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職場上的博弈術——升職還是加薪(1 / 3)

沒有士兵的司令成不了大氣候,沒有統帥的士兵也不過是一盤散沙。在職場上,員工與老板之間沒有絕對的控製與被控製的關係,兩者的利益是息息相關的。毫無疑問的是,在老板與員工的博弈中,員工往往是處於弱勢地位的,但這並不意味著員工就隻能被動接受。而事實是,是做青蛙、螃蟹還是成為雄鷹隻依賴於員工自己的選擇。要想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員工就應掌握必要的職場博弈術。

做青蛙還是做螃蟹

如果選擇做青蛙,你將會被溫和舒適的職場氛圍“煮死”,如果選擇做螃蟹,你將永遠不會成為巨人。

在競爭激烈的職場中,不進則退是一個亙古不變的道理。然而有關部門的研究數據卻表明,有70%以上的職場中人隨著職業經驗的積累,反而會出現職業方向迷失的狀況。而他們產生職業困惑的主要原因是他們對自己的優劣勢僅有初步的感性認識,缺乏對自己職業定位的科學認知,更不可能理性地把握職業生涯的發展規律。

畢業於某大學英語專業的小幽,在國內某高校涉外部門工作,她希望能在教育交流領域創出一番自己的事業。因此,在正常的工作以外,小幽在業餘時間又自學了市場營銷和電子商務等課程,並主動承擔起了部門網站編輯和國際交流活動策劃等工作,成功組織了多項活動,網站質量也受到上司的好評。幾年後,因為部門管理過於混亂,而且自己也感覺如此幹下去毫無前途可言,於是小幽跳到一家國際教育發展投資公司做市場調研員,開始時每天都要外出跑業務,工作十分辛苦。但小幽隻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就成為公司的業績標兵,升職做了主管。後來小幽被安排到市場部,擔任市場部經理助理。在助理的位子上,小幽覺得自己已經實現了自己的理想,而且在公司裏也沒有多少升職空間了,就開始安於現狀。她會積極地做好上司交代的工作,但不會再像以前一樣時刻找機會充實自己,而且一旦發現周圍的同事有人想向高處走甚至想超越自己,她就會如臨大敵,千方百計地想辦法阻止對方。因為她覺得隻要沒有人超越自己,那麼自己的現狀就是安全的。

或許釣過螃蟹的人都知道,放了一群螃蟹的簍子是不必蓋上蓋子的。因為隻要有一隻螃蟹想往上爬,其他螃蟹便會紛紛攀附在它的身上把它拉下來。結果,沒有一隻螃蟹可以爬出去。

小幽很顯然就是這樣一類人,她不喜歡看到別人的成就與傑出表現,更怕別人超越自己,因而天天想盡辦法阻止與打壓他人。如果一個組織受製於這種人,久而久之,工作單位裏就會隻剩下一群互相牽製、毫無生產力的“螃蟹”。那麼,是不是說我們要想在職場中明哲保身,就必須要做職場中的“螃蟹”,隻要周圍人想爬上去,就果斷地把他們拉下來,然後大家一起安於現狀呢?答案是否定的。人在職場就像船在水中一樣,不進則退,沒有人永遠可以做一隻螃蟹。更何況,如果我們安於做一隻螃蟹的話,最後你會發現你連螃蟹都不是,而是變成了一隻溫水中的青蛙。

“青蛙效應”是19世紀末美國康奈爾大學做的一次著名實驗。他們將一隻青蛙放在煮沸的大鍋裏,青蛙觸電般地立即竄了出去,並安然落地。後來,人們又把它放在一個裝滿涼水的大鍋裏,任其自由遊動,再用小火慢慢加熱,青蛙雖然可以感覺到外界溫度的變化,卻因惰性而沒有立即往外跳,等後來感到熱度難忍時已經來不及了。這就是有名的“青蛙效應”或“溫水煮蛙效應”。 這個過程也可以被看做是一個博弈的過程,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企業競爭環境的改變大多是漸熱式的,如果管理者與員工對環境的變化沒有敏銳的洞察力和疼痛的感覺,最後就會像這隻青蛙一樣,被煮熟、淘汰了仍不知道。

職場中,小幽最終的結局就是變成“青蛙”。可想而知,一旦公司麵臨人事變動,小幽就可能成為第一個犧牲者。

在市場經濟體製下,組織發展和變革的順利進行離不開一個強有力的組織文化環境。作為在這個環境中成長的職場人員,應理性選擇職業,做到高瞻遠矚,善於將自己的理想與組織目標保持一致,既不能做溫水中的青蛙,也不甘心當簍子裏的螃蟹,而應勇敢地麵對現實,追求職業增值,像老鷹一樣去搏擊長空。這就像博弈一樣,需要堅持不懈地努力才會成為最後的勝利者。

