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更新理念,認識投資(1 / 2)

錢隻有流通才有大用

錢隻有在它流動的進程中才是錢,否則隻是一疊廢紙。因為,金錢的價值隻有在流動當中才能體現出來,聰明的投資者深諳這個道理。所以他們總是堅持讓金錢流動起來,在各個領域投資增值。所以我們要想像他們一樣富有,就應該扔掉自己的存錢罐,讓死錢變活,讓金錢在流動中充分增值。

有錢不置半年閑

俗語講:“有錢不置半年閑”,這是一句很有哲理的生意經。

猶太人普利策出生於匈牙利,17歲時到美國謀生。開始時,他在美國軍隊服役,退伍後開始探索創業路子。經過反複觀察和考慮後,他決定從報業著手。

為了搞到資本,他自行做工積累資金,然後又設法籌得一些資金。為了在實踐中積累經驗,他又千方百計地在聖路易斯的一家報社謀求了一份記者的工作。普利策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忍受著老板的剝削,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之中。通過幾年的打工,普利策對報社的運營情況了如指掌。

於是他用自己僅有的積蓄買下一間瀕臨倒閉的報社,開始創辦自己的報紙--《聖路易斯快訊郵報》。普利策自辦報紙後,資金嚴重不足,但他很快就渡過了難關。19世紀末,由於美國經濟開始迅速發展,很多企業為了加強競爭,不惜投入巨資搞宣傳廣告。普利策盯著這個焦點,把自己的報紙辦成以經濟信息為主的報紙,同時加強廣告部,承接多種多樣的廣告。就這樣,他利用客戶預交的廣告費使自己有資金正常出版發行報紙。他的報紙發行量越多廣告也越多,他的資金進入良性循環。沒過幾年,他就成為美國報業的巨頭。

普利策創業時分文沒有,靠打工掙錢,然後以節衣縮食省下極有限的錢,並且一刻不閑置地讓金錢流動起來,發揮更大作用,是一位做無本生意而成功的典型。這就是猶太人“有錢不置半年閑”的體現,是成功經商的訣竅。

因此,要想賺取金錢,收獲財富,使錢生錢,就得學會讓死錢變活錢。千萬不可把錢閑置起來,當做古董一樣收藏,而要讓死錢變活,就得學會用積蓄去投資,使錢像羊群一樣,不斷地繁殖和增多。合理的投資會讓金錢增值得更快!

扔掉你的存錢罐

有一個日本人叫井上多金,結了婚,由於夫妻倆每月省吃儉用,所以銀行存折中的數字直線上升,現在已經有2000多美元了。井上夫人時常向左鄰右舍的太太們說:“如果沒有儲蓄,生活就等於失去了保障。”

但是這個消息不知怎麼傳到一位猶太人富凱爾博士的耳朵裏。他是美國耶魯大學畢業生,專攻心理學,一年前來東京經商。富凱爾博士對井上夫人如此注重儲蓄的行為不以為然,他譏諷道:“你看,沒有儲蓄就會覺得生活上失去了保障,如此看重物質,成為物質的奴隸,人的尊嚴到哪兒去了呢?男人每天為了衣、食、住在外麵辛苦工作,女人則每天計算如何盡量克扣生活費存入銀行,人的一生就這樣度過,還有什麼意思呢?可悲的是,不但大部分的日本人如此,其他各國人也大多如此。”

很多人認為儲蓄是生活上的安全保障,儲蓄的錢越多,則心理上的安全保障程度就越高,實際上這樣把金錢束之高閣,就會失去很多投資的機會,光靠存錢的利息是成不了富翁的。

富凱爾的言論雖然有些刺耳,但是他卻道出了一個投資的常識,不能讓錢成為死錢,隻有讓金錢流動起來,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增值。所以要想成為富人,就應該盡早丟棄自己的存錢罐,讓儲蓄的金錢進入投資市場,在流通中賺取更多的財富。

最大限度地讓金錢流動起來

布拉德和克裏斯是一對非常要好的同學,他們畢業後到同一家公司上班。因為他們所學的專業一樣,所以他們在公司裏擔任的職位、領取的薪水也一樣。此外,兩個人都非常節儉,因此他們每個人每年都能攢下一筆同等數額的錢。但是,兩人的理財方式完全不同。布拉德將每年攢下來的錢存入銀行,而克裏斯則把攢下來的錢分散地投資於股票。

如此這般過了40年,克裏斯擁有了數百萬美元,而布拉德卻隻有存折上的區區十幾萬。數百萬美元在當時的社會中可以算得上富翁,但擁有十幾萬美元的人現在依然屬於貧困階層。布拉德親眼看著昔日的同學成為百萬富翁!而自己呢?40年下來竟然連一所房子都買不起。為什麼差距如此之大?

仔細觀察,我們就會發現,大多數富人的財產都是以房地產、股票的方式存放,而大多數窮人的財產卻是存在銀行裏,他們認為那才是最保險的。

從中我們也明白了,投資決定了你的收入。認識到這一點之後,我們應及早地進行投資,找到自己的搖錢樹。在投資中盡可能地讓金錢流動起來。

總之,金錢是一種可即刻伸縮的資源,讓它流動起來,讓它在流動中成為你的搖錢樹。然而,有些人刻意地扼殺金錢天生具有的擴張魔力,將其儲存起來。這樣做除了阻礙金錢的流動之外,還能給自己帶來什麼好處呢?你將永遠無法享受金錢帶來金錢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