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張無為而治

老子的“道論”,基本上可概括為“天道自然觀”。所以老子的人生哲學和政治哲學基本是人當法道,順其自然。治理國家呢?他認為最好是采取“無為而治”的辦法,過自由自在的生活,用無所作為聽其自然發展的辦法。來達到治理好國家的目的。在老子看來,虛無的東西才是最有用的東西,無為正是有所作為,“無為而無不為”,就是這個意思。老子反對用刑、禮、智這些東西來治理國家,他反對加重人民稅收,反對擁有強大的兵力,他說過:“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誌於天下。”他也反對工商業,反對知識和文化。

當然,老子的社會曆史觀是不現實的。他為了反對當時的剝削製度,從而反對一切社會製度;為了反對剝削階級的文化,從而反對一切文化;為了反對欺詐,從而反對一切知識;這是他錯誤的地方。他以為隻有拋棄了智慧,人民才有百倍的利益,隻有拋棄了文化學問,才能免於憂慮,這種愚民政策,也被後世的統治階級所利用。

那末,老子所向往的理想世界是什麼呢?是小國寡民的原始社會。他說:“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複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八十章)老子這一設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民迫切要求休養生息和減輕剝削的願望。老子還說過,人民為什麼過著饑寒的生活呢?是“以其上食稅之多”。又說“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這反映了老子政治思想中的進步因素。但是,小國寡民的理想,卻是幻想,它是違反社會曆史發展規律的。盡管他的方案是錯誤的,我們應當看到,老子的這一舉動是抨擊剝削製度的不合理,它對後世的進步思想家、空想的社會改革家卻有著深遠的影響。

相反相成

老子學說的精髓,是他光輝的辯證法思想。老子觀察了自然界的變化,生與死、新與舊的相互關係,觀察了社會曆史與政治的成與敗、福與禍等對立的雙方的相互關係,發現了事物內部所具有的一些辯證規律。他所說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句話,說明了禍福之間並不是永恒不變的。

《老子》一書中,還深刻地論證了相反相成和物極必反的道理。老子說過,有和無是彼此相生的,難和易是彼此相成的,長和短隻有彼此比較才能顯現出來,不同的聲音產生諧和,前後互相對立而有了順序。總之,老子承認事物是在矛盾中發展的。

物極必反,事物在變化中向它相反的方麵過渡,到了一定的時候就完全成為相反的東西。老子說過,向相反的方向變化,是道的運動。他一再告誡統治者,必須去掉那些極端的、過分的措施,否則,會使事物走向另一個極端,結果就會喪失天下。因此,他認為高明的統治者為了使自己能保住地位而不向相反的方向發展,必須懂得以柔弱勝剛強的道理。為了證明以弱勝強、以柔勝剛的道理,老子舉了許多的例子。他經常用水的品質來比喻自然力量的偉大,比喻人類高尚品質。他說:“天下莫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七十八章)。意思是說,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了,而攻擊堅強的力量沒有能勝過它的。他又舉例說,軍隊強大了就會破滅,樹木強大就會摧折。但他把弱能勝強,當作絕對的規律,不能認識這種互相轉化不是無條件的,而是有條件的。盡管如此,老子認為在發展過程中柔弱的是不可戰勝的,這對於促使人們認識新生的力量是不可戰勝的道理有著積極的意義。

老子還初步意識到量的積累可以引起質的變化。他說過,大樹是由細小的萌芽產生的;九層的高台,從一堆泥土築起;千裏的遠行,必須從腳下的第一步開始。

當然,老子的自然辯證觀是直觀的、原始的、樸素的,缺乏科學的論證。同時,他的辯證觀缺乏不可調和的鬥爭精神。他雖然認識到矛盾是發展的根源,但卻不強調鬥爭,甚至主張不爭。這是他受了時代和階級的限製。盡管如此,我們自然應該看到,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傳入中國以前,在古代的哲學家中老子確是具有辯證法思想的偉大的哲學家,他的這些光輝的思想火花,是值得我們珍視的一份曆史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