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1 / 3)

常山郡部,真定路。《禹貢》冀州之域,春秋鮮虞之地,晉滅之,戰國屬趙,秦為巨鹿郡地,漢初置恒山郡,避文帝名,改常山郡,屬真定國。晉仍為常山郡,魏因之,徙今治。後周立恒州,隋複為恒山郡,唐初曰恒州,天寶改常山郡,又改平山郡,尋複常山。元和避穆宗諱,改鎮州,升成德軍。五代梁曰武順軍,晉曰順德軍,漢曰成德軍,周及宋皆因之。宋尋改真定府,為河北重鎮,金因之,置河北西路。國朝初,仍為河北西路,懷、衛、邢、、磁、相、保、大名、河間皆隸焉。後改真定路總管府,領縣九:曰真定、曰欒城、元氏、靈壽、獲鹿、平山、阜平、槁城、涉縣,領府一、曰中山,領州五:曰冀、深、蠡、晉、趙,府州所鎮縣凡二十有一。真定路錄事司,國朝所建立,專理城內,城之外則真定縣所理。城中今置燕南河北道肅政廉訪使,及真定路總管府以鎮之,錄事司、真定縣二官署,皆在城中。

漢高祖攻陳囗,改曰真定。魏為常山,郡治故城今在縣南。元魏移郡治於府城中。隋廢郡,唐複為真定縣,屬鎮州。宋、金因之,屬真定府。國朝為真定路倚郭縣。

槁城縣。戰國趙武靈王為九門縣。漢為槁城,屬真定,九門屬常山。晉省槁城,北齊置巨鹿郡,省九門。唐置廉州,複改槁城州,尋廢,又置九門縣曰觀州,州亦廢,並屬鎮州,天置槁平縣。宋置槁城,省九門入焉,開寶三年廢。金複置,國朝因之,屬真定路。

欒城縣。春秋晉靖公孫賓食邑,賓因以欒為氏。西漢為關縣,即今治也。東漢為欒城縣,故城在趙州西北十六裏,今曰輪城是也。晉省,後魏複置,隋置欒州,尋廢。唐改欒氏,屬趙州,後屬真定。宋為欒城,金因之,國朝為真定路屬縣。

中山府城。占中山,唐堯始封此,《禹貢》為冀州之域,春秋,鮮虞國也。初為中山,魏並之,秦為上穀、巨鹿二郡地。漢置中山國,治盧奴。後燕慕容垂都此,北魏為中山郡,隋為博陵郡,尋改高陽。唐為定州,又複改博陵郡,升義武軍。宋改定武軍,升中山府中山郡。金仍為中山府,國朝因之為中山府,隸真定路,領縣三:曰安喜,為附郭縣,曰新樂,曰無極。

安喜縣。春秋,鮮虞之地。戰國為中山,魏文侯使樂羊取之,以封太子。至漢為盧奴、苦陘二縣之地。東漢為漢昌縣,魏改魏昌。元魏立安州,尋改定州。北齊遷安喜於今治。隋廢安喜,屬博陵郡,尋置鮮虞縣。唐複為安喜,宋、金因之。國朝以安喜為中山府,倚郭縣兼理城中。

趙州城中,《禹貢》冀州之域。春秋屬晉,戰國屬趙,秦屬邯鄲郡。漢屬恒山、巨鹿二郡地。晉為趙國,北魏趙郡,兼置殷州,理象城。北齊為趙州,隋改欒州,尋為趙郡。唐複為欒州,尋改趙州,又為趙郡,屬河北道。宋初仍為趙州,崇寧中升慶源軍,尋升慶源府。金天德三年,改沃州,因與趙音同,又取以水沃火之義雲。國朝複為趙州,隸真定路,領縣七:曰平棘,為附郭縣,曰寧晉,曰臨城,曰高邑,曰柏鄉,曰隆平,曰讚皇。

