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 界 之 最(1 / 3)

世 界 之 最

最罕見的閃電

閃電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全世界每秒鍾約發生100次閃電。我們常見的閃電叫線狀閃電,明亮耀眼的閃電通道,猶如枝杈叢生的一根樹枝,燃蜒曲折,在隆隆的雷聲中從雲中伸向地麵。

除了線狀閃電之外,還有其他類型的閃電,例如帶狀閃電、球狀閃電和聯珠狀閃電。帶狀閃電與線狀閃電相似,隻是亮的通道比較寬,看上去好象一條較寬的亮帶。球狀閃電一般發生在線狀閃電之後。它是一個直徑為20厘米左右的火球,發出紅色或桔黃色的光,偶然發出美麗的綠色。球狀閃電一般維持幾秒鍾。火球在空中隨風飄移,喜歡沿物體邊緣滑行,還能穿過縫隙竄入室內。球狀閃電會發出嘶嘶的聲響,當它行將消失時會發出震耳的爆炸聲。1962年7月22日傍晚,幾位氣象工作者正在泰山頂上工作,突然一聲巨響,一個直徑約15厘米的殷紅色火球突然從窗戶中竄入西廂房內,在室內以2~3米/秒的速度輕盈飄移,幾秒鍾後經煙囪逸出。在它離開煙囪的一瞬間,發生了爆炸,使室內的油燈熄滅,暖水瓶膽被震為碎片。火球經過的床單上,留下了焦痕,煙囪也被擊壞。

各種閃電中,最罕見的閃電是聯珠狀閃電,世界上絕大多數人都未曾見過它。8種閃電形如一串發光的珍珠從雲底伸向地麵。1916年5月8日在德國德累斯頓城市的一所鍾樓上空,曾發生過一次聯珠狀閃電,不少人看到了它,並作了記載。人們首先看到了一個線狀閃電從雲底伸下來,擊中鍾樓;其後,人們看見線狀閃電的通道變寬,顏色也由白變為黃色。不久,閃電通道漸漸變暗,但整個通道不是在同時間均勻地變暗,因此明亮的通道變成了一串珍珠般的亮點,從雲底垂掛下來,美麗動人。人們估計亮珠有32顆,每顆的直徑有5米,亮珠之間的聯線隱約可見。之後,亮珠逐漸縮小,形狀變圓;最後,亮度愈來愈暗,終於完全熄滅。

由於聯珠狀閃電出現的機會極少,維持的時間也很短,因此,人們對這種閃電的成因研究得很少,形成的原因尚不清楚。

最猛烈的火山爆發

1815年4月5日,印度尼西亞中部1千多公裏範圍內的居民都聽到一陣驚天動地的巨響,不久消息傳來,這是鬆巴哇島上的坦博拉火山發生了猛烈爆發。

提起火山爆發,人們會想到維蘇威、喀拉喀托或者培利。的確,這些火山的爆發均以猛烈而馳名,但若與坦博拉比較起來,就遜色多了。這次坦博拉爆發釋放出的能量高達840億億億爾格。1883年印度尼西亞喀拉喀托火山的大爆發是非常有名的,真可謂聲震1萬裏,灰撒三大洋,但它釋放的能量也隻有坦博拉這次的八十分之一。

坦博拉火山位於鬆巴哇島北麵的桑加爾半島上,在地質史上曾有多次的火山活動。但在1815年爆發前,它沉寂了很久,在當地居民的記憶中,它是從未噴發過的,這同維蘇威火山公元79年大爆發前的情況完全一樣。

在大爆發三年多以前,坦博拉山頂上就開始出現蒸汽雲,它們漸漸變濃變黑,最後連風也不能將它吹散了。終於在1815年4月5日淩晨,坦博拉開始了人類有記載的最猛烈的一次火山爆發。從火山口裏噴發出極大數量的氣體和火山灰,到10~11日夜間,爆發達到了最高潮,隨後逐漸減弱,並一直持續到7月15日才結束。

這次爆發真是不同凡響。它的聲音遠在1600公裏以外都聽得見,噴出的火山灰連續三天在480公裏範圍內遮黑了天空,到4月12日中午,幾百公裏以外的爪哇島上完全黑得伸手不見五指。爆發時產生了狂暴的龍卷風,把火山附近的許多大樹都連根拔起。從火山口傾瀉下來的熔岩流,淹沒了大片地區,最後流進大海。爆發時還產生了海嘯和陸地大麵積沉陷,坦博拉鎮也沉到深6米的海底。在整個爆發過程中,火山上部失去了大約30立方公裏的山體(700億噸),形成一個直徑達6000多米、深700米的巨大陷落火山口。從火山內部噴發出來的火山灰總共有五、六百億噸之多,在氣流的挾帶下,遠在1千公裏以外,也落滿了火山灰,它們的堆積厚度自火山向東20公裏為90厘米,到250公裏處還有25厘米;向西70公裏為60厘米,400公裏處最多的也有22厘米。

