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機器人做護理工作,你一定以為是一些像秀氣的護士小姐模樣的機器人,其實不然。護理機器人是一種特殊的醫用機器人,它可以代替護理人員在病房裏對病人進行一般的護理操作,所以人們也叫它機器人護士。

護理機器人的動作受病人發出的信息控製,為了控製方便和便於實現遙控,一般都采用聲音信號作為控製信號源。

護理機器人一般由機械部分和控製係統兩大部分組成。機械部分一般是在移動式小車上,安裝多關節機械臂和機械手,分為單臂和雙臂兩種。與護士小姐的模樣相距甚遠。

單臂護理機器人隻有一隻手臂,為了能完成護理動作,它的靈活性和自由度比較大,可以幫助病人飲水、進食,還能完成送藥的護理動作。移動式單臂護理機器人,可以巡回護理幾個高位截癱的病人。

雙臂護理機器人係統護理機器人的護理操作,是受病人控製的,它可以根據病人的指令,調節護理動作。而且在多床位的巡回護理過程中,護理機器人隻接受優先發出的調動信號,在它接受了第一個病人的“命令”後,隻要還沒完成那些護理任務,就拒絕接受其他病人發出的信號。隻有把第一個病人的護理任務做完了,才去護理第二個病人。

雙臂護理機器人係統由可推動的移動式雙臂護理機器人和沿軌道運動的護理車組成。它執行任務時,先由護理人員推動並在病床邊定位,病人通過麥克風發出指令,控製機械手的運動。

護理車也可由病人控製,護理機器人供應病人所需的物品,病人可以通過監視器監視各項命令的執行情況。

隨著高新技術的發展,機器人都編有計算機程序,它可以按程序完成一些很複雜的工作。現在,各國的一些醫療中心,外科醫生正使用類似機器人的儀器,幫助他們完成一些複雜精細的手術。如加拿大多倫多兒童醫院的神經外科醫生吉姆·德雷克,已成功地為6名2~10歲的兒童切除了腦腫瘤,而用別的器械是完全辦不到的。

自1985年以來,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羅切斯特的一個診所,神經外科醫生借用另一種機器人器械,完成了1700多例腦外科手術,它可以讓醫生清楚哪兒是動脈,哪兒是靜脈,知道手術中可能出現什麼問題,從而使手術順利進行。

機器人醫療儀器提高了手術的精確性,使對大腦活組織檢查的時間縮短了一半,減少了手術時間和術後恢複住院時間,病人的住院費可減少30%~40%。

相信到下世紀,會有更多種類的機器人幫助醫生做各種手術和護理工作。

計算機看病

談起計算機看病,大家已不陌生了。它開始用於醫院是在50年代末,60年代開始應用於疾病的輔助診斷。1961年美國首先應用貝葉斯公式診斷先天性心髒病。1962年日本應用計算機診斷肝硬變、先天性房室間隔缺損等疾病,取得滿意的效果。70年代,我國開始了計算機輔助診斷的研究,最早應用於急腹症的診斷,逐漸發展到臨床各科疾病的診斷、治療方法的選擇、手術方式及適應征的選擇,以及疾病的預後判斷等許多方麵。特別是我國用電子計算機模仿老中醫看病,獨具特色,早已引起國外醫學界的廣泛興趣和關注。其中關幼波老中醫的肝病診斷程序最具代表性,已診病數萬人次,這不僅方便了病人,而且對保存、繼承、研究、使用和推廣老中醫的經驗,培養年輕的中醫,推動中醫的現代化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現在,計算機輔助診斷已發展到專家谘詢係統的階段,把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於醫療決策,形成醫療診斷專家係統。這種係統的特點是把醫學專家的經驗存在計算機內,使之能與醫學專家類似的方式進行推理,便於人機對話,能達到醫學專家的診斷水平。這是計算機輔助診斷的發展方向。

利用醫學診療專家係統,讓計算機擔當起“名醫”的角色,使許多疾病的診斷率大大提高。如急腹症,這是一種常見的外科急症,一般有經驗的醫生確診率為796%,而用電子計算機來診斷,確診率就大大提高,在日本確診率為88%,英國為918%,明顯高於醫生。

電子計算機為什麼有如此高超的診斷本領呢?診斷又如何來自計算機終端呢?讓我們來看看計算機看病的基本過程和條件,就可以得出結論了。

計算機看病的基本過程是:先輸入相當數量的病例資料,然後計算機對這些資料進行數學處理,“學習”診斷,得出診斷所需的參數和規律,並將此編為程序貯存入計算機內,此時,如輸入新病人的資料,計算機就可以根據病人的症狀、體征、檢查數據、化驗結果等,對照已儲存的經驗,在半分鍾內做出診斷,開出處方,提出醫囑和治療原則,它甚至可以把用藥劑量、方法及病假條一並由電傳打字機打印出來,交給病人。計算機還把每例新病人的資料及診斷也自動並入原來儲存的信息中去。它還為病人建立病曆檔案,能把第二次、第三次或多次看病的病人過去的門診信息一一“回憶”出來,並根據病情的變化、用藥反應等,提出新的治療方案,修改處方。對於適合手術治療者,計算機可選擇手術方式,並按需要從預存的大量手術錄像中選出某專家的手術操作錄像。

目前,國內已建立了各種診療專家係統,利用這些係統,可以診斷腦中風、心髒病和癌症等,並對預後做出預測。

利用計算機看病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遙控治病已成為現實。

在德國的醫療部門,計算機技術已相當普及。在那裏,外科醫生做手術時,同遙遠的專家保持聯係,隨時解決手術中出現的問題。護士們在床邊把檢驗結果輸入個人計算機。

強化治療病人的病床右邊,放著個人計算機。

護士和醫生用計算機開藥方,並把檢查和診斷的結果輸入計算機。

重病號的左邊掛著監控器,鋸齒形曲線和其他曲線在熒光屏上一掠而過,顯示出脈搏率、呼吸狀況、血壓狀況或者尿量等。

在北符騰堡地區,大約400名開業醫生進行聯網診病。他們能夠通過綜合業務數據網的線路,相互交換文字材料、X光片和超聲圖片。這種程序還承擔了電子處理同疾病保險組織醫生聯合會以及疾病保險機構定期結帳的情況。

現在,維斯馬市醫院和呂布克醫科大學,也利用通信軟件,通過綜合業務數據線路聯網。這樣,呂布克的神經外科醫生,就可以在個人計算機熒屏前,對維斯馬市的同行拍攝的CT片進行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