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總是說給別人聽的。話說得好不好,說話人是否有口才,不僅要看話語是不是恰到好處表達了說話人的思想情感,尤其要看別人能不能夠準確理解,樂於接受。如果說的話別人聽不懂,或者壓根兒不想聽,是沒有意義的。因此,說話要看對象。
毛澤東出身農村,來自中國社會的最底層。在長期的農村根據地鬥爭中,他養成了說話看對象的習慣。例如對待農民,他就會常常利用拉家常、敘農事進行社會調查,了解群眾疾苦,體察民情,與群眾打成一片。
1953年6月28日,毛澤東到了北京市郊區魚池村視察,他走訪的第一家,就是解放前給有錢人看墳的張振的家。當時張振的妻子那淑貞正懷孕,一聽說毛澤東來她家做客,哪顧得收拾,一手抱個娃娃奔出院子,抬頭一看,毛澤東剛好正迎麵走來。見到她,毛澤東風趣地說:“嗬,大嫂你真行,一邊一個,中間還一個。”這詼諧的語言把周圍的人都逗笑了。
一走進院裏,毛澤東就問寒問暖,他摸著院子裏晾的一床露棉花的破被套問,冬天蓋這樣的被子薄不薄?又走進屋裏問,冬天燒炕不燒炕?還問家裏幾口人?都叫什麼名字?多大年紀?小孩子上學沒有?莊稼長得好不好?當問到糧食夠吃不夠吃時,張振如實回答:“過去吃野菜,現在有吃的啦,不過還不大好,荒月還要吃些白菜團子。”
毛澤東點點頭,安慰他說:“不用急,生活會一天天好起來的。”(1)
領袖,在人們心目中,那是隻能在屏幕上見到的,即使他真的走到人們中間來,人們也往往有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覺,或都敬而遠之,或者雖在一起,也總覺得局促不安,但毛澤東深知群眾的心理,說話有強烈的對象意識,區別對象,有的放矢,對鄉親拉家常,因此效果很好。
毛澤東是農民的兒子,他常常一聲“大哥”,一聲“大嫂”,一句地方話,一句知心話,就能使人感到平易、親切、溫暖,氣氛立即就活躍起來。
與鄉親拉家常,毛澤東對不同的人也擅長說不同的話,既講究話語的形式與自己和對方的身份相符,既得體又恰當,更把自己與鄉親的距離拉近了。
1954 年,毛澤東北戴河住室的客廳裏,坐著來自湖南的三個年輕人,他們都是縣供銷合作社的幹部,一個叫毛繼生,20 多歲,身材單瘦,粗眉大眼,另外兩人叫鄒祖培、龐菊中。
毛澤東親切地向客人們打聽土地改革、三反五反、互助組的情況,可是,局麵很尷尬。毛繼生坐在一張藤椅上,兩腿並得鐵緊,兩手緊緊放在膝蓋上,一動也不動。鄒祖培和龐菊中,雖然都是韶山的老地下黨員,這時也不知說什麼好。毛澤東坐在他們三人的對麵,問一句,答一句,氣氛很不活躍。
本來,他們是來北京參加全國供銷社工作會議的。到了北京,見了世麵,還想見見毛主席,於是三人合計給毛主席寫了封信。想不到會議一散,他們的願望果然被毛主席同意了,一輛小轎車就把他們拉到了中南海。此時此刻,三個人也在不約而同地埋怨自己:“沒有用,講見毛主席,勁頭那樣大,如今真的見到了,有話講不出。”
毛澤東探測著大家的神情,然後與他們拉起了家常,他總把目光注視著年輕人毛繼生,用十分純熟的韶山話親熱地朝他問道:“衝裏那兩棵大樅樹,還在不?”
毛繼生知道,毛主席說的樅樹,就是那兩棵長在韶山毛主席舊居下麵的大樅樹。
“一棵早兩年死了,一棵還在,如今長到咯樣大了。”毛繼生回答說,同時兩手做了個全抱的姿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