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塞姆回到教堂,拿出他的60多本日記,決定把一些人的臨終懺悔編成一本書,他想到不管他如何論述生死,也不如這些懺悔。他給書起了名字,叫《最後的話》,可是在芝加哥麥金利影印公司承印該書時,芝加哥大地震發生了,蘭塞姆的63本日記毀於火災。1972年《基督教真理箴言報》對此表達疼惜,把它稱為基督教世界的“芝加哥大地震”。蘭塞姆也深感痛心,他知道憑他的餘年是不可能再回憶出這些東西,因為那一年他已是近90歲高齡的老人了。
蘭塞姆1975年去世,臨終前,他說,聖基督畫像的後麵有一個牛皮信封,那裏有他留給世人“最後的話”。蘭塞姆去世後,葬在新聖保羅教堂,他的墓碑上工工整整地刻著他的遺言:假如時光可以倒流,世上將有一半的人成為偉人……
另據《紐約時報》報道,這塊墓碑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塊帶有省略號的墓碑。
人之將死,才感歎一生庸碌,假若時光可以倒流,世上將有一半的人成為偉人……
寄出最後一張賀年卡
新年將至,他卻沒有快樂。令他意外的是,他收到了一張賀年卡。
妻子去世一個月來,他無法擺脫痛苦。他冷漠地對待這個世界,消極地生活。人們勸他振作,他卻冷冷地丟給人家一句:“我心已死!”人走屋空後,他一個人一口一口地喝烈性酒。
他不知道,這個世上,有誰還會給他寄賀卡。
賀年卡的封麵圖案很簡單,潔白的紙上畫著一片綠色的葉子,葉子上方印著五個字:“默默的祝福”。打開賀年卡,他沒找到寄卡人的姓名,隻是潔白的紙上,有幾行鋼筆字——“別去猜我是誰,也不必去尋找。隻要你知道,這世界上有人在默默地祝福你。生活依然美好,依然充滿熱情和愛。新年與你同在!”
這幾行字,讓他心中悄悄潛入一絲暖意。是誰送來的溫暖呢?他極力去辨認那鋼筆字,但這匿名的祝福者顯然是要真正隱去自己。字,一筆一畫,橫平豎直,是標準的仿宋體,根本看不出一點個人風格。到底是誰呢?
第二天上班,他衝同事微笑點頭。妻子去世以來,這是他第一次露出微笑。同事們也分別向他回以微笑。微笑充滿了溫馨,他覺得每個人都像是那祝福者。
在美好的微笑與輕聲的祝福中,他感到生活真的充滿了愛。冷漠在心底悄悄融化。他冰封經久的情感被解凍了。
“別去猜我是誰,也不必去尋找。”他想起了這句話,他知道他找不到那個人。他鄭重地從信封中抽出賀年卡,珍惜地撫摸著。突然,他看到信封上的郵戳:賀年卡是掛號寄來的,為什麼不去問問郵局呢?他來到郵局。郵局的人說:“噢,這個辦掛號郵賀年卡的人我們記得。兩個月前,來了一個很瘦的女人,因為病態,她的嘴唇幾乎無血色。她說她得了絕症,將不久於人世了。她請求我們代她在年前寄出這張賀年卡……我們知道她已經死了,因為,她臨走前說,如果她能熬至年底,她將親自來寄這張賀年卡。”
聽完這些,他已知道了這寄賀年卡的人。他深深地,不知是向這告訴他謎底的人,還是向他已長眠的妻子,鞠了一躬。
這是一個會讓人鼻子一酸的故事,讓人想起了“無窮恩愛”四字。
逆境中細節的威力無窮
一個青年大學生畢業後去了廣州,想闖出一番事業來。不幸的是,一下火車,他的錢包被偷,錢和身份證都沒有了。在受凍挨餓兩天後,他決定去撿垃圾來解決吃飯問題。一天,他正低頭拾垃圾,忽然覺得背後有人注視自己。回頭一看,是個中年人。中年人拿出一張名片:“你可以去這家公司應聘一下。”
那是一個很熱鬧的場麵——五六十個人擠在一個大廳裏,其中很多人都西裝革履,相比之下他有點兒自慚形穢,想退下來,但最終還是沒走。當他一遞上名片,小姐就伸出手來:“恭喜你,你已經被錄取了。這是我們總經理的名片,他曾吩咐,有個青年會拿著名片來應聘,他一來就會成為我們公司的一員。”就這樣,他進入了這家公司。後來,他成了公司副總經理。
一次閑聊時他問總經理:“當時你為什麼那麼做?”“因為我會看相,知道你是棟梁之材。”說著,總經理不禁神秘兮兮地一笑。
又過了兩三年,公司業務越做越大,總經理要去新城市開發投資,臨走時,將這個城市的所有業務都委托給了他。送行那天,他和總經理在候機貴賓室裏麵對麵坐著。“你肯定還在納悶兒,我為什麼會選擇你。那次我偶然觀察到你撿垃圾。你每次都把有用的東西揀出來,將剩下的垃圾歸好再放回垃圾箱。當時我想,你在這種情況下還能夠注意到這種細節,那麼無論你是什麼學曆、什麼背景,我都應該給你一個機會。而且,連這種小事都可以做到一絲不苟的人,一定會成功。”
逆境與困苦中最容易看到一個人的品性優劣來。細節反映人的心靈。在職場上如此,在情場上也是這樣。
點點滴滴融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