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呼風喚雨”

《西遊記》敘述了不少關於呼風喚雨的故事。例如靈感大王一夜之間呼風降雨,作冷結冰,使通天河封凍起來;同經河龍賭雨的奇事。最有趣的故事是,唐僧師徒4人往西天取經,路過“東遲國”,正遇當地“久旱無雨”、土地幹裂。孫悟空一來為了降伏妖魔,二來為了“普濟黎民”,登天求雨。在“龍王”、“雷公”、“風婆”、“雲童”等神的配合下,但見他將手中金箍棒往天上指了幾下,刹那間雲滾風卷、雷雨大作,直下得“桑田變滄海”、“陸岸滾波濤”,解救了當地因旱災引起的燃眉之急。

從前,科學還不發達,人們對雨的來曆不了解,逢到幹旱年頭,人們想雨、盼雨、求雨。當願望實現不了的時候,隻有求神拜佛,造龍王、祈求神仙保佑。還創造了許多美麗的幻想。

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在古代,多變的天氣確實是難以預測的,當然,也沒法來呼風喚雨、駕馭天氣了。

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逐漸掌握雨水的來龍去脈和形成的規律。天上無雲不下雨,因為雲是雨的前兆,雨是從雲裏降落下來的。太陽照耀著陸地和海洋,水被蒸發成水汽進入大氣,遇冷凝結成微細水滴。雲,一般是由懸浮、聚合的水滴組成的“暖雲”,雲中溫度在0℃以上,另一種是由比較冷的水滴和小冰晶組成的“冷雲”,雲中溫度低於0℃。暖雲在夏天比較多,冷雲在冬天比較多。冷雲中的溫度低於-20℃左右時,小冰晶把附近水滴中蒸發出來的水汽吸過去,體積增大。它們在雲中上下“旅行”,相互碰撞。上升的氣流托不住冰晶了,它們就從天空飄落下來,這就是雪花。如果在下降過程中,經過冰水轉化,就形成了降雨。

如今,千百年來人們美麗的幻想和希望,已經變成了事實。

曾經有這樣一件趣事:1773年一個冬夜,俄國彼得堡皇家大舞廳內正在狂歡漫舞。大廳裏點燃了數百支蠟燭,門窗緊閉,因為大廳內溫暖如春,漸漸空氣變得很悶熱,有幾個婦女暈倒在地,有人急中生智,打碎了窗上的玻璃,室外冷空氣湧進來,……於是,人們又如醉如癡地歡舞。忽然人們驚奇地發現,大廳裏居然飄起朵朵雪花來。開始有人以為雪是窗外飄進來的,可是向外一看,天空裏是滿天星鬥。對此,人們一直困惑不解。

一個多世紀過去了,氣象學家揭開了這個謎。原來,大廳裏幾百支蠟燭燃燒後,散發出許多煙塵和二氧化碳,許多對舞伴們呼吸時,也排出了大量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當冷空氣突然湧進大廳,溫度突然降低,水汽就在煙塵上凝結,於是形成飄雪奇事。

1930年,荷蘭科學家維拉爾特進行過一次人工降雨的實驗,使用飛機將15噸幹冰碎塊,載運在2500米高空,並投散在離機200米的雲層中,還出動4架飛機在雲層下監視,發現在8平方千米的範圍內降落了豐沛的雨水。

試驗是成功了。可是,維拉爾特卻不知道致雨的原理。1933年,瑞典人貝吉經過不斷研究才了解到,在冷雲中同時存在冰晶和過冷卻水滴,由於冰晶比過冷卻小水滴的飽和水汽氣壓要低,因此,水汽會直接凝聚在冰晶上。隻要雲中有足夠數量的冰晶,經過“冰水轉化”,就能形成降雨。後來,有人提出和發展了暖雲降雨的理論。

從此,人們降雨的試驗在全世界展開了。

20世紀30年代以來,我國進行過多次人工降雨、降雪和消雹等試驗,取得較大的成績。

1958年夏季,雷林市及周圍地區遭到了幾十年未遇的大旱。7月份降雨僅2毫米,鬆花湖也因久旱而蓄水量大大下降。大地幹裂,莊稼枯萎,人畜飲水和工業用電都受到嚴重威脅。我國由此開始了第一次人工降雨試驗。

當飛機穿越雲層,把降雨催化劑——幹冰撒向積雲後,奇跡出現了:雲濤翻滾,雲層變厚,不久風力增大,甘霖自天而降。在8月~9月中,飛機共飛行22架次,共撒幹冰10噸,基本上消除了旱情。

1970~1972年,浙江新安江水電站進行人工降雨試驗,估計可增加水庫蓄水9~15億立方米,可發電19~24億度。1971年,湖南柘溪水庫進行飛機人工降雨,作業29架次,使庫區降雨平均為77毫米,比曆年同期增加3~5成。使水庫水位提高7米,可發電6300萬度。1972年,黑龍江一些地區森林火災十分嚴重,進行人工降雨,再加上其他措施,終於將大火撲滅。