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能力提高練習
怎樣為寶寶創造說話的語言環境
語言是在人與人的交往和接觸中產生和發展的。所以寶寶語言能力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寶寶所處的環境,及爸爸媽媽對寶寶在語言能力方麵的培養方式。
正常的寶寶在剛出生時,發音器官就是完整的,但是隻能通過“哭”來表達情感,因為語言的表達不僅需要寶寶身體發育成熟,還需要爸爸媽媽創造外部環境條件。寶寶在開口說話之前,要聽到、看到爸爸媽媽的聲音和說話時的表情,才能學會。因此,爸爸媽媽要常和寶寶交流,寶寶通過反複的語言訓練,能夠逐漸懂得話的意思,進而可以說出有意義的話,而不再僅是“啊,哦,嗚”的呢喃聲。
怎樣為寶寶創造說話的機會
寶寶學會說話的早晚,並不在於智力差異,而在於爸爸媽媽的教育和訓練。這時的寶寶已經能聽懂爸爸媽媽說的話了,爸爸媽媽就要多給寶寶創造說話的機會,訓練寶寶模仿發音,一個字一個字耐心地教給寶寶。還應該多和寶寶聊天、給寶寶讀書等,鼓勵寶寶多聽、多說、多練。
怎樣引導寶寶把話說出來
寶寶在這一時期說話仍然限於個別簡單的詞,在寶寶提要求時,還是隻會用動作來表示。爸爸媽媽在這時要鼓勵寶寶把想要的說出來,比如鼓勵寶寶說出“是”、“要”、“不”等,等寶寶說出來後,再滿足寶寶的要求。
怎樣給寶寶下達“小命令”
生活中,爸爸媽媽可以給寶寶下達一些命令,比如讓寶寶“把拖鞋拿過來”、“把小熊給妹妹玩一會兒”,當寶寶做到後,要及時表揚寶寶,鼓勵寶寶。
常給寶寶講故事有什麼益處
1歲左右是寶寶語言、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讓寶寶看圖書聽故事,對寶寶的語言和聽力很有幫助,也可以增強寶寶創造想象中的世界的能力。常聽故事能夠幫助寶寶早點學會說話,寶寶會說的句子也會較長。所以在這一時期,爸爸媽媽要注意經常給寶寶講故事,可以拿著圖冊一邊讓寶寶看,一邊講。
貼心小叮嚀
這一時期的寶寶,還不適合聽太複雜的故事,一般以一個故事有3個圖畫為宜,否則寶寶不能明白。
認知能力提高練習
怎樣讓寶寶認識形狀
選擇圓形、方形、三角形等圖案,並可以把圖案拿出拚版,讓寶寶試著在拿出這些圖案後,再放回拚板裏。
怎樣讓寶寶認識大小和多少
把大小兩樣東西放到一起,如差異明顯的蘋果,告訴寶寶哪個是大的,哪個是小的,然後讓寶寶把大的或小的遞給媽媽。
認識多少時,把東西分成多、少兩堆。告訴寶寶哪邊是多的,哪邊是少的,如果寶寶願意繼續學習,就和寶寶一起數數多的有多少個,少的有多少個。
情緒和社交能力提高練習
怎樣讓寶寶分辨表情
平時,爸爸媽媽要注意在寶寶麵前做出高興和生氣等表情,讓寶寶了解。比如當寶寶給媽媽拿了小板凳,媽媽要露出高興的表情,讓寶寶知道他做的這個事情是可以讓媽媽高興的。同時,在寶寶做了錯事的時候,媽媽要露出生氣的表情,同時告訴寶寶:“媽媽生氣了!”讓寶寶知道他做的這個事情是會讓媽媽生氣的,以後不可以再做。
寶寶獨自玩耍有什麼益處
給寶寶準備好場地和玩具等,讓寶寶在家長視力範圍內獨自玩耍,如果寶寶一邊玩一邊和爸爸媽媽說話,爸爸媽媽要認真和寶寶答對,不要敷衍或表現出不耐煩。
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練習
怎樣訓練寶寶自己坐盆大小便
滿1歲的寶寶可以獨立行走,並能聽懂爸爸媽媽的話了,從此爸爸媽媽就可以訓練寶寶自己坐盆大小便。訓練寶寶自己坐盆大小便最好選擇在溫暖的季節,以免天氣寒冷寶寶的屁股接觸冰冷的便盆時產生抵觸情緒。
一般來講,1歲多的寶寶一天小便約10次。爸爸媽媽首先應掌握寶寶排尿的規律、表情及相關的動作等,發現寶寶有尿意後立即讓寶寶坐便盆。逐漸訓練寶寶在排尿前向爸爸媽媽作出表示,如果寶寶每次便前主動表示,爸爸媽媽要及時給予鼓勵和表揚。同時,由於氣候溫暖,寶寶出汗多,小便少,間隔時間也比較長,爸爸媽媽對寶寶大便的規律比較容易掌握,方便讓寶寶練習坐便盆。
1歲以後,寶寶的大便次數一般為一天1~2次,有的寶寶兩天一次,隻要寶寶大便很規律,大便形狀也正常,就不必過於擔心。大便前寶寶往往有異常表情,如麵色發紅、使勁、打顫、發呆等。隻要爸爸媽媽注意觀察,就可以逐步掌握寶寶大便的規律。讓寶寶坐盆大便的時間不宜過
貼心小叮嚀
開始訓練寶寶坐盆大小便時,爸爸媽媽可以在寶寶旁邊給予幫助,隨著寶寶的逐漸長大和活動能力的增強,以後寶寶就學會自己主動坐盆大小便了。便盤在用後要及時清洗和消毒。長,一般以不超過5分鍾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