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待解決的醫學難題
世紀殺手——艾滋病
自1981年美國發現首例艾滋病以來,艾滋病以幾何級數的速度狂掃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據第十一屆世界艾滋病大會報告,截止到1996年6月30日,全球累計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已達2790萬人,其中已發展為艾滋病者達770萬人,已死亡580萬人。預計到2000年世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將達到3000萬~4000萬人,其中90%分布在發展中國家,給世界造成的經濟損失可達3560億~5940億美元。目前非洲是艾滋病流行的最嚴重的地區,21世紀亞洲將成為另一個更嚴重的流行地區。艾滋病的迅速蔓延已經對人類的健康和發展構成了極其嚴重的威脅。人類在與大自然進行鬥爭的過程中,大自然再次向人類發起了一場咄咄逼人的挑釁。
艾滋病最初是在美國被發現的。
1980年聖誕節前,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洛杉磯分校免疫教師戈特裏布同學生們在附屬醫院的病房裏發現了1例免疫功能極其低下的患者,該患者是一位31歲的同性戀者,患的是極其罕見的卡氏肺囊蟲肺炎。後來,該患者經多方醫治無效而死亡。戈特裏布後來又遇到過5例類似病例,均死於卡氏肺囊蟲肺炎。於是他把這一發現報告了位於亞特蘭大的病例控製中心總部,該中心總部在1981年6月5日美國出版的《發病率、死亡率周報》中首次報道了這5例病例。該報道指出:“肺囊蟲肺炎在美國本來隻發生於免疫力受到嚴重抑製的病人,而這5例以往健康且無免疫係統功能低下征象的人,發生這種疾病是極不尋常的。這5例患者都是同性戀者,這使人聯想到這種疾病也許和同性戀者的生活方式有關,或其傳染經由性接觸……”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關艾滋病的正式報道,並提出了經由性接觸傳播的設想。其後不久又報道了在同性戀者中發現26例卡波希氏肉瘤。這些病人都有一種原因不明、性質相似的後天免疫功能低下的背景,這預示著一種新的疾病開始流行。1982年9月24日,美國亞特蘭大疾病控製中心總部正式將這種疾病命名為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獲得性免疫缺損綜合症),其中 A代表 Acquired(獲得性),即指該病是後天獲得的,而不是先天的;I代表的是immune(免疫),即指人體對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D代表的是Deficiency(缺損),即指不足;S代表的是Syn-drome(綜合症),即指一種疾病同時有多種症狀和表現,縮寫為AIDS,中文譯為艾滋病。
關於AIDS的起因,在發現AIDS的當時並不清楚。直到1983年,法國的蒙坦尼埃和美國的蓋諾等人才先後從AIDS患者體內分離出一種新的病毒,這就是後來由國際病毒命名委員會統一命名的Human Immunode-ficieny Virus(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簡稱 HIV,即艾滋病病毒。
1991年,人們確定AIDS病毒有兩種: HIV-I和HIV-Ⅱ。前者是引起AIDS在全球蔓延的“元凶”;後者毒力較弱,主要是局限在非洲。
HIV病毒是一種逆轉錄病毒,它含有一種逆轉錄酶,當HIV侵入人體時,這種酶就把病毒自身的遺傳物質RNA轉錄成DNA,然後再翻譯並組裝出大量與自身一模一樣的HIV顆粒,然後再去攻擊其他宿主細胞。HIV的轉錄順序是RNA → DNA,正好與生命世界絕大多數遺傳物質的轉錄順序DNA—RNA相反,所以稱為逆轉錄病毒。在人類迄今發現的五種逆轉錄病毒中,除HIV引起AIDS外,其餘幾種目前被公認是引起許多腫瘤的原因。
人體抵抗病原微生物的特異性免疫係統可分為T淋巴細胞係統和B淋巴細胞係統,兩個係統既相互分工又相互協同。T淋巴細胞係統的細胞又可分為殺傷性T細胞、輔助性T細胞和抑製性T細胞。輔助性T細胞有輔助B淋巴細胞產生抗體的功能;抑製性T細胞能減低輔助性T細胞的功能並抑製抗體的生成。兩者的正常比例約25∶1,隻有當後者比例適當時,才能維持人體特異性免疫係統的穩定性和有效性。
HIV病毒致病作用的核心環節是:HIV自身表麵的糖蛋白120與輔助性T細胞表麵的一種叫CD4 的物質牢固結合,然後鑽入輔助性T細胞內,在逆轉錄酶的作用下,以自身的RNA形成DNA,並把轉錄後的DNA融合入輔助性T細胞的DNA中,不斷轉錄表達,合成並組裝出大量與自身一模一樣的HIV。在HIV的不斷增殖過程中,大量殺害輔助性T細胞。輔助性T細胞減少了乃至最終耗竭的悲劇是:殺傷性T細胞的殺傷力減少90%以上;B淋巴細胞受抗原刺激後不能產生相應的抗體。至此,人的特異性免疫係統基本被摧毀。喪失了特異性免疫功能的人體,任何時刻都可能處於各種病原微生物的惡毒攻擊之中,此時,即使用現代世界上最高檔的抗生素為患者修個“遊泳池”,讓患者時時刻刻都“泡”在這抗生素之中,也避免不了受到千變萬化的各種病原微生物的攻擊,最後患者死於機會性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