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信尾頁 拒絕一夜暴富,享受舒適生活(1 / 2)

前些年股市風生水起,基金熱火朝天,股民出入證券公司、基民進出銀行,一時熱鬧非凡。不少股民進入股市,踏準了大勢,分享了中國股市發展帶來的喜悅。由此,資本市場的獲利也帶來了消費的升級。

在個人理財的範疇裏麵,提倡“終身理財”的理念。

據國外經濟學家統計,很多中彩票一夜暴富的人在10年內將回到原本的生活。究其原因,是那些人對財富的過度向往,導致不理性的理財觀。因此,80後小女人理財也提出一些理性的理財建議。

愛因斯坦曾說過:和智商在120以上的可以談物理,和智商在100左右的可以談文學,而和智商低於80的人則隻能談股票了。這句話可能有一定片麵性,但也揭示出現在部分股民或者說是投機者的姿態——跟風投資。

很多成功人士說自己是做一行愛一行,不熟不做,投資也一樣。這條原則不是讓你什麼都不做,不投資,隻是提醒投資者在行動前熟悉自己投資的品種。股票投資,你總要了解上市公司的基本麵情況;基金投資,你總要清楚基金公司、基金經理的業績。謀定而後動,就是讓投資者在投資前做好準備功課。

巴菲特的投資理念,有一條是:在別人瘋狂時冷靜,在別人冷靜時瘋狂。投資市場綜合來看都是少數人盈利,多數人虧錢。因為能戰勝市場,戰勝人類趨利秉性,能冷靜思考的人畢竟是少數。

很多新股民有一個共通點——勇於追漲,即在別人瘋狂的時候自己也瘋狂了起來,仿佛風險隻在熊市中存在。成熟的股民總結,經過熊市的人更懂得風險無處不在。

古人雲:“知道目標是行程的一半”,這句話非常適用於個人理財領域。一些人為了存折上的數字增加而歡欣鼓舞,像老葛朗台一樣斂財;而又有一部分人獲得收益後就大肆揮霍,仿佛理財收入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這些都是沒有目標的理財觀。

成功的個人理財要建立一個周密細致的目標,並根據理財目標去平衡風險,部署投資計劃,付諸行動,最終達成目標。

此外,有了生活目標,人們在投資時才能更加理性,更加謹慎。因為有了目標,投資者將會意識到此時做的決定將與日後的生活息息相關。

“80後”曾經是超前消費和透支消費的“代言人”而一場突如其來的全球金融危機,讓“80後”們有了金融危機意識。理財專家建議,“80後”應盡早學會投資理財,早理財早受益。

對於每一個人來說,最錯誤的觀點就是“不需要理財”。

有些人認為,自己雖然不懂理財,但也不是“月光族”,每個月還能剩一些錢,因此不需要理財。不過,無論你的收入是否充足,都有必要理財。

理財不是“一夜暴富”,要製定合理的個人理財目標。在理財的最初,尤其是對初學理財的人,應以穩健為主。千萬不要急功近利,高收益意味著高風險。要認清自己將要做的投資類型,讓自己的資產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發揮保值、增值的效用。

理財專家建議,節儉雖然創造不出富翁,但是量變積累的重要前提。

應該製訂儲蓄投資計劃。建議將每月工資的一部分轉為定期存款進行儲蓄,雖然儲額隻占工資的一小部分,但從長遠來看,就可以積累一筆不小的資金。

時下,中國的很多老百姓都陷入了“全民炒股”的熱潮中,有的人因炒股把自己炒成了“楊百萬”,也有人持有某基金一年,實現了收益翻番。媒體的大呼小叫,讓很多人不禁產生了一種錯誤的認識,認為通過炒股票、買基金,可以使自己陡然致富。中國自古也有“馬無夜草不肥,人無橫財不富”的俗諺,這就是一種典型的暴富思維。

因為想發財又沒有賺錢途徑的人,總把希望寄予“意外”,而不是默默地耕耘和努力,所以常與成功無緣。不信?那就瞧瞧那些給人提供發財機會的場所,譬如賭場、譬如彩票發行點,哪裏不是人頭攢動,盡管能發財的幾率何其微小。

這裏有個實例拿來與諸位分享。話說有位老孫,資金實力與個性勇氣遠遠超過了常人。別人理財投資去炒股,他老孫偏去做期貨,隻想投得多,賺得多,最好還能撈進個一大筆。剛開始時,他還比較謹慎,因此有點盈利。

然而,他馬上就被成功衝昏了頭腦,把偶然當成必然,不斷增加資金,滿倉運作。終於在行情逆轉的情況下,不但之前所賺的都打了水漂,還欠下了一筆債務。

可見,投資理財就得講究嚴謹的思維與操作,若隻想追加資金發筆橫財,而忽略市場走勢,作出錯誤的交易決定,最後難免功虧一簣。

在此,我們不妨學一學溫州人。溫州人是全國有名的最會賺錢的人,但溫州人的致富手段另有蹊徑,而且溫州商人幾乎很少有炒股的。細心觀察一下就會發現:在幾次股市熱潮中,溫州商人都集體缺席,作壁上觀,一向頭腦靈活的溫州商人竟然放棄這樣的暴富機會,一時成為新聞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