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侏儒症的福音

人體內分泌腺的總樞紐——垂體,能分泌一種生長激素。生長激素分泌的不多不少,人體才能得到正常的發育。如果生長激素分泌得過多,就會出現巨人症,個子長得令人難以接受;如果生長激素分泌得過少,就會出現侏儒症,成為人們無法承受的“小不點”,個子隻有12米左右。

那麼,怎樣能使這些“小不點”來一個“拔高”呢?

唯一的拯救方法,是向人體注射生長激素。

然而,生長激素的獲得實在太難。遠遠不是人們想像的那麼簡單。以往,要獲得生長激素,需解剖屍體,從大腦的底部摘取腦垂體,並從中提取生長素。從600具屍體的腦垂體中提取的劑量,僅僅能治療一個侏儒症病人!若想從動物中獲得生長激素釋放抑製因子,需要50萬隻羊腦才能提取到0005克的純激素!

顯然,大量獲取治療侏儒症的生長激素,是擺在人們麵前的一個重大難題。

科技工作者經過長期、艱苦的探索,發現基因工程為解決這一難題展現了誘人的前景。科技工作者將人的生長激素基因“嫁接”到大腸杆菌中,讓大腸杆菌來幫助生產生長激素,為侏儒症患者帶來了福音。

被“嫁接”的大腸杆菌不負重望,生產出了“價值連城”的藥物,成為微生物家族裏的一顆超級明星,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注。

這樣,人們從450升大腸杆菌培養液中提取的生長激素,就可相當於6萬具屍體的全部產量!9升培養液中的生長激素釋放抑製因子足以取代50萬隻羊腦!

發酵罐的容量可達700升,每升菌液可得到24毫克生長激素。

在美國,有一個小女孩患有侏儒症,身高僅125厘米,從1984年開始,便服用由大腸杆菌生產的生長激素,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身高一下子長過150厘米。

目前,一些發達國家已經銷售人生長激素。1990年銷售量已達6億美元;1995年銷售10億美元,是世界範圍內銷售量最大的生物技術藥品,有著喜人的市場。高技術將知識轉化成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基因”打退棉鈴蟲

我國是棉花生產大國,每年栽種麵積在470萬公頃以上。可是,每年棉田防治害蟲的費用也是驚人的,高達70億人民幣。

過去控製棉花害蟲主要施用化學殺蟲劑。開始的時候,效果不錯,但是由於長期使用,造成昆蟲對殺蟲劑產生了耐受性。現在常規的劑量甚至更大劑量的殺蟲劑,已經不能有效地控製住蟲害。不能再用化學農藥,必須考慮其他的途徑了。

科學家發現Bt毒蛋白對棉鈴蟲有毒殺作用。科學家設想,能否利用生物新技術即轉移基因的技術,培育出能抗蟲的棉花呢?

他們首先人工合成能殺蟲的毒蛋白基因,叫Bt毒蛋白基因。然後把Bt毒蛋白基因轉入到棉花植株的細胞裏去。這樣棉花植株細胞就能產生殺蟲的毒蛋白。當棉鈴蟲的幼蟲吃了這些植物的葉子,便被毒死,從而起抗蟲的作用,這種棉花叫做抗蟲棉。

美國孟山都公司的轉基因抗蟲棉,已進行了10年的大田試驗。我國這方麵的工作,雖然剛剛起步,但也取得了顯著的效果。我國是世界上獲得抗蟲棉的第二個國家。

1996年秋天,在河北省的衡水召開了抗蟲棉現場會,來自五湖四海的100多名學者、專家彙集在一起進行現場考察。

自1992年以來,衡水的400萬農民就開始和棉鈴蟲開展抗爭。他們一次又一次地噴灑殺蟲劑,一次又一次地赤膊上陣抓蟲,但是他們一次又一次地失望了。

後來他們種植了抗蟲棉,看到了種植棉花的曙光。

專家們在500多畝抗蟲棉地裏,看到棉花枝繁葉茂,結鈴累累,棉桃競相綻放,有的即將吐絮;而在與抗蟲棉試驗基地隔壟相望的一塊方圓幾百畝種植普通棉籽的棉田裏,人們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植株葉片千瘡百孔,空頭棉竟占了半數以上。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鮮明的對照使棉農們口服心服,他們認識到農業的發展要靠科技,今後一定要種抗蟲棉。

抗蟲棉不是無蟲棉。目前,培育的抗蟲棉對危害嚴重的第二代棉鈴蟲威力最大。如果到了第三、第四代棉鈴蟲嚴重發生期,還是噴一些藥的。其次,抗蟲棉隻抗棉鈴蟲,還不抗棉花蚜蟲、紅蜘蛛等害蟲。

培育抗蟲棉,推廣抗蟲棉,是我國棉花生產和科技發展的趨勢。

少年朋友們,為了取得棉花更大的豐收,你們長大後願意加入培育更好的抗蟲棉的行列嗎?

會走的“製藥廠”

藥品隻能在藥廠或試驗室裏生產,這是人們司空見慣的事。今後,這種觀念需要變一變了,一些藥品可以從飼養的四條腿動物中獲取。動物自身就是一個“製藥廠”,這樣以來,會走的“製藥廠”就誕生了,這已不是“天方夜談”,即將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