的本質,是人最可靠最高貴的部分。因此,對於人,符合於理性的生活就是最好的,最愉悅的。因為理性比任何其他事物更可使人成為人。因此,這種理性的生活,也就是最幸福的生活。”

亞裏土多德對於幸福的理解是真誠的,表現在他身上最突出的就是強烈的求知欲。他的一生幾乎都是滿懷著熱忱和專注的精神去研究學問,正是出於對這種真正幸福的追求。他激動地對朋友們說:

“我深深相信人天生就有求知欲。每個人的心靈活動就是一種生命力的表現。智慧的獲得是一種喜悅。當自己這種願望得到實現時,他才真正成為一個人。”

雅典近郊的柏拉圖學園,既有高大建築,又是一座風景優美的花園。柏拉圖主持學園40年。在後20年中,亞裏士多德就在他的門下學習、研究,後來還擔任柏拉圖的助手,講授修辭學等課程。柏拉圖非常重視亞裏士多德的智慧和才學。亞裏士多德也尊敬和熱愛自己的老師。他感到柏拉圖的學說和為人就像磁石一樣吸引著他。

柏拉圖除了講演,更多的是采取對話和考問學生的教學方式。那時的希臘正是一個新學說層出不窮的時代,好像人們都有一個精細、巧妙而機智的頭腦,生性好奇,喜歡思索,對於數學、哲學這種抽象的學問特別喜愛,對於事物的原理尤其喜歡窮源溯流。亞裏士多德在這方麵更是一個出類拔萃的人物。因此,在長期探索研究過程中,他對於前輩的學說經常提出疑問和詰難,這幾乎成了他的一種學術個性。時間長了,甚至涉及到柏拉圖學說中的一些根本問題。

柏拉圖的哲學思想的核心是“理念論”。他認為,在物質世界之外還有一個理念世界,是永恒不變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這個理念世界產生的。

柏拉圖對弟子們解釋說:“譬如‘床’這個東西,先是思想上有了一個床的原型,這是神給予的。然後,才有木匠依照這個思想的原型製造出來個別具體的床,也就是人們生活中用的床。最後,才有畫家模仿這個事物畫出來的床。這三種床,隻有第一種是真實存在的,永恒不變的。後麵兩種是思想的影子,是模仿出來的,並非真實存在。”

柏拉圖的侄子斯皮優西帕斯、弟子齊諾克拉特斯都信服地讚揚說:“老師講的真精深啊!”

亞裏士多德卻說:“不,這個問題我想了很久。我認為真實存在的床就是木匠製造出來的這個具體的床。不能設想,在看得見的床之外,還存在一個抽象的普遍的床。這樣的說法不能幫助人們認識世界,反倒給人們的認識增加了困難。”

於是,亞裏士多德進一步向柏拉圖請教:

“老師,我們換一個問題來說。一切生物是如何有生命的呢?或者說,一切生物的生機、靈魂又來自何處呢?”

柏拉圖睨視著亞裏士多德,他對這位弟子懷著一種又愛又惱的複雜感情。他知道,這會兒,這個桀騖不馴的學生又提出了一個古怪而麻煩的問題。但他還是耐心地解釋說:

“生命是當靈魂進入身體時開始的。人的靈魂可以分兩部分。一部分是不朽的,指理性部分;一部分是要隨著肉體死亡而消失的,是指激情與情欲部分。靈魂遠在身體之前早已存在,並且在生物死亡後,靈魂也還仍然存在。”

亞裏士多德恭敬地,但是胸有成竹地答道:“老師,我過去一直接受你這個教導。但是經過長期反複思索。我以為並非如此。我是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理解這個問題的。我以為生命不可能來自身體之外。它不可能離開身體而存在。因為它與身體是不可分的,是無法借著某種東西而進入身體的。”

柏拉圖有點不高興:“依你說,靈魂到底又是什麼呢?”

