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細菌織布不是天方夜譚
大家知道,傳統的織布方法離不開紗和織布機。要說細菌織布,那不是“天方夜譚”吧?
當然不是!
英國科技工作者發明了利用細菌織布的方法。這種方法很特別,不需用紗線和梭子,所用的原料竟是營養物質——葡萄糖和其他養料。
科學家將這些織布原料,移入菌種,再給予適宜的溫度,細菌就會迅速繁殖生長。每個細菌繁殖的速度可快啦,每小時可以繁殖1億個。
這樣,細菌在適宜的溫度等環境條件下,每天可織出3~4厘米長的布來。隻要有細菌存在,布就會不斷地織出來。當老的細菌“壽終正寢”後,便有新的細菌“前仆後繼”接替這一織布工作,完成老細菌未竟的事業,這樣循環不斷,就能織出“天衣無縫”的布來。
細菌織的布有很多優點,布的纖維長,結實牢固,比普通的布密得多。因為這種無棉紗的布是細菌織成的,所以最適宜作為醫療上的繃帶,它能夠使傷口形成一種與人的皮膚細胞組織相似的柔軟的“皮膚”來,從而促使傷口愈合,療效顯著,很受醫生的青睞。
還有,細菌織出的布十分密細,用它來過濾雜質效果極佳。
當然,“細菌工”所消耗的葡萄糖價格昂貴,要實現大規模的細菌織布還有一定困難。
那麼,如何大規模生產細菌布呢?
科學家們寄希望於遺傳工程。他們把合成纖維束帶的基因轉移到光合細菌的細胞內,利用太陽能來生產纖維束帶。
科學家們預言:這種不用棉紗織出來的布,不僅可用於醫療衛生和工業生產,而且還可以用於人類的衣著服飾,前途十分光明。
細菌“吃”飛機的啟示
紅霞塗抹的遠處群山,機場內,四架噴氣式飛機在跑道上滑行,頃刻,它們迎著噴薄的紅日,帶著濃濃的“白煙”,展翅飛向藍天。當飛機升到2萬米的高度時,突然,一架戰鷹形如醉漢,急劇地向下翻滾,一頭鑽進大海。這是幾十年前發生在美國傍海飛機場的悲慘一幕。
令人遺憾的是,類似的悲劇還不止一次。
為什麼一架正常飛行的飛機會突然失控呢?這個問題使美國保安人員及有關科學家大傷腦筋。雖進行了詳細的調查,但未能找到問題的答案。
後來,有人偶然在一架飛機的燃料箱裏發現了一種“鏽”物,這無疑是一個重要線索。飛機的燃料及油箱要求是很嚴格的,怎麼會有“鏽”物呢?
於是,這種“鏽”物就被請到了實驗室,化驗後問題真相大白!
原來,這罪魁禍首是小不點兒的細菌!
細菌能有這麼大的能耐嗎?竟能吃掉現代化的噴氣式飛機?
這是一種嗜硫細菌,當它在燃料箱體上駐紮之後,就會在那裏繁衍生息,以噴氣燃料中的硫磺為食,然後,排出代謝產物——硫酸,腐蝕箱體,或通過輸油管損害發動機零件,從而造成人們不易覺察的“內傷”,以致造成機損人亡的慘劇。
這事提醒人們,飛機上千萬不能讓嗜硫細菌“光顧”。
小小的嗜硫細菌蠶食大飛機,這使美國空軍蒙受了巨大的損失。
但是,壞事也能變能好事。獨具慧眼的科學家因此而受到啟發,他們化害為益,對嗜硫細菌加以巧妙利用,獲益匪淺。
起初,嗜硫細菌被送到煉油廠,它不負重望,大吃特吃,不斷地蠶食石油中的硫磺,有效地使煉油設備、輸油管道免遭腐蝕。
接著,它聲譽鵲起,被“聘”於煉銅廠。麵對堅硬的銅礦石,它以螞蟻啃骨頭的精神,施展出獨門功夫——將銅礦石中的硫磺“啃”得幹幹淨淨,同時,用自產的硫酸將礦石與銅“各居一方”,極大地提高了銅的開采率。
繼而,這小不點兒嗜硫細菌開始轉戰南北,在錳、鉬、亞鋁、鎳等金屬的提煉領域中,以自己的優勢,勤奮工作,留下了光輝的足跡。
現在,科學家鑒於嗜硫細菌在冶金工業上所表現的特殊本領,又大膽提出設想,試圖將它推到核工業中的煉油作業上,使它為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
科學上的問題往往就是這樣,能化腐朽為神奇,嗜硫細菌本是“吃”飛機的災星,但科學家具有發現和創新的獨特本領,一分為二地對待它,將不利因素化為有利因素,化害為寶,使其成為造福人類的至友。
小不點采礦工
科學家們發現,在微生物王國裏有許多細菌可以充當“采礦工”的角色,而且表現出了非同一般的技藝確實令人刮目相看。
經過幾十年不斷的探索努力,人們在對小不點采礦工的運用上,取得了累累碩果。
科學家們采用微生物發酵工程,人工製取了諸多的細菌浸提劑,並建立各式各樣的浸提池。將粉碎的礦石放入浸提池,再用浸提劑來噴淋,溶解礦石中的有用成分,然後,從收集到的浸提液中分離、濃縮和提純有用的金屬。這種方法被稱為濕法冶金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