辦公室菜鳥如何成雄鷹

正如富蘭克林所說的,在職場上是“你追求工作,不是工作追求你”。 身為一隻辦公室菜鳥,你必須在最短的時間裏成長為一隻可以搏擊長空的雄鷹。

可以說,幾乎每一個職場中人都曾經曆過“辦公室菜鳥期”,每天做著瑣碎的事情,被老員工呼來喝去、隨意支使。不過,有些人能夠在最短的時間裏結束這段“任人宰割”的菜鳥經曆,順利地從“茫茫人海”中脫穎而出;有些人的“菜鳥期”則會長達一年乃至更長時間。但問題是,如果你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都是菜鳥,最後你會發現這個公司裏已經沒有了你的停靠之地。

博弈論中有這樣一個經典的“智豬博弈”的案例:豬圈裏有兩頭豬,一頭大豬,一頭小豬。豬圈的一邊有個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遠離踏板的豬圈另一邊的投食口就會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有一頭豬去踩踏板,另一頭豬就有機會搶先吃到另一邊落下的食物。當小豬踩動踏板時,大豬會在小豬跑到食槽之前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豬踩動了踏板,則還有機會在小豬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爭吃一點殘羹。那麼兩隻豬各會采取什麼策略?答案是:小豬將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邊,而大豬則為一點殘羹不知疲倦地奔忙於踏板和食槽之間。

其實員工與公司之間也是一個“智豬博弈”的過程,不過在這個過程中,公司是具有選擇優勢的“小豬”,而員工是必須不停奔波的“大豬”。正如富蘭克林所說的,在職場上是“你追求工作,不是工作追求你”。

通過下麵的分析,我們就可以知道為什麼員工是“大豬”,公司是“小豬”了。

在員工與公司的博弈中,員工的選擇主要有兩種,要麼努力工作,要麼敷衍工作。如果員工努力工作,那麼公司和員工自己就都會受益;如果員工敷衍工作,公司給多少錢幹多少活,久而久之,不是員工選擇辭職,就是公司對員工不滿意而辭退員工,員工的收益自然大受損失。顯而易見,員工的處境就如博弈中的“大豬”一樣,隻有行動才有收益,不行動則不受益,甚至受損。

同樣的,公司也有兩種選擇,要麼主動激勵員工——這樣風險很大,收益為負數,因此很少有公司會作出這樣的決定;要麼選擇等待,等待員工勤奮起來。如果單個員工不主動積極工作,公司也能維持基本的運轉,收益並不受損。即使員工辭職,也會立刻有人來補充這個崗位,對公司收益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因此,公司具有選擇等待的優勢,相當於博弈中的“小豬”。

小蔡畢業後進入一家民營公司工作,這家公司很小,隻有他一名會計。

小蔡認為自己是公司的“財政大臣”,掌握著財政大權,但他覺得以自己所學的財務知識來從事這個工作是大材小用,覺得公司虧欠了自己。於是,他對工作總表露出不積極的態度,老板催一下他就動一下,不催就幹脆拖延時間,還每天對前來報銷、送報表的同事一副不耐煩的樣子。

小蔡心想:“反正公司裏隻有我懂這方麵知識,老板也有求於我,沒有我,大家誰也領不到工資,誰都拿我沒辦法。”就這樣,他經常把上個月應該報銷的單子拖到下個月,把應該每月8日就發的工資硬是拖延到10日才清算完。

一位和小蔡很要好的同事勸他:“現在大家對你都很有意見,你要注意一些,要不會被炒掉的。”

小蔡對於同事的勸告根本不當一回事:“沒事,公司就我一個會計,要是辭了我,公司的運營就得出現問題。再說了,我自己的專業知識沒有得到充分應用,我還感覺委屈呢!”