平棘縣。漢初屬常山郡,後置宋子縣。晉屬趙國,後魏為趙郡,治所複置宋子縣。隋自象城移趙州治此,改置平棘縣。唐、宋、金皆因之。國朝為趙州屬縣,倚郭縣兼理城中。

管仲曰:“高阝邑之黍。”春秋,納荀卿於柏人,鄙為晉邑。柏鄉,即柏人,今治即高阝邑也,漢屬巨鹿郡。高祖八年,次柏人趙相貫高謀殺上,上心動,問縣名柏人,上曰:“柏人者,迫於人也。”去,弗宿,即此地也。光武即位於縣之五成陌幹秋亭,更名高邑,為冀州刺史治所。魏改陌仁,隋置柏鄉縣於彭水之陰,即今治也。唐因之,屬趙州,天寶改堯山縣。宋省柏鄉入高邑,而存堯山。金複為柏鄉,屬沃州。國朝因之,為趙州屬縣雲。

元氏縣西北三十餘裏,曰封龍山。《星文圖》曰:“山應軒轅十星,屈折若飛龍之狀,故雲。”山陽有龍首峰,高二百丈,上有立石數莖,望之若龍骨也。峰東北五裏,又有獅子峰,高五百丈,若獅子蹲踞。又有熊耳峰,高五百丈。又有玉石峰、螺峰、南北天井,皆西北最高之峰,各以其形相類而名也。又有石人峰,在東南隅,三石相向屹立,各高三四丈,儼如人形。又有孩兒、華蓋二峰名。仙人台,則在螺峰之西,怪石相承如台故雲,山絕頂有二塔。獅子峰後數百步,有白雲洞,世傳張果老所居。又有龍井,而水簾在龍泉之上,垂二丈許,雖祁寒不凍,大旱,禱輒應雲。

十萬壘。趙州平棘縣南五裏,安濟橋南,有壁壘曰十萬,今俗呼為“西壁營”。昔漢安帝永初元年,以鄧騭、任尚討羌,無功而還,後羌遂侵河內,趙、魏,民驚恐。北軍中侯,宋寵將五營兵屯孟津,詔魏郡、趙國、常山、中山繕作塢壘六百十有六所,此即一也。今河羌人居之。

巏嵍山(音權髦)。在柏鄉縣南,乃上山也。今屬順德路唐山縣境,即古柏人也。巏嵍山,出五色石。

真一泉。真定路府治西街,居民舍下有一井,極甘美,曰“真一泉”。金章宗嚐取惠山泉與此水較之,其味大勝,章宗因曰:“真一潤二。”遂以名其泉雲。

盧水。中山府城濠,水流入城中,為盧水。《水經注》曰:“盧奴城西北隅,有水淵而不流,南北一百步,東西百有餘步,水黑色,俗名黑水池。或曰黑水,曰盧不流,曰奴故,曰盧奴雲。”自(原本缺一字)至燕,皆引氵寇水入城。今水竇既毀,地道亦絕,惟池水流出城外,潭積微漲滑滑,東北流注於氵寇水也。

陘邑縣。故城安喜東南五十裏,本趙之陘城也。《史記》曰:“田叔趙,陘城人也。”漢為苦陘縣,屬中山國,章帝改漢昌。魏改魏昌,北齊廢。隋置隋昌,屬博陵郡。唐改唐昌,屬定州,天寶間,改陘邑。至宋康初,省入安喜,迄今為墟市。民居甚眾,豪商大賈皆集焉。市衢之西,有西門豹之廟,此即《史記》所謂陳餘遊苦陘,得富人公乘氏女所也。

新城。在縣北三十裏。曰新城鎮,即古新市縣也,為白狄鮮虞之國。漢為中山屬縣,王莽曰平樂縣也。《趙記》曰:“新市縣有藺相如、廉頗、李牧三將之宅。故其城勢作成三曲,西北避相如宅,東北避頗宅,東南避牧宅。”又雲:“相如祖塋皆在城中。”今為新市鄉新城鎮,居民數百家,為墟市。十二月,夜宿鎮上蘇氏逆旅,是夜大雪。