“我認為,靈魂可以理解為一個自然有機體所實際擁有的能力,包括營養、知覺、運動、思維、欲求、想象、記憶等等。靈魂是本質的東西,現實的東西。因此,有了靈魂,一個自然物體就能成為活物。它是一個物體內部潛存著生命意義的一種實體。”

亞裏士多德是從生物學、心理學的角度作解釋的。當時希臘還沒有這兩門獨立的學科。亞裏士多德後來長期所做的生物學研究開創了這門學科,也為創建心理學作出重要貢獻。柏拉圖是一位哲學大師,他本身對自然科學並無多少研究,但他鼓勵弟子們廣泛從事各種學科研究,包括對於自然科學的研究。在柏拉圖學園裏,已經開始注意對動植物的分類研究。

但是,聽了亞裏士多德的話,柏拉圖沉吟很久,微笑說:“亞裏士多德真是一匹馬駒……”

現在,柏拉圖的最優秀的弟子亞裏士多德對於老師的理論提出不同意見的事情發生得愈來愈多了。柏拉圖學園裏隱隱出現一種不安的氣氛。有人好心勸說亞裏士多德,不要再和老師過不去了,總是和老師這樣辯論是不好的。也有風言風語,說亞裏士多德學了柏拉圖的學問,現在回過頭來那麼無情,故意非難老師,這不是做人的正道。

亞裏士多德是一個把追求知識看成生命一樣的人。他隻是喜歡研究學術問題,對於老師,絲毫不存半點芥蒂,所以聽了這些傳言,覺得很無聊,但他還是很誠摯地對他的朋友們說:

“雖然柏拉圖和真理都是我所尊重的,但神聖的職責使我更尊重真理。”

這句話傳播開來以後,就是我們後來所熟悉的“我愛我師,我更愛真理”這句名言。

柏拉圖去世後,亞裏士多德寫了一篇動人的挽歌,稱頌“柏拉圖的一生與他的思想成就證明他是世上絕無僅有的完人”。他是真心愛戴自己老師的。

“求知是人的本性”

在柏拉圖去世後的第二年,公元前347年,亞裏士多德和同伴們從雅典啟程,東渡愛琴海。

在愛琴海飄泊了數天之後,到了阿塔尼斯,赫米亞斯用很高禮儀來接待亞裏土多德一行。赫米亞斯對亞裏士多德尊重而恭敬,因為當年在學園時就是好朋友,赫米亞斯還聽過亞裏土多德講課。赫米亞斯本人既是馬其頓的朋友,又是哲學愛好者,對亞裏士多德的學問和為人從來就是非常敬仰和欽佩的;阿塔尼斯又與亞裏士多德的家族有淵源關係。由於這許多原因,赫米亞斯對於亞裏士多德的到來顯得特別高興。

有一天,赫米亞斯專門宴請亞裏士多德。他要把自己的侄女琵蒂亞斯嫁給亞裏士多德。琵蒂亞斯是一位年方20的女孩子,頗有小亞細亞人的風情美貌。亞裏士多德高興地答應了。這位學究先生今年37歲了。他對此還有一番講究。他從生物學原理出發,研究了男女生殖能力和種族繁衍的關係,認為男子最佳結婚年齡就是37歲,然後娶一個20來歲的少女作妻室是最理想的婚配,既有益於男女健康,又能使後代更為強健。

赫米亞斯聽了哈哈大笑,說:“你真是一個書呆子,什麼事情到了你的手裏,都有一套理論。”

亞裏士多德結婚以後,夫婦相敬如賓,感情很深。亞裏士多德長期過著緊張而寂寞的書齋生活,現在遠離正在動亂喧鬧的雅典城邦,在這個幾乎與世隔絕的小城,有了一個溫馨的家和溫柔體貼的妻子,日子過得平靜和美,精神上感到從未有過的放鬆和寧靜。

亞裏士多德有一個基本思想,認為人天生有所不同。主人和奴隸的關係,就像靈魂與軀體一樣,應該是靈魂統治肉體,理性統治情欲。有的人賦有理智和遠見卓識的才能,生來就是主人;有的人有一副強壯的體魄,可以從事體力勞動,天生就是奴隸。

他對琵蒂亞斯說;“我詳細考察了男女的區別,男子天生比女子強壯,而女子天生柔弱,所以,男人領導,女人被領導。這個道理也同樣必然地適用於整個人類。”

琵蒂亞斯說:“親愛的丈夫,你就是我的主人。我將終生侍奉你,為你生兒育女,做你的好妻子。”

亞裏士多德這種主張今天看來當然是過時了。但是,這個平時耽於沉思的學者對妻子卻充滿熱情和摯愛。後來昆蒂亞斯生了一個女孩,取母名也叫琵蒂亞斯。

亞裏士多德研究的範圍十分廣泛,在自然科學方麵,他對動物學和生物學的研究最為出色。

公元前347年至公元前335年,他在愛琴海岸進行了動物學和生物學的研究。

在廣泛研究動物的基礎上,亞裏士多德寫了一本專門的著作《動物學研究》,在這本著作裏,他提到了500多種動物,其中有50多種是經過他解剖的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