坦博拉爆發之所以極端猛烈,與它噴發物中各種氣體含量很高有關。在噴發物總量中,氣體及飛散物質要占99%以上,而熔岩則不到1%。

坦博拉火山目前海拔高度為2851米。自1913年的一次小規模噴發以來,已有71年沒有任何活動了。

地球上最大的“火環”

世界上有500多座活火山,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周圍一帶和以爪哇為中心的一串弧形島嶼上,以及地中海、大西洋中部和非洲東部,尤以太平洋周圍最為集中。

太平洋火山帶,又叫太平洋火山環,從美國的阿拉斯加起,經西伯利亞的堪察加半島至千島群島和日本、我國的台灣省、菲律賓、印尼、新幾內亞、新西蘭而到南美洲的西海岸。堪察加半島有20多座活火山,以克留赤夫火山最有名。千島群島和日本有活火山將近100座。在琉球群島經台灣到菲律賓群島、伊裏安島和新西蘭群島上,以及這些群島附近海底,分布著60多座活火山,菲律賓就有10多座。伊裏安島、新西蘭至南極洲一帶,火山活動也相當頻繁。和太平洋西部邊緣緊挨一起的以爪哇為中心的弧形島嶼上,有近100座火山。1966~1970年間,在印度尼西亞有22座火山爆發,無怪乎印尼被稱為“火山之國”。太平洋東岸,北端的阿留申群島、阿拉斯加半島上,有近30座活火山,其中製造“萬煙穀”奇跡的卡特邁火山在阿拉斯加半島上。往南,墨西哥的帕裏延庫、佐魯諾等火山都很有名。中美洲的危地馬拉、薩爾瓦多、哥斯達黎加都是多火山的國家。薩爾瓦多海岸有座叫伊薩爾科的火山,每隔幾分鍾至十幾分鍾噴發一次,夜航的船隻,把它當作一座燈塔!再往南,哥倫比亞西部,厄瓜多爾、秘魯直到智利,也是多火山地帶。世界最高的活火山科托帕克希就在厄瓜多爾境內。

太平洋火山環眾多的火山;加上環內太平洋中部的火山,以及與太平洋火山環緊密相連的爪哇弧形島嶼上的火山,總共占有全世界活火山的五分之四,真不愧為地球上的“火環”。

關於太平洋火環的成因,許多學者認為與板塊運動有關。因為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的西半部分是太平洋西界與歐亞、澳大利亞板塊的分界帶;東半部分是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的分界帶;南半部分則是太平洋板塊與南極板塊的分界帶。在板塊分界帶多火山、地震是毫不奇怪的。

最古老的大陸

“滄海桑田”這句成語常被人們用來形容地球曆史的巨大變化。它的意思是說現代大陸的一部分,過去曾經是一片汪洋;現代海洋的一部分,過去曾經是露出水麵的古代大陸。

那麼,最古老的大陸在哪裏呢?

在地質學上,人們往往將作為穩定地塊結晶基底的前寒武紀岩石分布地區近似地看作世界上古老大陸的所在地。這種以前寒武紀岩石作為基底的地塊,就是通常所說的地台區。這些地台區經過了長期活動之後,在前寒武紀結束時,已經從原來的活動狀態進入穩定狀態,作為完整的古大陸出現在地球上。從寒武紀開始,這些古老的地台區又經曆著新的分化,有的地方進入古生代之後重新淪為海浸區,作為陸棚海的形式接受著新的沉積,因此在這些地方前寒武紀古老基底之上,覆蓋著古生代以後的沉積蓋層。而有些地方,始終沒有被海水浸漫過,這些地方作為古老大陸,在古生代以後的長期曆史中一直高出海麵之上,前寒武紀基底直接裸露在地表,其上沒有新的沉積蓋層,這種地區通常叫地盾。顯然,地盾的核心部分應該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陸了。

根據地質資料,我們可以給出古老大陸的分布情況。各大洲均有古老大陸區,成為今日各大陸的原始骨架和核心古生代以後形成的新大陸環繞著它們。在亞洲,有三個古老大陸區,即西伯利亞地台、華北地台、印度地台。在歐洲,古老大陸主要分布在烏拉爾山脈以西的蘇聯東歐部分,以及瑞典、芬蘭等。在北美,古老大陸分布在加拿大、格陵蘭,以及美國東部湖區。在南美,古老大陸分布在巴西、圭亞那。在非洲,古老大陸區很廣,幾乎占據了整個非洲。在澳洲,古老大陸位於澳大利亞中部和西部。在南極洲,由於大陸冰蓋的覆蓋,其界限尚不清楚。由此可見,當時的大陸比現在小得多,而海洋麵積則大大超過現代的麵積。古生代以後的6億年間,大陸不斷地擴大,成為現在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