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

勤奮好學的青年時代

王充,字仲任,公元27年出生於會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一個寒庶之家。

他祖籍原來是魏郡無城(今河北大名東)人,因為先祖在軍中立了大功,就受封於會稽,但因為先祖在朝中的變故,所以僅僅一年就被削去官職,從此過上了以“農桑”為業的生活。

但王充的祖輩們不失做人的耿直,因此得罪了當地的豪門們。他祖父王泛擔心與地主豪強傘結下結下怨仇,全家又被迫搬到上虞。王充出身低微,祖輩、父輩又富有反抗精神,無疑對他的性格有一定影響。

童年的王充,不像一般的兒童那樣喜歡遊戲打鬧。6歲時,父親就開始教他認字。這時的王充恭厚孝順,對人很有禮貌,很得父母的喜愛和鄰裏的誇讚。王充8歲時進書館學習。當時書館裏有100多名學生,幾乎每個學生都因為調皮或背不出書而受到先生的責打,惟獨王充除外。他學習十分認真,除完成老師安排的課程外,還練習書法和文章,很得老師的喜愛。再大一些,他就在空閑時間學習《論語》、《尚書》等儒家經典,一天能背誦上千字,不久就把許多經書讀完了。少年時代的王充,不僅酷愛讀書,善寫文章,而且品行修養、為人行事都受到周圍人的一致稱讚。

公元41年,15歲的王充由於學習優秀,被保送到全國最高學府洛陽太學深造當時的太學,主要宣揚君權神授等一些經學迷信,王充對這些官方的統治思想十分感。與其他的儒生不一樣,他喜歡博覽群書,並不局限於幾部儒家經書,更不死守儒生對經書的解釋,喜歡獨立思考。

18歲左右,王充曾拜當時著名的史學、儒學大師班彪(《漢書》作者班固的父親)為師。很快,他便辭別老師,自己進行研究。因為貧困買起書,他常常到街市上閱讀別人出售的書籍,在心裏默默背誦,日積月累,他的學問有長進,諸子百家無所不通。王充除了熟讀諸子百家之外,對其他學科也很在意。如,雲雨、雷電的形成;空氣濕度與琴弦張力的關係;潮汐與月亮運行的關係等。

洛陽是當時全國的政治中心,也是各種學說和思想辯論鬥爭的中心。那裏的讀書人的思想比較活躍,對於儒家經典也敢於發表不同的看法,進行爭辯。漢章帝怕這種自由的學術風氣會影響他的專製統治,決定要統一大家的思想,於是他親自到太學裏去講經,要求大家按照他的意思來學習儒家經典,不許傳播別的內容和意義。

他千方百計的加強思想統治,還親自在白虎觀召開了一次儒生大會,討論對《詩》、《書》、《易》、《禮》、《春秋》等儒家經典的不同看法,最後由他判定,判定誰講得對,誰講得不對,規定以後所有講學的人,都必須按照他認為對的意見去講。他還把白虎觀大會的內容,交給當時著名的史學家兼文學家班固去整理,寫成一本題為《白虎通義》的書,讓廣大儒生學習。這激起了很多讀書人的爭辯。

王充在那裏遊學達十六七年之久,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逐漸衝破了官方儒學的束縛,確立了自己的唯物主義思想體係,並以此為出發點來解釋自然和社會現象,並用曆史進化論離點來論證社會治亂問題。永平二年,漢章節帝親臨太學講解經書,鼓勵大家抒發自己的見解,許多當時著名的學者互相辯論,圍觀者達上萬人,堪稱學術界一樁盛事。王充也前往觀戰,並因此作《六儒論》。

專著《論衡》

不久後,王充返回家鄉教書,並在縣、郡、州裏做過一段時間的小官,負責管人事等工作。

淵博的知識,能培養出美好的情操。王充對自己要求十分嚴格,他從不賣弄聰明去追求俸祿,不為個人利益去拜見長官;經常說別人的長處,從不炫耀自己;結交朋著重品德和才能,跟自己不是誌同道合的人在一起,他寧可整天不發一言。由於不同流合汙,他曾遭到誣陷。再加上經常與長官意見不合,他便自動辭去了官職。麵對仕途的坎坷,人情的虛偽和統治者的昏庸無能,王充選擇了不合作。他幹脆閉門不出,斷絕了一切禮節性的往來,專心致誌地從事著述,分別寫了《譏俗》、《節義》十二篇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是想以此求得辨明是非真偽,拯救被迷惑者的心靈。

漢章帝元和三年,60歲的王充舉家遷往揚州(今安徽和縣),先後在丹陽、九江、江擔任一些閑職,後又到揚州作刺史助理,負責監察工作。由於勤於公事,也就顧不寫作了。漢章帝章和二年,王充再次辭職回家。漢代的謝夷吾曾這樣稱讚他的才華。

“即使是前代的孟子、荀,近代的揚雄、劉向、司馬遷,也不能超過王充的才學。”後來,漢章帝曾派車接他前去為官,但他以生病為由推辭不去。

在教書期間,王充就開始寫《論衡》。那時候因為科學不發達,人們在思想上非常愚昧,認為世上的一切都是上天安排的。當時的統治者也喜歡向人們灌輸迷信、鬼神之類的觀點,以求更好地維護自己的封建統治。當時的唯心主義神學為了維護封建統治,編造了一整套迷信理論,利用天神的威勢來恫嚇和欺騙人民。把天說成是有意誌的神,天創造了自然萬物,各種自然現象都是天神有目的的活動。人做了錯事,就會受到上天的懲罰,做了好事,至誠也能感動上天。對如此之類的觀點,王充覺得十分荒謬,決心寫一部書來進行駁斥。這就是《論衡》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