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酸是由碳、氫、氧、氮4種原子組成的有機化合物。由於它是由黃嘌呤氧化而來,所以它的結構式與黃嘌呤極為相似,僅僅多了一個氧原子。雖然在結構式上僅存在這麼一點微小的差別,但在對人體的影響上,尿酸與黃嘌呤卻有明顯的區別。尿酸與黃嘌呤均易在組織內沉積,但黃嘌呤沉積於組織後並不引起炎症反應,所以不產生臨床症狀。而尿酸則不然。
在某些哺乳動物、鳥類和魚類,尿酸可在尿酸酶的作用下進一步分解為尿囊素,這是一種無毒的物質。但在人類,由於缺乏尿酸酶,尿酸不能進一步分解而成為終末產物。它對人體沒有絲毫利用價值,可視為人體內的“垃圾”。由於這種“垃圾”不斷地被腎髒清除,所以對人體不能產生危害。如果這種“垃圾”產生過多,超過了腎髒清除的能力,或者產生不多但清除能力下降,那麼“垃圾”就會在體內沉積,造成對人體組織和器官的損傷,導致痛風病的形成。因此,從導致疾病這個觀點來看,尿酸當屬於“有毒”物質。尿酸作為一種不能被進一步分解和利用的化學物質,當沉積在人體的組織之內後,就會刺激組織,引起局部組織的充血、水腫和化學反應。尿酸作為一種異物,又可被白細胞吞噬,然後引起白細胞破壞,白細胞中的一些酶釋放出來可進一步造成組織的損傷,引起炎性反應而導致痛風發作,這一切都是尿酸沉積在組織後造成的結果。因此,把尿酸視為一種有毒物質並不誇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