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1 / 1)

前言

百姓藏書編委會謹向讀者推出中國古典曆史小說精品叢書,共收二十八種,分訂十二卷:《曆代興衰演義》、《羅家將》、《兩漢演義》、《狄家將》、《興唐傳》、《秦王逸史》、《飛龍全傳》、《大明傳奇》、《薛家將》、《楊家將》、《五虎將》、《嶽家將》。

曆史小說又名曆史演義小說,源於唐代民間講說曆史故事。宋以後,平話、講唱盛行,宋都汴梁(今開封)“市井間有雜伎藝,其中有‘說話’,執此業者曰‘說話人’。”(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話”即故事,“說話人”據史傳加以敷衍,講說曆史興廢和戰爭故事,時稱“講史”;講史所用的底本叫“話本”,它是我國文學史上最早具有長篇性質和規模的小說。以後逐步發展為長篇曆史演義,著名的《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即是其優秀的代表作。

顧名思義,曆史演義小說並不是全講曆史,而是根據曆史事件和曆史人物,運用小說虛構、誇張、渲染等創作手法,編撰敷衍的一種文學作品。正如清人蔡元放在《東周列國誌善本讀法》一文中所說的那樣,“若說是正經書,卻畢竟是小說樣子;……但要說它是小說,它卻件件從經傳上來。”魯迅據此曾對曆史演義小說一語中的地評價說:“本以美之,而講史之病亦在此。”這說明,盡管曆史演義小說中的故事編得滴水不漏,生動引人,所涉及的也實有其人,但絕不是曆史書,而隻能作為一種獨特形式的文學作品來欣賞。

長期以來,曆史演義小說受到了各階層人士,特別是市民和勞動群眾的喜愛和歡迎,經久流傳不衰。除了曆代民間藝人精心講述傳播,不斷加工渲染,使作品日臻完善,故事具有極強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之外,很重要的一條原因是作品具有鮮明的民族氣派和民族風格,充分地體現了我們民族的特點,極強地適應了我們民族的欣賞習慣。它借史抒懷,寄情寓意,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封建社會的矛盾和弊病,表達了人民群眾的愛憎觀念和原始願望。另外,這些作品在戰爭的描寫和人物的刻劃方麵有獨到之處。以人物為中心寫戰爭,又以戰爭展示和雕琢人物,場景生動,人物突出,懸念迭出,變化多端,讀之令人難以掩卷。總之,大多數作品的傾向是積極的,把矛頭指向封建暴君和貪官酷吏,懲惡揚善,鞭笞社會醜惡現象,渴求社會安定和人民安居樂業。特別是不少作品塑造的眾多抵禦外侮的英雄,象《楊家將》、《嶽家將》等書中的英雄和故事,不僅在民間喜聞樂道,婦孺皆知,而且還被曆代藝人搬上曲藝、戲劇舞台,不斷創新,長演不衰,曆來對人民群眾的心理和文學藝術的發展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我們反對割斷曆史,丟掉傳統,在文學上搞虛無主義;我們推崇“古為今用”的口號,以正確的揚棄態度對待古典文學。這就是我們編纂整理這套書的目的所在。

無須諱言,曆史演義小說畢竟是時代的產物。其思想內容和藝術表現都是瑜瑕互見,也可以說是糟粕與精華並存。就其思想內容來說,極力宣揚封建倫理道德、忠孝節義、仙行妖術、鬼神迷信等等。在藝術表現方麵,一些粗俗、庸俗的語言和僵死的模式,也令人十分厭煩。特別是有的作品,誣蔑和醜化農民群眾運動,設法維護封建統治,其動機也是十分明顯的,相信讀者自可判辨。

這裏需要提及的是,有的曆史演義小說,如《三國演義》等,影響很大,版本很多,十分普及,故未再收入。此次編纂出版,我們雖對所收作品作了許多比較,並按現代漢語規範對一些文字作了一定的處理,但因水平所限,難免有不當之處,敬請各界人士指正。

百姓藏書編委會

一九九八年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