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們總在平坦的大道上前行,肯定不會跌倒。但如果在崎嶇的彎路上,你摔倒了,這很平常。假如你靠著自己的力量重新站起來了,那才是值得稱讚的。
沒有風吹雨打,哪會有秋實的成熟;沒有刺骨的寒風,哪會有鬆柏的堅韌。在逆境中,不要一味地怨天尤人,要多考慮怎樣克服困難。彼得遜說過:“人生中,經常有無數來自外部的打擊,但這些打擊究竟會對你產生怎樣的影響,最終決定權在你自己手中。”
逆境給人才成長製造困難,形成壓力和壓抑,使人才成長備受挫折。但是,正如《菜根譚》中所說:“居逆境中,周身皆針砭藥石,石氏節礪行而不覺;處順境時,眼前盡兵刃戈矛,銷膏糜骨而不知。”久處順境,易生驕奢淫逸和惰性。而人在身陷逆境時,資源匱乏,精神壓抑,成功欲望迫切,成才動機強烈,因此常常能夠取得在順境中難以取得的巨大成功。
逆境使人別無選擇,逆境給人很大壓力,而壓力能激發出強勁動力。當然,這種動力作用,主要還取決於身處其中的成才者所采取的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逆境給人寶貴的磨煉機會。隻有經得起逆境考驗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強者。古今中外有多少偉人是抱著不屈不撓的精神,從逆境中掙紮過來的。司馬遷忍受宮刑之辱完成了曆史巨著《史記》;周文王受拘禁而演《周易》;失聰的貝多芬,艱難跋涉於荊棘叢生的黑白鍵上,用手指重重地扣響了神聖的《命運》之門,揮灑出一部音樂家頑強與厄運抗爭的輝煌樂章……“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因此,逆境是強者攀登高峰的墊腳石,是弱者走向毀滅的深淵。
歐美有些國家,故意將筆直的公路修造成彎道曲道。築路費用多,開車使用的時間多,對於視時間如金錢的頗具經濟頭腦的歐美人,真是“自討苦吃”。但他們認為這很值得,因為長時間在筆直、沒有任何阻礙的公路上疾駛,易使人麻痹,從而引發交通事故。有了彎道曲道的阻礙,司機須時時警醒,不敢掉以輕心。事實證明,他們的做法是明智之舉。
無須讚美逆境,無須企盼逆境,但必須正視逆境,一旦身處逆境,最重要的是要有信心,有恒心,有勇氣,有毅力,有實幹精神,即使眼看山窮水盡,仍要想到會峰回路轉,柳暗花明。
所有能成就一番大事業的人無一不是腳踏實地、努力奮鬥的人。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唉聲歎氣不是辦法,幻想憧憬不是辦法,隻有信心十足地去幹,才能走出困境。愛迪生花了整整十年時間,經過五萬次的實驗,發明了蓄電池;著名科學家竺可楨七十多歲還到野外考察,獲得第一手資料,直到臨終的一天還不忘做科研記錄。他們戰勝了多少艱難困苦!
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讓我們學會堅強,學會抗爭,用奮鬥走出逆境,這將會成為我們巨大的財富。奧斯特洛夫斯基的一句話很值得欣賞:“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著島嶼、暗礁,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
樂觀是一種境界
很久以前,在一個日本集中營裏,一個潮濕陰暗的小屋被有刺的鐵絲網圍住。周圍一片黑暗。
他們就在這樣的小屋子裏生活著。這根本不叫“生活”,他們是被關押在裏邊的。隻有當太陽或月亮照到外麵破舊的鐵絲網上未生鏽的地方時,才偶爾可以看到一兩束反射進來的小亮光。
一下就是好幾年了!——或許是好幾十年也不一定。他們都很憔悴,但沒辦法再來計算時日了,剛開始時他們還盼望著,後來都放棄了。
他們的前後左右,都躺著剛剛死去的戰友——因為疾病、饑餓,還有絕望,他們已經不再相信戰爭會停止,自己還能重獲自由。他們遲鈍恍惚地生活著,隻有一件東西還使他們關注:那就是饑餓,就連老鼠和蛇也被他們抓來吃光了。
然而,克林還有一樣額外的東西可以吃,那就是蠟燭。當然,他並不是一開始就把它當做食物的,因為蠟燭是不能吃的。但是如果你看到四周全是和你一樣的瘦弱的身體時,你就不會低估這根蠟燭的價值了。當他實在沒辦法忍受饑餓時,他就小心地把壓扁的小皮箱從隱藏的地方拿出來,取出蠟燭輕輕地咬一小口。這是他最後的糧食,不到每一個人都被餓得發瘋的那一天,他絕對不會輕易動它的。
作為傑夫的朋友,他答應留給傑夫一小塊。所以傑夫日夜守護著小箱子,以防克林一個人全部吃掉,這早已經變成了傑夫生活的全部支柱。
一個晚上,一個“犯人”在數了數他刻在房梁上的記號後,告訴大家那天是聖誕節。他用平淡而毫無生氣的語調說:“明年的聖誕我們都在家裏了。”隻有少數幾個人點頭同意了,大多數人一點反應都沒有,誰還能對這種生活存有信心呢?
這時候,有人用一種怪調說:“聖誕之夜,蠟燭在閃爍,鈴聲在叮當響。”他的聲音似乎來自一個遙遠的不可知的世界,十分微弱。沒有人為之動情,他所說的事情是不存在的。
夜很深了,他們躺在各自的床板上,什麼也不想。克林變得輾轉不安,他摸出小皮箱,把蠟燭拿了出來,傑夫清楚地看到它在黑暗中的白光。“他餓了,他要吃那根蠟燭了,除非他沒有忘記我!”他這麼想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