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秀場
“造星運動”就是利用現代化的電視傳媒網絡,對某一個體進行藝術化的包裝和大量的廣告宣傳,使之在演藝界迅速“走紅”。作為娛樂業中的一種時尚潮流,“造星運動”在歐美、日本等地已風行多年,尤數日本的“造星產業”最為成功。中國的香港和台灣於20世紀80年代初,也出現了“造星”時尚,其中不乏像黎明和郭富城這樣的“天王”級傑作。在這一潮流的影響下,內地演藝界也逐漸出現“造星”熱,眼下的眾多電視選秀節目,如“夢想中國”、“超級女聲”、“TV真人秀”等,一下子把內地“造星運動”推向高潮,並迅速成為大眾和傳媒競相追逐的焦點時尚。
時尚透視
當今是“造星”的時代,但首先是個“追星”的時代。明星的風采讓人豔羨,明星身上的光環以及萬眾矚目的排場,對年輕人有著致命的誘惑,於是對明星的追逐與崇拜就成了年輕人生活的格調,結果不僅是“追星”,還有很多人想成為“明星”。現代化的傳媒工具也使普通人“一夜成名”變得相當容易,許多年輕人懷揣著“灰姑娘”式的夢想,躍躍欲試。
在效率與效益並重的今天,對明星的長期培養成了時尚的“反義”,在利益和需求的驅動下,演藝界各利益團體紛紛開始“製造”明星,電視、報刊等媒體為了提高業績和收視率,也樂意推廣宣傳這種時髦的“造星”秀,商業公司和媒體賺取了商業利潤,還贏得無數的噱頭。“造星運動”真是一舉多得呀。
與以往商業公司主推新人不同,時下正如火如荼的“造星”潮是由電視台主導的電視真人秀,不過各電視台均祭出“平民主義”的大旗,以隻設年齡限製的低門檻鼓勵普通人參與,通過參賽者的本色表演和現場觀眾的票選及評委的直接評判,達到公開、公平的效果,這對公眾無疑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時尚衝擊
毫無疑問,“造星運動”促進了娛樂業的商業化和市場化,不過,有人說它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麵它推出了許多有實力的新人,也豐富了大眾性的娛樂生活內容,但它也產生了許多一閃即逝的“流星”,造成演藝界的良莠不齊,更讓娛樂產品成了解一時之饑的文化快餐。雖然“造星運動”依然火爆,“追星”狂熱依然不減,但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中國的香港樂壇式微卻也是事實。
誠然,“造星運動”影響了藝術作品的質量,對資質平平的人隻重外表和包裝卻也是一種誤導,但無論讚揚或貶低,我們都必須承認,“平民選秀”和“全民造星”使我們每一個普通人都有機會麵對更廣泛的天地和更廣大的人群,從而使個人與社會變得更加開放,使藝術與大眾娛樂文化真正與時代同步發展,這或許才是“造星運動”這一時尚的真正價值。
相關鏈接
超級女聲
2005年8月26日晚,中國長沙,2005“超級女聲”總決賽在激烈的掌聲和歡呼聲中圓滿謝幕。這台類似電視真人秀的娛樂節目在一年多的時間裏迅速成為“明星”,它以其超強的感染性傳遍了整個中國大地,成了娛樂時尚的焦點,其“驚爆”眼球的程度令你不接受都不行,李宇春、張靚穎、周筆暢、何潔……這些平民女孩們,一夜之間成了萬眾矚目的新星。
那麼,“超級女聲”到底“超”在何處?這裏有著深層的原因。當今是一個個性張揚、大眾文化飛速流行的時代,各種傳媒和商業娛樂公司的存在使得普通人“一夜成名”已變得相對容易,而“明星”們所擁有的萬眾仰視的風采也引得少男少女們內心不斷地騷動。“超級女聲”無疑具備了雙重的“特性”,它高舉“平民主義”的旗號,采取公開、公平的方式,通過觀眾與“演員”的現場互動和網絡投票等方式推出觀眾自己的“明星”,積極倡導“大眾娛樂大眾”的理念,“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既開創了平民娛樂文化的新時代,也是對“演員演,觀眾看”的傳統文藝形式的超越,契合了人民大眾文化需求多樣性的現實。
但是,“超級女聲”也遭遇了激烈的批評,有人說它低俗,有人說它為了經濟利益而一味追求收視率,還有人說它誤導青少年,不顧及自身所負有的社會責任。雖然毀譽不一,但國人愛看卻是鐵定的事實。“超級女聲”的真實性、平民性和互動性有目共睹,對於任一參加者來說,無論是“超女”還是“粉絲”,也不論成功或是遭受挫折,“超級女聲”所給予的都是一種生活的經曆,更是一種生命的體驗;它將大眾訴求與群眾參與相結合,構建了一個娛樂平台,讓群眾自己來創造自己的娛樂生活。這或許就是這場平民選秀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