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蟲節的傳說(1 / 1)

吃蟲節的傳說

每年的農曆六月初二,是仫佬族人民的傳統吃蟲節。每到這一天,仫佬族各家的餐桌上,都要備下幾碟別具風味的佳肴油炸蝗蟲、醃酸螞蚱、甜炒蝶蛹,還有蚜米泥鰍等等。全家人圍住餐桌,真是垂涎欲滴,單等家長一聲令下:“吃!”隨即,全家人齊動筷,一會兒,這些蟲兒便統統下肚了。

相傳古時候,仫佬山鄉蟲災連年,鋪天蓋地的各種蟲兒蜂擁而來,眼看一茬茬綠油油的莊稼,頃刻之間便被吃得一點不剩,鄉親們的心中都疼得流出了血。沒有收成,人們生活可就苦啦,甚至連草根樹皮都吃不上了。

人們麵對蟲災真是又恨又怕,可是又無能為力。最後,山寨的老人們經過計議,決定懸重賞請治蟲的能人。誰若能除掉蟲害,賞給肥豬三頭。

紅榜一貼出,首先是公雞前來揭榜。公雞信心十足地來到田裏,誰想還沒有吃下幾隻蟲,便被露水打濕了羽毛,凍得渾身直抖,就紅著臉敗下陣來了。隨後,鴨子又來揭紅榜,可是,鴨子是水裏的動物,它在水田裏遊,害蟲在禾苗上飛,它盡管把脖子伸得長長的,卻也抓不住幾隻蟲。它也沒有辦法了。最後,又有一位道士來揭榜。道士坐上法壇,做起法來,但害蟲根本不聽道士的那一套,道士更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眼看著一年的收成又要被害蟲吃掉了,人們心急如焚。但說來也巧,這一天卻有一個名叫甲娘的窮苦婦女帶著孩子回娘家探親。由於家窮,再加上幾年的蟲災,使她實在拿不出丁點兒東西送給父母了。此時走在路上,她心中難過極了。她一邊走一邊想,在路上能撿點什麼東西送給父母作禮物呢?當她快走到父母家時,竟愁得邁不動腳步了,就坐在田埂上休息。幾個孩子看到媽媽不走了,便到田地裏去捉蟲玩,不一會兒就捉了幾大包。甲娘見了,心裏突然閃出了一個念頭:就用這幾包蟲作為送給父母的禮物吧!

於是,甲娘領著孩子,帶著幾包蟲來到了父母家。她拿出這些蟲,放到鍋裏便炒了起來。隨著劈劈啪啪的響聲,一陣陣的香味也飄了出來。全家人因為實在沒有什麼可吃了,於是便圍坐在一起吃炒蟲。這炒熟的蟲吃在口中竟是格外的清香可口,而且還很有營養。甲娘家吃蟲的事,一下子傳開了。左鄰右舍聽說後,大家都到田裏捉蟲來吃。一家傳十家,十家傳百家,人們都爭先恐後地到田地裏捉蟲來炒著吃,炸著吃。這樣,人們不但有了可下鍋的東西,而且使害蟲大大減少,這一年莊稼還獲得了大豐收。寨裏於是獎給甲娘三口大肥豬,但甲娘謝絕不受,她把豬殺了用來回敬鄉親們。後來甲娘去世了,人們便在田間修了一座廟,以作紀念,這座廟人們稱為“吃蟲廟”。

甲娘回娘家的這一天,正是農曆六月初二,於是又把這個日子定為“吃蟲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