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肉強食
在早期的英國,倫敦的維吉尼亞公司將大批移民送往詹姆斯鎮,而它的老對頭普利茅斯公司也不甘示弱。根據1600年雙方所協定的條款,將維吉尼亞公司分為倫敦公司和普利茅斯公司,更規定普利茅斯公司在現在的緬因州到馬裏蘭州間的地帶享有建立殖民地的權利。
1600年12月,在倫敦公司派出的移民們尚未出發之前,普利茅斯公司的商人即搶先一步,派出一支探險隊前往北大西洋沿岸。但是,探險隊隻到達西印度群島,就遭到西班牙人的搶奪,不得不返回英國。1601年5月,普利茅斯公司再度派遣探險隊出發,一行人總算到達緬因州的海岸,而在魁內貝克河河口設立了前哨基地——波普姆屯墾區。但是,這批移民們在體驗到一次“前所未有的酷寒”冬季後,就放棄了在美洲大陸定居的念頭而回到英國。因此,普利茅斯公司的兩次移民都遭到失敗的命運。
1602年5月14日,戈芝諾德一行人搭乘“協和號”船出發。經過近二個月的辛苦航行,終於到達了滿是岩石的緬因州海岸。
他們看到了一幅令人驚奇的景象——有六名印地安人劃著歐洲式的小型釣魚船過來,船上的領導者還穿著水手的服裝。戈芝諾德從這個奇裝異服的印地安人口中得知,最近有一批法國的漁夫、貿易商為尋求鯉魚而來到近海。
數天後,戈芝諾德將船駛進南方的大海灣,與部下一起垂釣,因而證實了新英格蘭沿岸海域,是個蘊藏大量魚類的漁場。其中之一的船員,曾在日記中這樣記載:“隻須數小時的網撈,船上就裝滿了鯉魚,有時不得不把大半的魚,重新拋回海中。” 由這一段描寫更令人確信,從3月到5月,新英格蘭的魚獲量遠勝於芬蘭海域的魚獲量。後來,人們便把此地命名為“鯉魚角”。
戈芝諾德繞過鯉魚角,登上了南塔克特、馬沙文雅等島嶼。在這些島上,他們發現此地的草比英國本土的還要大。此外,他們到處都可以看到草莓、板栗、葡萄等等。後來,他們前進到西邊的伊利莎白島,這裏的土地肥沃得叫人難以相信——隻要將小麥、大麥、燕麥的種子撒在地上,不到二個禮拜,竟已長到23公分高了。此外,這裏還長著茂密的樹木,例如杉樹、山毛棒、樟木等。而他們所要尋找的樟木,也就是在這裏發現的。
戈芝諾德將他們隨船帶的小裝飾品送給島上的印地安人來贏取他們的好感。印地安人對白種人友好的態度深表感激,於是,他們將樟木樹皮剝下來做為回報。並且,還幫忙把樟木樹皮搬到船上。載滿了樟木後,戈芝諾德於是揚帆駛回英國。臨走之前,還為友好的印地安人吹奏喇叭,以表示告別。
1605年,在喬治·威瑪斯船長的率領下,探險隊第二次前往新英格蘭海岸調查。這次的航行是由英國的兩名富豪斐迪南·哥奇斯爵士和約翰·波普姆爵士所支持。在這之前,他們就很渴望去緬因州海岸建立殖民地。
1605年3月,威瑪斯船長駕著“大天使號”,由倫敦往西南方向航行。經過五個禮拜的航海,到達南塔克特海峽。威瑪斯船長把船駛到鯉魚角附近,再繞過鯉魚角北上,到達緬因海岸的一個島上,並且在島上登陸,隨即有一群印地安人向他們走過來。根據大天使號的一名水手詹姆斯·羅傑爾稱:船員們把種種禮物送給印地安人以取悅他們。
禮物中有“戒指、印地安人插在頭上的孔羽毛及嚐了一口就不想喝的白蘭地酒。”羅傑爾繼續報告威瑪斯與印地安人的交易,這對白人大有幫助,即“白種人拿著價錢不過四、五先令的小刀、茶杯、梳子及其他雜物,跟印地安人換取四十多張上等品質的海獺皮。”
威瑪斯船長拿出一塊磁石給印地安人看。根據羅傑爾的敘述:“把磁石貼上船長的劍和我的劍,使劍帶有磁性……這麼一來,劍可以緊緊把小刀吸住……。隻要巧妙地操縱劍身,小刀就可以在上麵旋轉不已。我們之所以這麼做,是要讓印地安人相信我們是某一種偉大力量的代表人,以便讓他們對我們產生敬畏的心理。”