後來這些事情紛紛傳到老板耳朵裏。老板對小蔡的行為其實早就不滿了,隻是礙於大局,暫時沒有說什麼,但這次老板實在無法忍受,就痛下決心把小蔡辭退了。被辭退之後,小蔡在一年之內接連換了兩家公司,但事業都毫無起色。後來,他從以前的同事處得知,原來的公司在他離開後新聘用的會計工作態度積極,而且對公司的財務管理作了很多改革,深得老板的賞識。目前公司正準備擴大規模,這個會計很快就要做公司的投資經理人了。聽到這裏,小蔡追悔莫及,如果他當初能夠認真主動地對待工作,即將做投資經理人的就是他了。

小蔡掌握著公司的財政大權,認為公司有求於他,就以此為由不努力工作,最終落得個被辭退的下場。而公司在小蔡走後很快就找到了替代他的會計,這個替代者工作態度好,工作能力強,很快就獲得了賞識和提拔,在小蔡與公司的博弈中,小蔡就是“大豬”,而且是失敗的“大豬”。

其實在職場上,不僅小蔡如此,所有的員工也都麵臨這樣的情況:不是公司離開員工沒法運轉,而是員工離開公司沒法生存。隻有每位員工都對工作上心,在工作中求進,就如那位新會計一樣,做到與公司雙贏,員工才不至於變成等死的大豬。

美國石油大王約翰·洛克菲勒曾對工作做過這樣的注解:“工作是施展才華的舞台。我們寒窗苦讀得來的知識、我們的應變力、我們的決斷力、我們的適應力以及我們的協調能力都將在這個舞台上得到展示……”所以在職場中,你應該做的是努力工作,為公司貢獻自己的力量,在企業的發展中獲得自己想要的收益,而不是坐享其成,更不是把公司當做學習的課堂。

身在職場,不要以為你可以慢慢成長。你要知道,公司把你招來,並給你提供薪水,絕對不是為了看你慢慢成長。公司不是老師,也不是慈善機構,它永久的也是唯一的目標是追求回報。一旦你所帶來的回報與公司的期望不符,你很快就會被掃地出門,所以,身為一隻辦公室菜鳥,你必須在最短的時間裏成長為一隻可以搏擊長空的雄鷹。

要想迅速成長,你首先要從身邊的團隊夥伴開始入手,與他們搞好關係,不要因為他們老是指使你幹一些瑣碎、微不足道的事情而疏遠他們。你要知道,大至在一個公司、一家單位,小至在一個辦公室中,良好的協作氛圍和團隊意識越來越被大家重視,並且被認為是決定一件工作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所以,如果你想在最短時間內在辦公室裏站穩腳跟,並在工作上做出成績,一定要與你的團隊夥伴搞好關係,否則在工作中你很快就會體驗到孤立無援的尷尬與苦悶。

其次,你還要積極與部門負責人、專案領導人和重要的決策者建立聯係並保持這種聯係。很多人都認為辦公室菜鳥不必急著認識公司的關鍵人物,覺得那樣容易給人留下“溜須拍馬”和隻與領導親近的印象,如果這麼想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公司和部門的關鍵人物了解這個職場中的成功要點,透過這些人,你可以發現如何與上司互動,如何獲得支持,以及了解各式各樣的禁忌問題和行為。

第三,必要的時候,你要主動告知上司你的工作進度。不要假設你的上司已經知道你在做些什麼,許多新員工或是因為害怕問題曝光而不敢與上司交流工作方麵的話題,或是誤以為自己的一舉一動都在上司的掌握之中,不必再去作進一步說明彙報了。其實你的主管一定也希望你有主動的表現,這樣才能使他看起來是一個有親和力的主管。而且公司和部門有那麼多事情要忙,他不一定知道你在做什麼,或者還以為你隻是在為同事倒水點煙呢。所以,有問題不要怕上司知道,他不是你的敵人,而是你的朋友。

第四,明確你對工作的定義。如果你完全依賴主管來告訴你該做什麼,你將永遠無法主動出擊,開發你的工作潛能。一個在別人眼中失去了工作潛質的菜鳥,恐怕要當一輩子的菜鳥!所以在你熟悉了公司的基本業務後,你應該學著思考:主管對你的工作期待與你的實質工作內容差別在哪裏?你的工作可能為你帶來多少表現機會?你應該如何在最短時間內在工作上獲得大家的認同?把這些問題寫下,同時記下你目前負責的工作,然後把這些記錄反映給你的主管,這樣做的目的在於為你自己量身打造一個雙方都認可的工作內容。然後,你可以大膽向你的上司說出你的真實思想,甚至包括你要求更換工作的要求,因為你是菜鳥嘛,一切調整都是及時的。

第五,點燃工作活力。當你發現自己在慢慢變成職場老鳥的時候,可能也不再有菜鳥時的任何衝勁了。這時你應該把自己下一個階段當作你的第一個階段,再次用在第一個階段的那種心態來對待工作,重新點燃工作活力。

不要向老板要求公平

職場中是沒有絕對的公平的,無論是老板與員工之間,還是員工與員工之間,都存在著不公平,即使有公平,也不過是相對的。身為員工,最不應該做的就是向老板和同事要絕對的公平,而應要努力提升自我,最大可能地爭取相對的公平。