九門故城(董氏族附)。槁城縣西北三十裏,荒城一區,蓋戰國時趙邑。本有九室居之,武靈正改曰九門。《史記》“王出九門,如野台,以望齊巾山之境”是也。惠文王二十八年,藺相如城之,漢為縣,今為九門鎮,野台在城側,俗呼為“寒台”雲。城中世家,惟董氏一族,故自其龍虎衛上將軍俊帥孤軍內附,滅金之役,戰死黃河之上,諡“忠烈”。其子文炳忠獻公,受知世祖,身兼左轄僉樞之職,討滅宋國,事載信史。次文用,為翰林承旨,諡“忠穆”。次文忠,僉樞密院,諡“忠貞”。其孫上選陝西平章,諡“忠宣”。子孫清顯,世罕及之者(內翰元文敏公明善,撰公家傳讚曰:“或曰為將三世,其後受其不祥。董氏貴顯四世,子孫數千百人。或曰活一人者,必有後。龍虎公、忠顯公為大將,不妄殺,濱死而生之者,無慮數十萬人。其諸以是為德與後。台臣上章,累請援史張功臣例,進封王爵,子孫辭不受,蓋以滿盈為誡也。餘嚐過其第中,見其冠蓋蟬聯,子孫皆清修好學而有承平公子之風。”觀乎此,清河元公之言益信)。

南欒故城(千金渠附)。柏鄉縣南千山、言山二山之西也,俗呼為“南陵城”。《十三州誌》曰:“昔陳公子完,避亂奔齊,桓公以此封之。”漢武帝封趙敬肅王子它,為南欒侯,即工莽之富平也。《左氏傳》曰:“齊國,夏伐晉,取欒。”其後南徙,故曰南欒雲。城西有千金渠,唐開元中,縣令王佐所浚以疏積潦,其堰則謂之“萬金堰”也。

真定路之南門,曰陽和。其門頗完固,上建樓櫓,以為真定帑藏之巨盈庫也,上作雙門而無棖臬通過而已。左右挾二瓦市,優肆、娼門、酒爐、茶灶、豪商大賈並集於此。大抵真定極為繁麗者,蓋國朝與宋約同滅金,蔡城既破,遂以上地歸宋,人民則國朝盡遷於此,故汴梁、鄭州之人多居真定,於是有故都之遺風焉。

槁城縣西二十五裏,故城東高台三所,圮址尚存,郭況故台也。今台傍有三村落:一曰台西,一曰故城,一曰內族,此即郭後所居也。昔光武擊王郎,至真定過此,因納郭氏為後。今台三所作南、西、北三麵。北台之上建盧郎神廟,不知何神廟,東向,神像具唐服,民至今祀之。今真定平山縣東,有綿蔓故城,即光武所封況之侯國也。

安喜縣東南三十裏荒台一所,曰雞鳴台。世傳,漢世祖自薊而南,於此舍宿,其地窪下,遂築此台,雞鳴囗囗囗以名雲。

趙州城中,州衙南,皇華驛之東,有望漢台。此即東漢耿純所築,以望東武之所也,歲久摧圮。宋大觀四年,知軍州事劉戒,惜其遺跡湮沒,乃築而新之。其高七尋,其基延袤二百八十尺,上廣六十尺,仍構屋以覆之,命州判官趙徽之撰《望漢台銘》,刻石,其碑今在州衙前金刺史趙溫諤碑樓下。望漢台但一荒丘耳。

趙州城南平棘縣境,通津有大石橋,曰“安濟。”長虹高跨通衢,上分作三道,下為環洞,兩挽複各為兩洞,製作精偉,蘭刻蹲獅,細巧奇絕。華表柱上,宋臣使金者刻題甚多,不能盡讀。有刻曰:“連鵬舉使大金,至絕域,實居首選,宣和八年八月壬子題。”橋上片石,有驢足跡四所,世傳神仙張果老之跡。或雲,當時匠者之戲。匠者曰李春,隋寺人也。張果老《列仙傳》雲:“果,真定蒲吾人,隱封龍山,唐高宗召,不起,明皇迎入禁中,賜號‘通元先生’。後不知所終。”今真定平山縣東十三裏,有蒲吾古城,即果老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