接著,威瑪斯把印地安人召到船上。“他們態度極其和善、有禮貌,進餐時也不像無知的人們,隻顧著猛吃猛喝而忘了餐桌上應有的禮貌。”印地安人自製的能力,給英國人留下強烈的印象。而當時的歐洲人的習性,吃飯時總要吃到撐不下來為止,這與印地安人的自製,實在有很大的差距。
離開這個島後,威瑪斯調查緬因州的海岸,發現了魁內貝克河。羅傑爾曾這樣描述這條河:
“我敢斷言,這是世界上最富庶、最美麗、最長及最安全的河流。”
羅傑爾之所以對魁內貝克河讚賞不已,可能是因為這條河有著又深又平靜的水域。尤其是和詹姆斯河一比較,更顯得有航行之便。
在緬因州南方,威瑪斯一行人遇到了打算將他們引誘到設計好的陷阱的印地安人。但他們不僅順利地避開陷阱,反而捉到了五名印地安人,並帶回英國去。其中的一名俘虜斯庫萬托對於英國人的生活非常滿意,因此,他自願在英國逗留數年,才再回到他原來的居住地。
威瑪斯回到英國之後,以很熱誠的口吻向兩個支持者報告他們在緬因州的情形。波普姆和哥奇斯在高興之餘,即以代理普利茅斯公司之名義於1609年派遣探險隊前往頃因州沿岸建立波普姆殖民地。但是,僅僅成立一年,這個殖民地就被舍棄了。
1620年、1621年的冬季,殖民地的移民們已察覺印地安人的存在。他們也曉得印地安人正從附近的森林中,窺視(kuī shì)②著他們的一舉一動。印地安人經常觀察這批新來的入侵者,並非存有惡意。而移民們把印地安人的監視認為是印地安人即將攻擊他們的征兆。於是,他們以緊張的心情時刻準備對抗印地安人的襲擊,但是,預期中的侵襲並沒有發生。
麻薩諸塞殖民地一開始就很繁榮。1630年,有一千名經過精選的移民來到了麻薩諸塞殖民地,因此,1630年代末期,麻薩諸塞灣的人口,已經有一萬人之多,而且迅速地形成了許多城鎮。單是1630年代初期,就已經有15個,其中最大的是首府波士頓。移民過來的清教徒們勤勉不懈地在新世界扮演農夫、商人、技工、漁夫、木匠等各種角色。他們的辛勤工作在麻薩諸塞灣的發展史中留下不可抹煞的貢獻。
當麻薩諸塞灣殖民地的屯墾農民開始向西南部的康乃狄格溪穀發展時,他們碰到了另一群競爭者——荷蘭人,並且與之發生衝突。17世紀初期,對美國的大西洋岸表示關心的海洋國家並非隻有英國。就連荷蘭也在北美洲設立了幾個前哨基地,以控製康乃狄格溪穀和德拉瓦灣之間的廣大地域。
荷蘭人能在中部大西洋岸確立權力是有一定的原因的。起先有一名英國人亨利·哈德遜,他接受荷蘭人之委托於1609年從事大西洋岸的航海。哈德遜是位技術熟練的船員,也是位海洋探險家,他曾經繞過俄國的北極海域,並曾兩度嚐試冒險以探求通往亞洲的東北海路。雖然哈德遜的兩次航海都沒有成功,可是,荷蘭人仍對他的航海技術寄以厚望,委托他去尋找前往東方的新水路。
1609年1月,荷蘭東印度公司與哈德遜交涉,要借重他的能力為自己效勞。根據雙方所交換的契約書,這一位英國船長得“迂回繞過俄國的北方,然後南下去探索能夠到達北緯60度的東北航路”。
1609年4月6日,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港口,哈德遜乘“半月號”帆船出發了。船上的英國籍水手因船裏的廚子是荷蘭人而大發牢騷;另一方麵,荷蘭籍水手也不習慣跟英籍船長共同進餐。這些芝麻小事,總算都被哈德遜一一化解,但是,他卻無法清除船員對北極海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