美國心理學家亞當斯曾經提出這樣一個理論,人們的行事動機常常受到實際收入的影響以及與他人相比較的相對收入的影響,所以大多數人都會在潛意識裏把自己的付出與所得報酬和他人的付出和回報相比較,一旦他們覺得自己得到的報酬不合理,就會覺得不公平,以至於心理失衡。

有一天,獅子與驢子、狐狸一起去打獵。獅子讓驢子和狐狸去追趕獵物,自己則坐在要道口防止獵物逃跑。一天下來,它們捕獲了很多獵物。傍晚時分,獅子讓驢子把獵物分一分,驢子於是按照獅子的指示,把獵物平均分成三份,請獅子和狐狸挑選,獅子勃然大怒,猛撲過去把驢子吃了。獅子又命令狐狸來分。狐狸把所有的獵物都堆在一起,除了少得可憐的一點留給自己之外,它把剩下的絕大部分獵物都給了獅子。獅子問它為什麼要這樣分,狐狸回答說:“您是百獸之王,能與您一起打獵是我的榮幸,還能獲得大王的獎賞更是我的驕傲。”聽了狐狸的話,獅子心滿意足地接受了這個安排,而沒有找狐狸的麻煩。

在這個故事中,獅子的力量比狐狸和驢子的力量要大得多,幾乎擁有生殺予奪的權力。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獅子在捕獵的時候出力最少,但如果驢子和狐狸想要求公平分配,就簡直是在找死。相反,如果驢子和狐狸按照實力的大小來分配而不是按照貢獻來分配就是最好的選擇。但很顯然,驢子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所以它最終丟了性命。而狐狸卻做出了必要的犧牲,最終也換來了相對的公平。

同樣的,在職場中也是沒有絕對的公平的,無論是老板與員工之間,還是員工與員工之間,都存在著不公平。即使有公平,也不過是相對的公平。身為員工,最不應該做的就是向老板和同事要絕對的公平。

要知道,在職場上員工要求的公平的判斷標準往往掌握在老板的手中,而這個標準本身就是主觀判斷的結果,因此所得出的公平自然也就不可能是絕對的公平。

陳雲被公司從一個基層的業務員提升為銷售部的副經理之後,他的基本工資比以前多了幾百塊錢,其他的福利待遇卻沒有什麼改變。本來陳雲對這樣的結果也很滿意,但是後來他無意中發現和自己同時進公司、同時被提拔為另一個部門的副經理的小王雖然工資和自己一樣,但所享受到的福利待遇卻比自己的好得多,他內心的平衡就被打破了。他憤憤不平地想,憑什麼?小王工作能力不比自己強,做的工作不比自己多,為什麼他比自己拿更多的錢?最後,陳雲決定要為自己爭取一下,於是,他去找公司老總說:“公司裏像我這樣級別的每個人的,工資都是一樣的嗎?”

老板點點頭:“是啊,大家付出了勞動,就有相應的回報。”

陳雲不滿地說:“可是小王的工資和福利待遇就比我的好得多,但是他各方麵都不比我強啊?”

老板聽了看看他說:“是嗎?我會向有關人員詢問一下的。”

這一詢問就是兩個月,陳雲見老板沒動靜,而且每次見了自己就皺眉頭,他感到氣憤不已,經常和同事抱怨老板的不公。漸漸地陳雲發現老板開始躲著自己,同事也開始躲著自己。

後來,陳雲在偶然中從老板的嘴裏得知了答案,原來同事小王在剛進公司的時候曾給老板留下過一個極好的印象,這個好印象在後來的時間裏一直影響著老板的判斷——小王的待遇比同級的人高,是因為老板認為他的能力比其他人強。

像陳雲這樣的人大有人在,他們常常抱怨自己做得多得到的少,而別人什麼都不做卻拿大頭;他們抱怨老板處事不公平,一樣的級別,給同事的薪資待遇比給自己的高;他們抱怨社會分配不公平,別人生活滋潤,而自己卻為了生活而奔波勞碌。但事實上,生活中從來就沒有絕對的公平,如果一味地抱怨生活的不公平,隻會使自己始終活在消極的心態下,而不是積極奮鬥,以改善自己所麵臨的處境。所以,對於那些不公平的現象,無論喜不喜歡,我們都必須去接受。在職場中,聰明的員工從來不會向老板要公平,他們隻會更加努力地提升自己,使自己站在一個更高的層麵上,將那些阻礙他們的人或事遠遠地拋在身後,去追求相對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